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与庄子,本是同时代的两位圣贤,可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餐意院 2021-08-23

在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九流十家”各种学术流派让人们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既有“圣人”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返乡教书育人开设杏坛,传道“儒家学说”;又有“太上老君”之称的老子留下5000字箴言的《道德经》被后人发扬成“道家学说”;更有“兼爱非攻”的墨家学说、“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兵家学说等等流派。


后来在战国时期,七国连年征战不断,各国纷纷希望称霸,逐鹿中原。在民间的年轻人当中,主要形成了两大派系:一种以儒家“入世哲学”为代表,信奉孔孟之道,希望以儒家学说帮助统治者治理国家。另一种则以道家“出世哲学”为代表,信奉老庄之道,主张“无为而治”。

两家学说延续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仍广泛流传于民间。不过在战国时期,两大流派里的两位圣贤本来处于同一时期,却并未向春秋时期的“孔子问礼”一样有过交集。这两大贤者一位是“孟子”,一位是“庄子”,让人充满疑惑。当时为什么两个人名声那么大,却从来不曾有过来往呢?
众所周知,孟子是山东邹城人,庄子隐居在南华山。孟子也曾到庄子隐居的楚国游说楚王,两地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名声那么大的两个人到死不相往来。这放在现在简直不可思议,虽然主张不同,理念不同,但私下做朋友按理说应该并没有什么不可的。

而且庄子当中还借孔子之名来宣扬道家学说比儒家学说高明。这对于徒子徒孙的孟子来说,即便不认同,也应该有所反对才是,可为何史书上并没有两人之间来往的详细记载呢?难道说被史书遗漏了?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两人志向不同
孟子的主张很明显,在“圣人”孔子的“仁爱”观念上,进一步延伸出“仁政”的概念。希望各国统治者能够接受并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够一统天下。但游历诸国之后,跟孔子的遭遇一样,几乎都是吃了“闭门羹”。后著书立说,跟弟子万章、公孙丑一起退隐。一生践行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理念。

庄子则不同,庄子崇尚自由,不喜欢被约束。即便做过漆园吏,也不过是为了谋生而已。一生放荡不羁,多次拒绝统治者的邀请,不愿意入世为官。《庄子》有一则故事当中这样说道:
有一天,庄子在河边钓鱼,楚王派人前去请庄子入仕。庄子一听,对来使指了指河里的乌龟问使者“祭祀用的乌龟跟河里的乌龟,你觉得哪个更快活?”,使者不假思索,立马回答道当然是河里的乌龟更快活了。庄子哈哈大笑,你回去告诉楚王就说我就是那只河里的乌龟。

由此可以看出,在志向上,庄子把功名利禄统统扔到一边,根本没有“入世”的想法。反倒对“出世”的理念情有独钟,还衍生出各种理论来证明自己“出世”的观点更正确。二、两人互相看不上,相互排斥或者两人互相尊重,达成默契
互相看不上的原因,则主要是当时孟子面对的学术大敌,是杨朱跟墨子的言论,“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同是“入世”的观念,自然竞争压力远比道家的“出世”理念更具有威胁性。所以在孟子眼里,庄子的言论根本看不上。但在庄子眼里就更加明显,所有那些提倡“入世”的言论都是“渣渣”,他提倡的“出世”理念才是旷世之作!
不过说他们相互尊重,能够达成默契也有一定道理。由于春秋时期,孔子就曾向老子请教过“礼”,所以老子按理说也是孔子的老师。作为尊师重教的儒家后世门生,不可能就一下子就讨厌道家学说的互相不往来的地步。所以很有可能两个人是惺惺相惜,都尊重各自的所秉持的观念和理论,不来往不代表不认识。

从两个人居住的地方来看,确实太远了点,孟子虽然周游列国到过庄子隐居的国家。但隐士的行踪飘忽不定,刘备当时还“三顾茅庐”才找到诸葛亮的。更何况当时也是交通不便,行动不便,为了两个人见上一面特意提前商量一下时间、地点,似乎也不大可能。这也许是两个人从来没有往来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不管怎么说,两个人在正史当中的确没有明确的交集记载。但可以从两位圣贤的作品当中,发现一些“端倪”,虽然以上几种说法都只是猜测而已。不可否认的是,两位圣贤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将“出世”、“入世”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传达给世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个人有交集也好,没有交集也罢,最重要的是“精神之光”熠熠生辉,时刻照亮着后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值得万世流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