分享

桐汭河上的宗洪圩堤

 宣城历史文化 2021-08-22

桐汭河上的宗洪圩堤

聂宏德
微信版第998期

桐汭河是广德市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是广德五十多万人民的母亲河。她的下游杨杆村(原杨杆乡)境内有一条长达6.5公里的宗洪圩堤,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轰轰烈烈的故事。

  建  堤  

桐汭河是由桐河和汭河合并而成的河流,全长约73.5多公里,流域面积397平方公里,年均经流量约3亿立方米,在广德市境内河长约50公里。桐汭河的上游河面狭窄,越到下游,河面越宽。当径流到杨杆村境内时,河面宽度曾经达到200多米。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之前,整个桐汭河的水流都是自然随意流动的,无任何人工干预。天干,河上没有拦河坝,河水经常断流;汛期,大河的洪水任其流淌。

因为河床上没有河堤拦水,沿河两岸时常发生水灾,尤其是身处桐汭河下游原杨杆乡(杨杆公社)河西的倪村、桥头、洪村三个村,每年被洪水光顾几次那是正常现象,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因而,要求在桐汭河西岸沿河修建一条拦水大堤,也就成了老百姓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那个时候,社(人民公社)队(生产大队)两级的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用“零”经济来形容那时的社队集体经济也不为过。如果要在长达6.5公里的沿河边修建一条大堤来阻拦洪水谈何容易。但是如果不修,河西的三个大队5000多亩的耕地、4800多人每年都要遭受洪水的“洗礼”,损失严重,实在是不忍其心。

为此,1969年10月,当时的杨杆公社党委、革委(公社革命委员会)经过认真而又慎重的考虑,并报广德县党委和广德县革命委员会同意,决定在桐汭河下游的杨杆公社境内沿河河西的河道旁修建一条大圩堤。圩堤南起倪村大队的宗村,北止于洪村大队的下陈沿村,因此取名为宗洪圩堤。当地的老百姓习惯地称之为大圩埂。

宗洪圩堤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大堤断面高4米,底宽根据河堤走向所经过的地形,最宽处为10米。最窄处为6米,平均8米宽左右,堤面顶宽为1.5米。因为当时没有机械碾压设备,河堤主体只能采取自然沉降的办法让其板结。经初步计算,整个大堤的土方量约为25万立方米。

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机械化,怎么办?打人海战术,由河西受益的三个大队的社员靠肩挑和独轮车推来完成筑堤任务。没有钱补贴,怎么办?由各生产队来为每天出工的社员记工分,年底视同在生产队做活记工分一样参加本生产队的分红。整个工程始于1969年11月,终于1972年12月,历时整整三年。

这三年中,每年利用冬、春两个比较农闲的季节组织社员上工挑堤,工地上上工的民工最多时达到1200多人,整个大堤从南到北,到处人山人海。别看当时经济条件差,既没有机械化设备,又没有物资奖励,但是,上工的社员们个个劲头十足,工地上一天到晚热火朝天,有时还发出鼓劲的口号声、吆喝声,有的生产队的工地上还插上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牌,大队干部每天下午四五点钟都要到各个生产队的工地地段进行检查验收,了解掌握进度,以便对落后的生产队进行催工和工期调整。

经过这三个大队社员三个冬春的艰苦奋战,一条彩虹般的防洪圩堤终于横亘在桐汭河下游的杨杆大地上。

  护  堤  

大堤建好了,每到汛期老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但是在过了十一二年的安稳日子以后,谁料想在1983和1984接连两年广德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这两年梅雨季节的降雨量和洪峰均超过1954年的大洪水。说起来,一是当时起初修建这个圩堤时考虑的防洪标准不太高,圩堤的厚度和高度标准都比较低,二是1983和1984两年的洪水确实是百年不遇,且来势凶猛,长达16.5公里的大堤竟有5处发生溃堤现象,溃堤总长度达到400多米,整个河西三个村到处是一片汪洋,庄稼被淹,田地被毁,房屋倒塌无数。

洪水过后,杨杆乡政府立即组织河西的三个村进行修复,也就是把大堤的溃堤段按照原标准进行修复。未曾想在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的夏季,又来一次特大洪水,并且比上一年的洪水还要大,大堤的溃堤段除了上年的老地方之外,又增加了几处新的地方,叫人防不胜防。

为了更好的抵御今后可能再次出现的特大洪水,乡党委、政府于是在1984年的的秋种之后又组织了历史上的第二次修堤大会战。这次修堤,除了恢复大堤的原样之外,还对大堤的重要险工要段进行加高培厚。加高培厚的断面标准是高4.5米,顶宽2米,厚度增加0.5米。落实工程任务的方法同样是把任务分解到各个村,并且按照每个村民组的各个家庭人口进行分摊,任务落实到人。

与六七十年代落实任务不同的是, 1984年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组只是一种形式,村民组已经无法再去向每个家庭分配下达土方任务,因此,只能由村委会把任务按照各自家庭人头数分配到每家每户,以现场跑筹的办法来记录每家每户应该完成的土方量。(跑筹,就是社员用粪箕挑土方,每挑一担,由村里的工作人员发一张土方筹,每30担土算一方土方。)

1984年的整个冬季,宗洪圩堤上又再现了十几年前那样轰轰烈烈、人山人海的场面。由于只是汛期后的堵口复堤和部分地段的加高培厚,土方总量相对来讲比较少,因此,堵口复堤的任务在当年底就完成了。

为了防止整个大堤再次出现1983和1984两年溃堤的现象,从1985年起的以后十几年间,杨杆乡政府先后投入120余万元,对圩堤的重要段位和容易出事的段位进行块石护坡,加固圩堤。再加上后来群众在河床中采砂,降低了河床的高程,政府又辅之于圩堤的管理,因此,时至今日,整个宗洪圩堤再也没有出现梅雨季节溃堤的现象。

  固  堤  

宗洪圩堤还是河西三个村群众到杨杆小街镇购物,到乡政府办事和出行到广德城里的必由之路,乃至郎溪的十字镇、南丰镇的部分群众也要从这里走。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条“土马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老百姓的需要。比如,摩托车的增加,私家车的增加,还有一些农业机械等等,来来往往在上面行走,由于堤面狭窄,车辆在上面行驶、会车极不方便,甚至还会有危险。

好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了,政策越来越好了,彻底改变宗洪圩堤的旧面貌的机会也来了。2011年,国家要求实行村村通,并且还要是水泥路面。借着这个东风,在誓节镇政府(2001年原杨杆乡合并于化鼓乡,2005年底化鼓乡又整体合并于誓节镇)的大力支持下,河西的洪桥村(由原来的桥头边村和洪村村二村合并)、杨杆村(原来的倪村村合并到杨杆村)两个村,将宗洪圩堤上凡是平时有机动车辆行驶的地段,全部按照村村通的标准,在原来堤面的基础上再加以拓宽,上面铺上石子加以碾压,之后再在上面浇上混凝土。除此之外,又按照广德县防办的要求,对圩堤的多处地段进行块石护坡,这样就极大的增强了大堤的防洪抗洪能力。

现在,人们一眼望去,整个宗洪圩堤就像一条彩带,飘荡在桐汭河杨杆段的西岸,也成了桐汭河上的一道风景线。

最后有必要再多说两句,也是与宗洪圩堤密切相关的事。1986年以前,在桐汭河杨杆段,河面上连接河西与河东两岸的一直是长达50多米、宽仅仅是不足40公分的木板桥。这座木桥,在桐汭河的杨杆段上延续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

1986年冬,在广德县委、乡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广德县水电局负责设计施工,一举将河面的木板桥撤掉,修建了一座滚水坝,并在紧靠滚水坝的南侧建起了一座高架的水泥人行桥。由于滚水坝下口底脚被年年的大水洗空,到2004年坝体已出现危险,2005年县水利局将老滚水坝和水泥人行桥撤除,又新建可通行机动车辆的新滚水坝。

2013年,新滚水坝又被撤除,广德县交通局在原滚水坝坝址的上游约100米处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至此,桐汭和杨杆段的两岸交通真正是天险变了通途。

(作者系广德市邱村镇政府退休干部)

母亲河记忆系列

水阳江边是我家

走近中津河

水清河晏话“无量”

三桥锁翠徽水河

宣城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