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潘海露 2021-08-22



(周伯仁)

伯仁,姓周名顗,字伯仁。

认识这名字,大多数人因为那句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这谚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典故,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这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这是周伯仁和王导之间的一段故事。

王导是晋朝文官,能力卓越,深得司马睿认可。他有一个堂弟,是个武将,叫王敦,此人弓马娴熟,杀伐果断,常带大军征战在外。这两人一里一外,对晋元帝司马睿帮助很大。

由于王氏兄弟太过优秀,所以,在整体朝政稳定后,司马睿开始收拾“王氏兄弟”,其具体措施就是消权。王导没事,能想得通,而王敦不干了,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这是要“造反”了。



这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堂弟的所为就会要了全家人的性命,无奈的王导率领全家,跪到宫门前,申明那是王敦所为,和自己无关。司马睿半信半疑。王导知道,自己一家老少,随时可能会为此殒命。于是,就拜托朋友周伯仁帮忙说情。

周伯仁没有答应就进了宫,王导很失望,他不知道的是,伯仁冒着风险,百般请求司马睿,别杀王导一家。司马睿给了伯仁面子。

回到家后,周伯仁害怕晋元帝司马睿反悔,连夜写了一个折子,内容翔实,言辞恳切,再次替王导求情,并希望能保留王导的职位。

王导一家是获救了,而不久后王敦却打了进来,刘隗跑了,王敦自封丞相,大权在握。对于周伯仁,王敦想要重用,向王导征询意见时,王导一言不发,看来,这家伙坑过自己堂哥。于是,王敦就处死了周伯仁,整个过程王导没有阻拦。

后来,在收拾宫殿档案的时候,王导发现了周伯仁给皇帝上的表,这完全震撼了王导,冤枉了如此帮自己的一个人,王导仰天低嚎: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从此,这句话传播了出去,直到现在。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带来的启示



很明显,历史故事中,是王导负了周伯仁。但,这个悲伤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不要轻易下结论,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像老话所说,天天和你吃肉喝酒,对你喜笑颜开的人,不见得就是你的真朋友。而那些看似冷峻,看似无情的人,未必就是你的敌人。是敌是友,在关键时刻,在你受难之时,才会展现不同的风格,和做人的态度。

有时候,对你笑得越欢的人,也有可能是对你越无情的人。最好看的蘑菇就是有毒的,最好看的女人未必有颗善良的心。



二是,做了好事要留名,不要以为别人会迟早知道。有时候,你在背后做出了巨大的付出,而当事人却毫不知情。就这一点不知情,会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最错误的判断,最后反过来害了你。

也许,你会说,不管如何,你做的事当事人终究会知道。但,你的“不留名”会让他误会,可能会在一次升职上,给你投了反对票。或在领导和同事前,不公正评论了你,这会让你受损多多。或在背后,损伤了你的人脉。

总之,做好事不留名,好像是君子所为,但你不说,别人可能会误解了你,会把你当了小人,那样你就亏大了。



每个人的人生,要尽可能地控制好,不要再出现“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