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见和看见相撞的中子星:GW170817

 12345csdms 2021-08-24

听见和看见相撞的中子星:GW170817

原创 kid 丹麦洗衣房 2017-12-23

2017年8月17日,LIGO探测到引力波。

图片

2016年2月12日,纽约时报上关于第一起引力波的报道。

人类探测到引力波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是大新闻,2015年9月14号发现的“GW150914”,爱因斯坦预测广义相对论后一百年终于得到证实。另注,引力波的发现都是用日期命名。(不过,如果碰到一天好几次怎么办?)

第二次LVT151012因为信号比较弱,就没有正式命名。第三次是同一年的圣诞节,GW151226,被称为爱因斯坦送给我们的圣诞礼物。这两次的意义同样深远,告诉了我们第一次不是意外–––引力波是以后会系统性、经常发生的事情。

我能记住的就只有这三次了。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后来就没怎么关注了。今天翻了一下记录,才发现今年一月和八月又有两次黑洞合并的引力波。完全都没注意到。

人类就是这么容易厌倦的动物:几年前有一次坐飞机,飞到半空我发现居然有网络,惊讶得合不上嘴,为人类科技感到无比骄傲;两周后坐飞机再用空中网络,不仅已经没了新鲜感,还因为看视频太卡而满肚子怨气。

图片

目前LIGO探测到的六例引力波(或者5.5例,因为LVT那个不全算)。今天的重点是GW170817。线条圈出来的是它们在天空中的大概位置。

这次的引力波不同寻常,以前探测到的都是双黑洞合并。这次是双中子星合并。

写到这里,我能感到爸妈同学和非物理系的观众们开始走神。请大家不要自暴自弃、关闭文章、打开淘宝。你读得辛苦,我写得也很辛苦。你也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互相折磨。我的答案是,人类的今天不是通过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实现的。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必须咬牙坚持下去。

首先,请允许我迅速解释几个关键名词:黑洞,中子星,引力波,LIGO。对于不懂的东西,我总是请友人们用不超过三句话为我解释(因为对长篇大论没耐心。。),今天,我也自己尝试这么做:

黑洞:当一坨物质被压缩到非常非常小的空间时,它的引力如此之巨大,连光线(宇宙中运行速度最快之物体)都无法逃逸。从外部看来就是黑黑的一坨、不会发光。巨大的恒星(大于约30个太阳的质量)死亡后就会变成黑洞。

图片

黑洞的假想图。Alain Riazuelo of the 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 Wikipedia

中子星(由一堆中子构成的星星):和黑洞差不多,也来自于恒星死亡,但是前身是更小一些的恒星(约10-30个太阳质量),所以没有压缩得那么严重,而且也会发光。把整个太阳(33万倍地球质量)压缩成北京二环那么大,就差不多是中子星的密度了。

图片

银河系的蟹状星云,中间是一个中子星。NASA/CXC/ASU/J. Hester et al

引力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会让时空扭曲。当两个高密度物体(例如黑洞或者中子星)迅速合并时,时空会突然产生波动,就好像扔一块石头进宁静的湖里。引力波以光速向外扩展,到达地球时可以被LIGO探测到。

图片

引力波示意图。散出去的那些不是光,而是引力波。NASA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由美国的两组引力波探测器组成,最近加入了新的引力波探测器,位于意大利的Virgo。探测器都是L形状,通过测量两个长臂中空间的骤然伸缩而探测引力波。

图片

位于美国的两个LIGO探测器和位于意大利的Virgo探测器地点,蓝色的小点是参与了追踪观测的光学望远镜。

图片

LIGO Hanford

图片

LIGO Livingston

图片

Virgo

图片

图示引力波探测器的原理。没有引力波时,两个臂的长度一样,没有信号。当引力波经过地球时,一条臂变长,另一条变短,产生激光干涉信号。

回到前面–––这次的引力波不同寻常,以前探测到的都是双黑洞合并。这次是双中子星合并。黑洞合并虽然令人兴奋,但是因为黑洞不发光,所以我们无法用其它波段的望远镜去追踪观测,除了引力波就无法了解更多。

中子星合并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瞬间在黑暗的宇宙中点起一盏小蜡烛。各种波段的望远镜都可以看到,伽马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射电……所以这次的发现根本没法藏。

第一次LIGO探测到黑洞时,从收到探测信号到新闻发布会相隔五个月(五个月之久是因为科学家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花了很长时间做认真分析),之间除了非常紧密的合作者,几乎没人知道。那时哥大天文系楼下就有LIGO组员,我听到风声跑去证实时,他们每个人嘴严得跟缝了线似的。我讨得没趣只能乖乖等新闻发布会。

这次中子星就完全不一样了,新闻发布会像是走个过场,因为之前大家都已经有小道消息了。地上和天上的众多望远镜已经看到了那颗中子星。

图片

左边是哈勃望远镜在LIGO信号前的旧观测图,右边是LIGO探测到信号后,Swope和Magellan望远镜发现中子星的观测图。红色箭头指出双子星的位置(在左图还没有出现)。

12月5号,芝加哥大学的Dan Holz来普林斯顿做报告。之前本来安排的是另一位报告者,但临时取消了。Dan那时正好在东岸,就欣然同意过来一趟。他是LIGO的科学家,直接参与了这次双中子星相撞的探测和数据分析。

图片

Dan Holz

8月17号,Dan刚结束在香港的行程,坐上了回美国的飞机。在13小时的航班期间,LIGO组员们看到引力波信号,并确认和双中子星合并的预期信号吻合。随后,Fermi太空望远镜在引力波信号后的1.74秒探测到伽玛暴。

他下飞机时学生们已经急疯了,“老大你怎么还不回邮件!你回邮件时最好告诉我:你正在亚洲忙着抢劫望远镜来观测GW170817!”

LIGO/Virgo团队马上投入信号分析。当时地球上的三个引力波探测器都运行良好。一般来说,不出意外的话,三个探测器都能先后收到同样的信号,然后用时间差来给信号方向定位。时间差来自于引力波从一个地点传播到另一个地点所需的时间。

图片

Hanford的信号不错,很干净,用眼都能直接看到(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频率)。信号是上图里靠右的那个往上扬的细条条。

但到了Livingston就情况不妙了,其实是根本就没有探测到。但是因为Hanford信号太好了,LIGO的组员就跑去把Livingston同一时段的数据截出来,才明白怎么回事。

图片

这就是Livingston的信号了。肉眼能看到信号,但在信号最重要的时候,突然仪器出故障了,留下了大剌剌一个黄色宝塔(哭晕),自动分析软件就没辨别出来。

在做天文数据分析时,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就说算了吧,不知道咋整只能扔了。可这次是人类历史上重大发现,不能随便扔。组员只能艰难地重新写一个程序,半琢磨半猜地把信号给挖了出来。

图片

但是到第三个探测器Virgo的时候,就已经不止是哭晕了。信号连个影都没。我对此的第一反应是:Virgo是意大利人造的,不靠谱吧。在意大利的实验室,总会看到当地人每天都用大量工作时间来闲聊、喝咖啡、打桌上足球…等等。但Dan马上就否定了,说几天前Virgo还探测到了一起引力波,说明人家没坏。

后来,LIGO/Virgo科学家们意外地因祸得福,正式因为Virgo没有探测到,他们反而更加确定了引力波在天空中的地址。

这个要从引力波探测原理讲起(我自己还没完全学懂,纯转述Dan的描述…):

图片ESA

首先,引力波是这样传播的。

图片

所以,如果引力波是垂直于探测器的平面而来(图A),那么就很容易被探测到。如果是和L形状平行而来(图B),就几乎探测不到。thephysicsmill

图片

从Virgo的地理位置和朝向,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画出几个圈,是Virgo的“盲点”,中子星可能就落在盲点里了。利用这个盲点信息,科学家们从一个巨大的长条(190平方度)缩小了近七倍(28平方度)。这个让众多光学望远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锁定了正确的方向。

这次案例充分说明,有时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在LIGO和Virgo探测到引力波信号,并成功确认天空方向后,地面和太空中众多的望远镜做了追踪观测。我算不过来有多少望远镜参与了这个项目,就直接截屏贴过来:

图片

APJL 2017,https:///10.3847/2041-8213/aa91c9

我对于这次的双中子星合并仍然有很多疑惑:双中子星从一开始是怎么形成的?是双星系统中的两个恒星分别死亡后,变成了双中子星,还是两颗独立的中子星在宇宙中无意碰到然后纠缠在了一起?之后的光学观测,为啥短波段的先出现,长波段的后出现(mark去读arxiv:1710.05433)?kilonova究竟是咋回事?在这里记下来以后有空去查资料。如果读者中正好有中子星/引力波专家可以直接给我解释,我也将非常感激。

最后,是这次中子星合并的信号的视频。前面五个是之前的黑洞合并信号。最下面一个是中子星的合并。视频一分钟,不是很长(但是比起现代人的注意力有点长…)。你会看到,中子星和黑洞真的很不一样。


请一定要耐心听到最后。来源http://www./public/videos/eso1733j/

在视频的最后几秒,你会听到中子星合并发出的“声音”。

我每次听,都忍不住噗嗤一笑–––真的是好调皮呢。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