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暑至,暑气散,凉风至,渐干燥,诚顺和名老张林茂教你“润”养大法】

 中医逆龄道与术 2021-08-22

8月23日是今年24节气的“处暑”。仕么是处暑呢?处有“消止、隐退”之意,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的“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一到,意味着人们终于要和酷热说再见了。此时昼热夜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开始由“生长”向“收藏”转变,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这时候开始,居住在北方的人们会先感受到由夏转秋的凉意;此时节的物候有三,古人将其归纳描述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意思是: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原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学术骨干,擅长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脾胃病,现在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坐诊的名老中医张林茂主任医师提醒大家,处暑到,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并不意味真正的秋凉,所以养生保健应以滋阴和祛暑并重。处暑后如何正确养生呢?我们就请张老为我们指点一二。

处暑养生做好“5个三” 

一、处暑补水:多喝三汤 

1. 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

张林茂主任表示,秋天,咽干发热、大便干结的情况如果发生了,张主任所推荐喝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 秋季是新鲜橄榄上市的季节,可以取新鲜带核的橄榄三四颗拍裂,再加入两三粒乌梅加水同煮,再往糖水里放一点点盐,口感很好,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2. 珠玉二宝粥——润燥补肺

张林茂主任介绍,秋天的燥主要表现为温燥,大家会感觉干咳少痰、咽干不适,而且有的人会食欲不好,对于这种情况,推荐大家晚上熬点粥喝,比如自己常喝的珠玉二宝粥。 这款粥的材料是薏米、鲜山药和柿饼霜。山药是性平味甘的食物,归脾肺经,有润燥补肺的作用。而薏米性凉味淡,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柿饼霜的功能也是润肺健脾。 

3. 枸杞玉竹乌鸡汤——滋补肺阴

张林茂主任表示,秋季饮食推荐一汤,即枸杞玉竹乌鸡汤。 秋季往往肺火太盛,伤肝,吃点枸杞能补益肝肾。玉竹则是滋润肺阴生津的良药。在秋天就有贴秋膘的习俗,而贴秋膘不宜选择过于肥腻的食物,这时乌鸡就是个好选择,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和女性,滋补肺阴的效果更好。 

二、处暑饮食:多吃三菜 

1. 豇豆空心菜豆腐汤——祛湿健脾

张林茂主任指出,处暑节气,虽然已经是初秋,但此时体内还存有湿气,养生的重点是祛湿补气。 因此,推荐一道“出伏送暑汤”——豇豆空心菜豆腐汤,既祛湿又补气。这个汤清热祛湿、健脾胃,很适合这个季节食用,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都可食用。 

2. 苦瓜炒鸡蛋——滋养防燥

张林茂主任指出,在这个交替的季节,既要祛湿,又要防燥,建议大家多吃三种瓜,分别是冬瓜、苦瓜和丝瓜。 苦瓜和丝瓜能起到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推荐苦瓜炒鸡蛋。不过,苦瓜偏寒凉,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

3. 冬瓜汆丸子——润燥利尿

张林茂主任解释,冬瓜汆丸子也是一道很美味,同时也很适合这个季节的菜品。猪肉本身就具有润燥的作用,冬瓜很利尿,同时营养丰富,弥补因夏季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而带来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

三、处暑睡眠:注意三点 

1. 早卧早起——舒展肺气

张林茂主任指出,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

2. 起床要慢——舒缓血压

处暑后,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 张林茂主任表示,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

3. 睡前泡脚——活血解乏

张林茂主任指出,秋季感到疲乏的话,可用红花、当归煎水,然后加些热水来泡脚,舒筋活血效果好,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劳,有助睡眠。 

四、处暑最忌:三个习惯 

1. 短裤背心继续穿——刺激血管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如果继续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2. 凉席还不撤——容易腹泻

张林茂主任指出,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 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着凉席的,是时候应该撤下来了。否则,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 

3. 吃生冷食物——损伤脾胃

张林茂主任表示,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初秋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热药膳于身体自然很有好处。

五、处暑保健:三个穴位

张林茂主任指出,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便秘等,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

1. 鼻炎——揉迎香穴、鼻通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 

2. 咽喉炎——揉合谷穴、照海穴

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是双手虎口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3. 便秘——揉天枢穴、太溪穴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太溪穴对减轻肠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处暑过后,最易出现6种病,提前预防是关键

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就是空气干燥,人们往往感觉 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 所以处暑过后保健都离不开防秋燥。 处暑后,最易出现6种病! 

1.  咳嗽

张林茂主任表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过了头就被称为燥邪,最容易伤害的就是喜润恶燥的肺脏。 秋天,人体内一般都会有夏季带来的热毒,加上秋燥伤了肺的阴液,就很容易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还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

2.  皮肤干痒

张林茂主任指出,处暑过后,降水减少,湿度降低,皮肤容易干燥,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早晨起床时会觉得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便喝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皮肤干燥就容易发痒,甚至有时挠破皮肤都不解痒。 

3.  心血管病

张林茂主任表示,三伏天结束,气候变化之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能忽视。张老解释,从出伏到秋分正是夏秋的过渡时期,我国北方天气慢慢变凉,早晚凉爽,中午较热,气温波动较大,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摄氏度,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4.  哮喘

张林茂主任表示,秋季是部分疾病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季节,其中呼吸道疾病首当其冲。 很多患者在夏季长时间使用空调,寒气易集聚在人体中,立秋过后,天气转冷,外寒入侵,与人体中的寒气内外夹攻,原有的哮喘就会急性发作。 

5. 鼻炎

刚过的夏天雨水大,鼻炎患者增多,而入秋后,昼夜温差大,使得夏天没发作的鼻炎开始蠢蠢欲动。张林茂主任提醒,夏秋相交防鼻炎正当时。 一是开空调,空调过滤网上的尘螨和其他过敏原搅动起来,进入呼吸道而引起;二是昼夜温差大,使鼻黏膜受损;三是秋季花粉传播广泛,易引发。 

6.  抑郁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 张林茂主任指出,过于悲伤则易伤气,中医称“悲则气消”,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产生抑郁,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养生。 

处暑后,最适合养生的饮食有哪些?

张林茂主任指出,处暑之后,饮食养生原则就记一个字:润!张林茂主任推荐了以药膳,供广大市民结合体质选用。

一碗粥:百合莲子粥

张林茂主任表示,秋天滋润推荐百合莲子粥。百合入肺,有很好的清肺润肺的作用,而莲子入脾,可以起到健脾安神的作用。这款粥对于温燥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做法:大米50克,莲子15克,百合5克。莲子去心泡水30分钟,百合泡水10分钟,锅中加入适量水,倒入大米和泡好的莲子,小火煮至大米发涨,倒入泡好的百合。等粥煮至粘稠时即可。

一碗茶:玉米须茶

高血压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秋冬时辅加食疗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张林茂主任表示,玉米须不仅具有降血压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泻、止血、利尿和养胃之疗效。泡茶饮用每天数次,每次25~30克。在临床上应用玉米须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的疗效尤为明显。

一杯水:蜂蜜水

中医认为,蜂蜜有养阴润燥、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拥有“百花之精”的美名。蜂蜜可以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也可以与鲜榨的果汁混合。将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盖蒸熟食用,还能补肺阴。

一鲜果:梨

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推荐一甜品:冰糖炖萝卜。其中,萝卜可消积滞、化痰热。冰糖有润肺的作用,和萝卜搭配能养肺润燥。做法:将白萝卜切成块后用勺子在上面挖个洞,将冰糖放入后蒸30分钟即可。注意萝卜不要削皮,皮有下气消食、除痰润肺的作用。

两药方:桔梗元参汤、五味石膏汤

入秋后,很多人为鼻炎烦恼。张林茂主任曾经送给身边患鼻炎的朋友两个方子,供大家参考:

“桔梗元参汤”:治疗鼻炎中鼻涕清的。处方:桔梗9克、元参(即玄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这个方子可以升降气机,去除寒邪。

“五味石膏汤”:治疗鼻炎中鼻涕黄的。处方:五味子3克、生石膏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元参9克、茯苓9克、桔梗9克、生姜9克。里面加了点清热的中药。

张林茂主任表示:“之所以敢把这个方子公布,是因为方子里面的药物,除了半夏,剩下的都是食物,很安全,有鼻炎的人可以自己去尝试一下,注意孕妇不要服用了(不建议孕妇随便服药)。一般服用三服就该见效,如果没有任何效果,就停止不要服用了,那是没有对证。如果见效了,服用六服就该差不多了。”

张林茂主任治疗脾胃病验案举例

患者王某,男,30岁。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人。初诊时间:2021年7月12日。

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不适向两肋放散1月余。刻下证:口淡食少,矢气多,大便稀溏,日二三次,自觉身热,午后肢酸疲乏,嗜睡,尿黄少,脉弦滑,舌边红苔薄白膩。西医医院检查纤维胃镜提示:慢性胃炎,胃窦炎。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辩证:肝脾不调,湿蕴脾胃。

治以疏肝健脾,运化水湿。方药: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2g,杭白芍15g,枳实10g,炙甘草3g,制香附10g,白术15g,苍术10g,青皮10g,草寇10g,莱菔子3g。 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上方服五剂后饮食稍增,腹胀矢气略减,二便正常,唯下午疲乏仍在,脉弦,苔薄白膩。辩证为肝气渐舒,脾气未复,湿气未化,仍当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为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3g,法半夏15g,陈皮10g,柴胡10g,炒白芍15g,制香附10g,木香6g,苡米15g,扁豆15g。水煎服 ,每日一剂。

三诊:上方服五剂后诸证皆有好转,下午微觉疲乏,夜卧不安,脉细缓,苔薄白润。张主任诊此为脾肾两虚,心神不宁。守上方加龙骨、牡蛎各15g,炙远志6g,五味子6g。再进三剂而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