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该如何赏读?

 潘海露 2021-08-22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朝著名诗人。“无功”,这里面有道家思想的影子。道家学派的二号人物庄子曾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崇尚道家的知识分子,大多选择了避世而居,成为隐士,因为他们不要什么功名利禄,只要顺应自然顺应内心就行了。而“东皋子”、“五斗先生”,很明显是受到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影响。东皋是王绩隐居的地方,而“五斗先生”显然是模仿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与陶渊明喜欢种地赏花不同,王绩更爱酒,每天喝掉五斗酒最合心意。

王绩家世显赫,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通是隋朝末年著名大儒,广收门徒,虽假装隐居在山中,其实很想出去做官。而王绩一生似乎只在意酒。为了酒,可以放弃隐居生活,走向滚滚红尘;为了酒,可以放弃官位,回归田野山林,像陶渊明一样,做隐士,饮美酒,享受田园生活。

其实,没有人愿意生下来就做个隐士。中国文人多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就像是马上骑着一个猴子,马上封侯而名留青史。在仕途受挫心灰意冷时,才隐居遁世漫游于五湖烟海之中。所以,中国文人的心里都会有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是狂飙突进的孔子,他告诉我们要努力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生命不奋斗则人生无价值;一个是风轻云淡的老子,他告诉我们要无为而治,别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经高度紧张,知其不可而逃之,慢一点等等自己的灵魂。

王绩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王绩从小是个天才儿童,十五岁时游历京都长安,拜见隋朝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一鸣惊人,被称为“神童仙子”。后被任命为“秘书正字”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小秘书。王绩心怀大志,不愿在朝廷做无所事事的“加班狗”,和偶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受不了上司的颐指气使,干脆辞官走人。王绩性格高傲偏激而敏感,“不喜拜揖”,和上司关系闹得很僵。其实,在王绩眼里,做官远没有做酒徒舒服。他最大理想是和魏晋时代著名酒鬼刘伶做朋友,可以和他终日关起门来喝大酒。王绩后来被调到扬州做六合县丞,相当于县长办公室主任,因嗜酒误事,被人弹劾,被解职。当时正处在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际,天下大乱,王绩感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干脆回到家乡,做个快乐的隐士。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意思就是在门下省做个清闲的后备干部。门下省的待遇不错,每天提供良酒三升。他弟弟王静问,做个后备干部快乐吗,王绩说,“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有快乐。”王绩的领导听了,干脆把给王绩的酒加到一斗,于是王绩就有了“斗酒学士”的美名。

有人做官是为了高官厚禄,有人做官是为了好酒。早在数百年前,王绩就有了同道中人阮籍。阮籍听说上林苑的厨房里储存着几百斛好酒,而掌管上林苑屯兵的是步兵校尉。于是,他便托人请求去任步兵校尉一职,等到好酒喝完了便辞官而去。时人称为“阮步兵”。王绩也是如此,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毛遂自荐去做了焦革的助手。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
回到东皋后,他潜心研究酿酒技术,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写成《酒谱》一卷。还模仿陶渊明,写过一篇《醉乡记》,虚拟了一个醉乡,说那里“去中国不知几千里”,环境优美,有美酒无争斗,大家喝得“墙走我不走”,真是一个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他曾经写了一首诗《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诗前两句描写魏晋名士阮籍和隐士陶渊明沉湎酒中的生活,来说明人生在世,不用太计较身外之事,这样的话就可以像阮籍一样用醉酒保全生命,也可以像陶渊明一样过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后两句则化用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语,既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既然世事无常众人皆醉,我也没有必要做个孤独的醒者,但这种想法显然比曹操多了几分沉重。

其实,唐朝建立之初,像欣欣向荣的春天,充满生机与活力。和动不动就杀掉知识分子的魏晋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的魏文帝想和阮籍搞好关系,要把女儿嫁给阮籍的儿子,阮籍知道和皇帝做儿女亲家这个事情存在很大隐患,又不好明确拒绝,只好把自己灌醉六十多天不醒,才把这个事情摆平。陶渊明基本上没有被杀头的危险,陶渊明喝酒纯粹是为了在长醉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而王绩想兼阮籍和陶渊明于一体,既要全身避祸,又想长醉求乐。于是“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朝没酒白开水”,王绩全身心投入到饮酒之中。他和隐士子光一起于山光野色中饮酒,据说子光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但这并不影响王绩和他成为酒友,因为不能说话不要紧,王绩可以像李白与敬亭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隐居之乐、饮酒之乐,根本不需要言说,在酩酊醉意中,王绩觉得眼前的山水田园,自有可亲之处。

文人饮酒隐居,要是不写点诗文出来,显然会憋成内伤。王绩徜徉在湖光山色中,写了好些清新自然的作品。他的诗,主要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山水田园风光,抒发愤世嫉俗、消极避世的思想,情感真挚文笔清新。当时的文坛上,著名宰相上官仪的“上官体”风行天下。上官仪的诗歌深受齐梁以来华靡艳丽风格的影响,用词雍容华贵珠光宝气,好像浓妆艳抹浑身环佩作响的贵妇人,看似高贵,但看多了心累。其柔弱无力的风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娘”很庸俗。而王绩的诗,如清水芙蓉,像个素面朝天的乡村少女,给人以耳目清新的感觉。王绩上承陶渊明、谢眺等山水田园诗歌,下启王维、孟浩然等盛唐田园诗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韵和平仄的搭配,就像是一阵清风,扫荡了初唐以来以上官体为代表的绮丽的诗风,给唐初的诗坛带来清新刚健的气息,是初唐诗歌走向盛唐气象的桥梁。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夕阳西下,诗人举目四望,暮色四合,一片秋色。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在古人的观念中,秋天是伤感、落寞的象征。自从诗人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秋天就有了伤感的味道。据传是屈原弟子的帅哥宋玉变本加厉,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加剧了中国文化中悲秋传统的形成。宋玉大概看到落叶纷纷,联想起自己美丽的容颜易老,就像那片片落叶一样,令人伤悲。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景色总是笼罩着自己的情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这薄暮笼罩的晚上,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人归来,简直就是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自己和路人们互不相识,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采薇”在中国诗歌中也有特别的含义。《诗经.采薇》中诗人唱到:“采采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到来。诗人表达了一个远离乡关的士兵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赋予“采薇”以更深意义的是商朝时代两个著名的隐士。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兄弟二人手拉手跑到首阳山上去隐居,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只好在山上采薇草吃,后来觉得不对,“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连薇草这种野菜也是人家周朝的,只能饿死。于是“采薇”在古诗中就有了隐居、隐士的意思。王绩虽然不想饿死,但觉得这两个隐士的高洁的品德值得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