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存最早的免税护照——鄂君启节

 思明居士 2021-08-23

摘要:

提起“免税”二字,会让不少人眼前一亮,然后振臂高呼:“买!买!买!”。

事实上,“免税”古已有之,在2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一位男子能够带着他的货物免税穿行于水陆关卡,而这一切都要归因于他手中所持的免税凭证——鄂君启节。

中国现存最早的免税护照——鄂君启节

“节”字本意为竹段。“符”就是凭证。“符节”指的是古代由君王或政府颁发的竹制的凭证。

《周礼》上说,最早的符节是把竹子剖开制成的。“鄂君启节”虽然是青铜铸造的,但仍然被做成竹节的形状。

鄂君启,“启”是人名,字子皙,是楚怀王(?——公元前296年。与屈原同时代)的儿子,受封于“鄂”地,所以被称为“鄂君”。

这一套错金青铜节是楚怀王颁发给自己儿子“启”的水陆货运的免税凭证。

鄂君启节总共发现了五件,其中舟节两件,车节三件。5枚铜节现分藏两处,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车节、舟节各1枚,另有3枚藏于安徽博物院。

中国海关博物馆藏有舟节和车节复制品各1枚,这回明白为何叫它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通关凭证了吧。

“鄂君启节”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件实体护照,是免税神器、通关必备。

上面的错金铭文标示了准许其自由通行和做生意的路线。立关卡中,只要举起相应的青铜节,各关卡立即放行。

每件舟节表面有错金铭文148字子,每件车节上有错金铭文164字。

这位“零交税”男子名为启,被楚王分封于鄂地,因此称作鄂君启。

中国现存最早的免税护照——鄂君启节

舟节上的“鄂君启”三字

特权背后,其实是控制

铭文上除了记录免税政策外,更多是对货物运输进行了限制。

对交通运输路线、车船的大小与数量、运载的额度、运输货物的种类以及禁运的货物均在金节铭文中有所规定。

下面是其中车节上面的铭文:

大司馬邵(昭)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夏之月,乙亥之日,王尻(處)於葳野之遊宮,大攻(工)尹雕臺(以)王命,命集尹怊X(左米右者)、織尹逆、織令阢,为鄂君啟之府僦鑄金節,車五十乘,歲贏返,毋載金、革、篃箭,女(如)馬、女(如)牛、女(如)特,屯十台(以)堂(當)一車,女(如)檐(擔)徒,屯廾檐(擔)台(以)毀於五十乘之中,自鄂市,就陽丘、就方城、就象禾、就柳棼、就繁陽、就高丘、就下蔡、就居巢、就郢,見其金節則毋政(徵),毋舍(捨)槂(馔)飤,不見其金節則政(徵)

由铭文可知,此节铸于“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

邵阳即昭阳,《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六年,“楚使上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楚怀王六年,即公元前323年的“夏之月”,是此节铸造的准确时间。

节上注明了免税数量和有效期“車五十乘,歲贏返”;

注明了禁运物资“毋載金、革、篃箭”,其中“金”指的是铜,“革”指皮革,“篃箭”是一种竹箭,这些都是军备物资;

铭文上还规定了陆路运载牛、马、零担的折算办法(严禁超载):“女(如)馬、女(如)牛、女(如)特,屯十台(以)堂(當)一車,女(如)檐(擔)徒,屯廾檐(擔)台(以)毀於五十乘之中”;

规定了免税地域为“自鄂市,就陽丘、就方城、就象禾、就柳棼、就繁陽、就高丘、就下蔡、就居巢、就郢”,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

最后要求这些地方的关口“見其金節則毋政(徵),不見其金節則政(徵) ”。

其舟节规定,鄂君可以免税使用的船只限额是一百五十艘。船所走的水路的范围涉及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水路运输的牛、马、羊直接向楚王的财政机关报税,不在各级关卡交税。“如载马牛头号出内关,则征于大府,勿征于关”。舟节的有效期也是一年。

从鄂君节的内容可以了解到,楚国的封君一方面享有商业特权;另一方面楚王又对封君从事商业活动的规模、时间、范围、货物种类等进行严格的限制。

楚是战国诸侯中较早采用郡县制的国家,中央在其境内大小城邑的水陆交通沿线均设有关卡,用来维护社会治安和军事防御,同时也有征收商业赋税、检查贩运违规物资的作用。

鄂君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楚国王权加强的情况,同时它也是研究战国时水陆交通和商业活动的珍贵资料。

小金节,代表了楚国高超的工艺水平

鄂君节所采用的错金工艺非常繁难,即便有伪作,也比较容易被识破,所以有错金饰的青铜器鲜见伪品。

古代错金工艺有两种。一种工艺是用大漆将金丝粘在铜器上,或者是用小锤子和小錾子将金丝砸进青铜器表面的沟槽里。鄂君启节就是用这种工艺制造的。

另一种工艺是将黄金溶在汞(水银)里制成泥状的“金汞齐”(齐,通“剂”。),涂在花纹凹槽里。将涂有金汞齐的铜器拿到火上烘烤,汞受热会蒸发,而黄金则留在了花纹凹槽里。如此反复几次,就完成了有质感和厚重感的“错金”。

鄂君启节由楚王所颁,楚工官司督造,器物金碧辉映,制作极精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鄂君节的有效期只有一年,所以其制作工期不会很长。能在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完成制作,足以说明当时楚国的手工业在冶铸方面已有很高的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