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

 月亮是什么 2021-08-24

此图版复原场景是山西吉县柿子滩人的生活场景,距今约2万年至1万年前,这一时期的人类被称为“晚期智人”。他们体制特征已经基本与现代人相同,拥有灵巧的双手、稳固的腿脚、适应直立姿势的躯干、发达的头脑等等。他们学会了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在柿子滩遗址中发现了近300多处用火遗迹,周围分布着数千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这些发现为考古学者分析当时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

在柿子滩遗址中还发现了两处用赤铁矿粉末涂绘的表现当时人们精神生活和信仰崇拜的岩画,也是人类最早的绘画遗迹之一。

柿子滩遗址丰富的文化面貌,被列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柿子滩岩画位置及环境

柿子滩岩画,位于临汾市吉县人祖山柿子滩遗址内岩崖半山腰。岩石斜向上棚出,距地面高约1.2米。岩棚下面有深约1米的斜向空间,古人类可在此小憩与遮蔽风雨,现在的牧羊人仍在此避雨遮阳。岩画绘于岩棚下面的砂岩壁面,面向东南,共有二幅,采用赤铁矿赭红颜色绘制,由于年深日久风化较为严重,但红色岩画所绘图形尚依稀可见。

第一幅,高20、宽17厘米。绘一裸体女性,头顶扎双髻,双耳突出,双臂平举屈肘向上,右手举一物。躯干丰满,袋装乳房向两侧垂下,下腹部与两腿连接处留一圆孔未涂颜色,象征女性生殖器,上身用赤铁矿粉涂抹,两腿肥胖作分立状,用红色线条勾绘轮廓,不填色。头部上方绘有七个红色圆点,呈弧形分布,两腿偏下部绘有六个圆点。

第二幅,位于第一幅左侧0.5米处,高27、宽44厘米。整个画面用红颜色绘出,线条比较多,内容不好辨识。从整个构图看可能有两种意思:一种解释可能为狩猎格斗岩画,左侧为鹿类动物,右侧为戴鹿头饰的猎手正在与猎物格斗;另一种解释可能是一幅舞蹈岩画,左侧为二人,其中一人戴鹿形头饰,一人无饰,两人左右合持一物,中间一人与两侧者双手相接,做舞跃状。岩画的下部涂十个圆点,按二、三、三、二序列竖排,整个画面富有动感。

岩画的学术研究动态

一、柿子滩岩画在《考古学报》1993年第3期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内蒙古考古研究所陆思贤在1994年2期《文物世界》上发表《吉县柿子滩神人、动物纹岩画的神学考察》一文。陆先生认为:柿子滩岩画展示了中石器的代表作品。他把岩画中的人物的图形解释为神人,代表“天地交泰”的深层次寓意。把动物形象解释为“鱼尾鹿龙”,认为在远古时代这一地区存在有“龙”的神话的流传。有不少学者与陆思贤先生的看法一样,把柿子滩岩画的归为中石器时代的产物,认为岩画中的动物形象是最早的“龙”。

二、山西大学中文系刘毓庆教授在1998年第6期的《文艺研究》中发表《“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文章。他认为此幅岩画为中石器的代表作品,岩画中的女性人物是中华之母—女娲的形象,并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三、陆思贤、李迪2005年4月1日,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天文考古通论》一书中以“吉县柿子滩岩画鱼鹿交会图:最古的龙历”为题专设章节进行论述。该书是一部关于考古天文学史的著作,主要以史前时期的考古发掘资料为主,把柿子滩岩画纳入了其中。在第二章中,把柿子滩岩画的动物图形解释为中国最早的“龙”。

四、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天文学考古》的著作中写到:“在山西省柿子滩的岩画里,已有对北斗七星崇拜的内容,猜测其年代距今1万年左右”。

五、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熊亚男在导师龚田夫教授的指导下于2010年5月撰写了《浅论柿子滩岩画的文化内涵》一文,认为柿子滩岩画的女性类似民间的剪纸“抓髻娃娃”。髻娃娃在黄河流域比较流行,有很多样子,很多种,如招魂娃娃、抓钱娃娃、喜娃娃、疮娃娃、簸箕娃娃、五道娃娃等,分别代表招魂、辟邪、送病、攘灾、驱鬼、镇宅、扫天止雨、祈雨抗旱等内容。虽名目繁多,但其基本特征都是正面站立、圆头双髻,两臂平张,两腿分开,手足外撇,手抓动物或植物,与柿子滩岩画中的人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认为柿子滩岩画中的女神是黄河流域最原始的中华民族的母亲—女蜗,也是民间剪纸艺术中抓髻娃娃的原型。她头梳双髻,双乳下垂,充满了哺育人类的乳汁,两臂上举,两腿叉开,如蟾蛙生子;岩画中的女性,头顶和脚下绘制的七、六个圆点,应代表了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整体构成一幅原始社会女巫攘星的画面。第二幅岩画,作者认为是连体式岩画,是一种羊与人的连体岩画,柿子滩先民们在岩石上刻画下羊和人的形象,是图腾崇拜的体现。“神人执羊角”与伏羲有关。对岩画下的圆点符号,则代表完美。

柿子滩的岩画,产生于2—1万年之间中石器时代,是柿子滩人杰出而圣神的艺术作品。从柿子滩遗址地点出土的人类牙齿不难看出,柿子滩人已经处于人类进化的晚期智人阶段,即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与我们的智商无异。这样高智商的人类,且正处在人类由渔猎生活向伟大的农业生活转变的关键时期,岩画作品脱颖问世,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对于岩画的内容,各位学者看法有同有异,但岩画祈求人类繁衍、昌盛的寓意是大家一致认可的,这无疑是此岩画的主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岩画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加之古老岩画自身的魅力所在,会不断地昭示着人们和广大学者前来研究、探索万年前岩画博大精深的文化真蒂。

这一时期的石器被打造的十分精细,说明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双手变得越来越灵活。

▲ 柿子滩遗址下层文化石器图

1石核 2石片 3 砍斫器 4尖状器 5刮削器 6槽型砾石

▲ 柿子滩遗址上层文化细石器图

1——5石叶 6 侧刮器 7——10去头尾石叶 11细石叶歪尖尖状器 12——16锥状石核 17、20楔状石核 18、19、21、24漏斗状石核 22、23船底形石核

▲ 上层文化刮削器图

1、2 、卵圆形弧刃刮削器 3、4、半月型刮削器 5、弧背直刃刮削器 6、7、直背弧刃刮削器 8、圆刃圆底刮削器 9、圆刃平底,短身圆头刮削器。10-12、直刃刮削器13、14 圆形圆刃刮削器 15、16、17凹刃刮削器18、21 龟背形刮削器 19、20 三稜状刮削器

▲ 上层文化尖状器图

1-4双尖尖状器 5-9歪尖尖状器 11心形尖状器 12、14、15正尖尖状器 10、13三棱小尖状器

▲柿子滩遗址出土的装饰品

1、2、4、钻孔蚌饰品 3、钻孔鸵鸟蛋壳饰品

柿子滩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距今1至2.5万年间分布较广、保存较完整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中多数地点有装饰品的制作材料及相关产品。这些产品材质有三种:蚌壳质、鸵鸟蛋壳质和骨质。其中有穿孔的30件。30件有孔装饰品中,27 件都不同程度保留有使用痕迹。柿子滩原始人类制作蚌壳饰品的过程是:首先选取蚌壳扇面较平坦的扇缘部分,周边打琢、打磨成圆形、菱形或长椭圆形的毛坯,然后对钻成孔,达到所需要的装饰品形状。柿子滩遗址这30件穿孔装饰品的制作,均经过了前期热处理、毛坯制作、初期打琢处理、钻孔、修型、染色和穿系佩戴等程序。穿孔蚌装饰品在打孔的制作工艺上,使用“钻孔”和“磨孔”两种类型。早期阶段饰品有的选择自然穿孔的材料,有的施以人工钻孔;晚期阶段饰品开始出现磨孔技术,钻孔饰品仍然存在,但钻孔的技术显然更加精湛,孔径减小,并直接导致产品的小巧精致化程度的提高。

▲ 穿孔饰品穿系方式示意图

1. 单绳单孔(串珠式) 2——4.单绳单孔(吊坠式)5.单绳双孔 6.双绳单孔(并列式)7.双绳单孔(交错式) 8.多绳单孔 9.两种双绳单孔方式交错使用 10单绳单孔和双绳单孔两种穿系方式同时使用。

穿系方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钻孔技术的发展,绳索制作技术的进步,都可以成为影响饰品穿系方式的因素,穿系方式的多样化反过来也会促进钻孔和绳索制作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