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祎受朱元璋称赞,与宋濂同为《元史》总裁官,去云南招降时遇害

 弋尘读书 2021-08-22

一、受朱元璋称赞

王祎,字子充,是义乌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自幼聪颖,长大后,身材魁梧,师从柳贯、黄溍,以文章闻名于世。王祎比朱元璋大六岁。

元朝末年,王祎写了七八千字的上书呈给当时的元朝中书省丞相,危素、张起岩一起荐他,但是没被采用。王祎于是隐居在青岩山,著书立说,名声越来越大。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率军攻占婺州,召见王祎,任命他为中书省掾史。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朱元璋亲征陈友谅,王祎写文章赞颂,朱元璋看过他的文章后,高兴地说:“江南有两位大儒,你和宋濂,论学问的广博,你不如宋濂,论才思雄辩,宋濂比不上你”,“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明史·王祎传》)。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下令建造礼贤馆,让刘伯温、宋濂等名儒都住在里面,李文忠推荐王祎、许元、王天锡,朱元璋派人把他们请来住在礼贤馆。

不久,王祎被封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后来多次升迁,官至侍礼郎,掌管起居注,而且同知南康府事,任职期间,王祎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措施,朱元璋为表彰他,赐予他金带,表明对王祎的宠信。

吴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即位之前,下令把王祎召回京师,与群臣一起商议礼仪等事。不久,因为违逆圣意获罪,被贬为漳州府通判。

二、奉命编修《元史》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王祎上疏说:“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明史·王祎传》)

意思是:祈求江山永固,在于心存忠厚,宽大为怀,效法天道,顺应民心。雷霆霹雳手段,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浙西地区既已平定,应当减轻税赋。

朱元璋听后大加称赞,“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史·王祎传》)。

洪武元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编修元史,令王祎与宋濂为总裁官。王祎擅长修史,尽职修撰。《元史》完成后,王祎被擢升为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后来,王祎奉命到大本堂教授太子和各位皇子读书,王祎通晓经义、事理,善于开导,颇受朱元璋赏识。朱元璋每次召他前往,都必然赐坐,王祎引经据典,从容作答。

没多久,王祎奉命出使吐蕃,走到半路,便被召回京师。

三、去云南招降遇害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朝廷商议招降云南元梁王之事,朱元璋令王祎带着诏书前往,此时王祎的职位是翰林待制。

朱元璋派身边的儒士前去招降,可见对此事的重视。

到达云南后,王祎把朝廷的旨意告诉元梁王,督促元梁王早日归降,向朝廷奉上版图,必然天子的兵马朝发夕至。梁王不听,让王祎在偏室居住。

过了几天,王祎进一步向梁王分析当前形势,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明玉珍、王保保等人先后失败,元顺帝逃往漠北,“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龙骧鹢舻,会战昆明,悔无及矣。”(《明史·王祎传》)

意思是: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为念,不想发兵歼灭,但是如果梁王凭借险要的地理形势,抵抗朝廷的命令,骁勇善战的猛将和你会战昆明,到时梁王悔之晚矣。

梁王听后心生恐惧,萌生投降之意,把王祎安置在馆舍。

第二年,北元君主爱猷识理达腊派脱脱到云南征收粮饷,脱脱危言耸听,胁迫梁王,想加害王祎。梁王不得已把王祎交出来。脱脱想劝说王祎屈服,王祎怒叱道:“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明史·王祎传》)

意思是:上天要终结元朝的命,我朝已经取代元朝,你们不过是区区小火把的余烬,怎敢与和日月争明?而且我和你都是使臣,岂可屈服于你?

有的人劝脱脱说:“王祎大名鼎鼎,不可加害”。脱脱不听劝告,说:“今虽孔圣,义不得存。”(《明史·王祎传》)

王祎回头对梁王说:“你如果害我,朝廷的兵马很快就到,你将大祸临头”,王祎遇害,当时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其衣冠入殓。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出征云南。

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写文章称颂他父亲的事迹,朝廷追赠王祎为翰林学士,谥号文节。正统年间,把谥号改为忠文,成化年间,朝廷下令建祠堂祭祀王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