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三虎论食疗·白扁豆

 文文ap25 2021-08-23
五谷杂粮不仅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基本物质,也是最早、最可口、最方便、最可持续使用、最适宜于疑难危重病的药物。清代有一个医家看不惯藿香正气散这一类“治四时不正之气”的广告用语,开玩笑说,我只知道不饥丸(意即馒头一类食品)能治四时的饿病,还不知道什么药能通治四时的病。现在看来,这话还是偏激,不饥丸不光能治四时的饿病,还是多种疾病甚至是危急疑难病的良药。
白扁豆,作为一种五谷杂粮,可晒干,炒后可食用。白扁豆味甘,性微温,有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清肝明目等功效。白扁豆,别名藊豆、白藊豆、南扁豆,原产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在汉晋间引入我国。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表面淡苋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关于白扁豆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齐梁间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明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说:'取硬壳白扁豆,连皮炒熟,入药','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的《中国药典》也说: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总之,白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入药。其性味甘微温,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白扁豆能治疗脾虚泄泻,是名方参苓白术散的主药之一,平淡和缓,有益无损。食疗可做粥,当药直接用参苓白术散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甄权“解一切草木毒”的话,对肿瘤临床贡献莫大焉。而《肘后方》治疗“恶疮痂痒作痛”,自谓:“以扁豆捣封,痂洛即愈”,也为肿瘤外治开一法门,令人耳目一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