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寻章引句 2021-08-24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收录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中。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本文所选的《论语》中的12章,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思想鲜明,蕴含着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这对高中生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领会儒家先贤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将儒家的人生智慧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高二,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功底,对儒家经典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本课例立足学生已有的理解与认识,深入领会《论语》中包含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对经典的诵读与理解,指导学生梳理并提炼文本中核心概念,探究儒家思想对学生立身处世与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

《论语》主要是以语录体与对话体的形式,集中展现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人文主张,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在这一章章简短单独的语录或对话中,我们每个人都能试图建立起自己所理解内在深刻联系。在深入理解各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内在关联,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对于文中反复提及的核心概念,譬如“君子”“仁”“义”“礼”“乐”等,适当拓展延伸以期达到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最后我们要把在《论语》阅读学习中获得到的鲜活的思想认识与当下“社会主义新时代”楷模与英雄的精神品质结合起来,明确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理想信念和人格追求。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基本读懂句意、文意,鼓励学生总结梳理重点词句。

深入理解各章的微言大义,前后勾连,触类旁通梳理儒家核心概念及人生智慧。

合作探究,训练提升学生理性思辨素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现实社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涵咏文中的儒家核心概念及人生智慧;拓展探究,结合当下时代楷模的精神品质,规划自我人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板书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就学习了《<论语>十二章》,感受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文化,其中不乏千古流传,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背诵一下初中所学的《<论语>十二章》。

非常好!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还是《<论语>十二章》,但内容发生了变化,学习的要求也有了提高。我们本单元探究的是诸子百家的经典,而儒家是其重要的一派。我们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它成书于春秋末年或战国初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有《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并且盛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论语》,更能深入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伟大先贤孔子的光辉人格。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诵读解读,从中汲取营养,涵咏心灵,养育人格,将儒家优秀文化中的立身处世之道融入到我们当下青年对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的践行中。

二、整体诵读,疏通文意。

师:我们先将《论语》的这十二章内容准确大声地诵读一遍,并思考各章的句意及蕴含的哲理。

生齐读。(声音洪亮,气势强大,有停顿抑扬)

师:接下来,我们请一些同学说说对各章的翻译与理解。

1: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定,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本章讲的是君子好学的具体表现,不在乎吃住,追求学问。

师:不错,本章是《论语》第一篇《学而》的第14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君子”,在《论语》多次出现,需要大家注意。

2: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怎样对待乐呢?本章讲的是“仁”的重要性。

师:很好,本章是《论语》第三篇《八佾》的第3章,这里的“仁”可以翻译为仁爱或仁义、仁德等等,它也是《论语》的重要概念。

3:孔子说,早上听闻道理,晚上死去可以了。本章表明孔子对“道”即真理的追求。

4: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理,小人明白的是利益。本章讲“君子”与“小人”对比,强调君子重义轻利的品质。

5:孔子说,见到有才能的人想要与他看齐,看到没有才能的人就反观自我反省。本章说明孔子喜欢向别人学习,并且善于反思。

师:很好,这三章是《论语》第四篇《里仁》的第8章、16章和17章。同学们翻译的都不错,这里又第二次出现了“君子”。

6: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得恰当,这样以后就是君子。本质说的是“文”与“质”的关系,表明君子的特点是“文质彬彬”。

师:很不错。本章是《论语》第六篇《雍也》的第18章。这里第三次出现“君子”。文质彬彬这个成语,说的是一个举止文雅,有礼貌。

7: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重大吗?死了以后才停止,不也是遥远吗?本章说的是古代“士”的理想追求,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非常好。本章是《论语》第八篇《泰伯》的第7章。这里也出现了“仁”这个核心概念。

8:孔子说,好比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是填平洼地,即使倾倒一筐土,坚持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本章讲的是功亏一篑的道理,告诫我们持之以恒。

9: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患,有勇气的人不会恐惧。本章讲了三种人的三种境界,同时也提到了“仁”的概念。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这两章是《论语》第9篇《子罕》的第1929章。这两章一则强调坚持的作用,一则提出了三种人生境界,这里有对“仁”的强调,同时也可以与“君子”的标准相联系。

10: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道理。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约束自我,天下就称赞仁了。从事仁德是由自己的,怎么能由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细则。孔子说,不合礼义的不要看,不合礼义的不要听,不合礼义的不要说,不合礼义的不要动。颜渊说,我虽然不敏锐,请允许我实践这句话吧。本章是颜渊和老师孔子的对话,讲的是如何做到仁,孔子又提出了“礼”的要求,并且说仁是由自己去实践的。

师:很棒,本章是《论语》第12篇《颜渊》的第1章。本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仁”的看法,同时也刻画了孔子与颜渊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1:子贡问孔子说,“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践行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本章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其中也涉及到孔子的弟子子贡。

师:很好。本章是《论语》第15篇《卫灵公》的第24章。本章的“恕”的概念与之前的“仁”的概念似乎有一定的联系,都涉及到个人的自我修养和为人处事。

1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在近处可以侍奉父亲,在远处可以辅佐君王。大量地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本章说的是孔子对《诗》的教育作用,即其诗教观。

师:很好。本章是《论语》第17篇《阳货》的第9章。《论语》中有很多对《诗经》的评价。我们知道孔子编定六艺(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以此来教育学生。本章也阐明了诗教的意义。

三、反复涵咏,提炼各章核心概念,建立内在联系

师:我们通过几位同学的翻译与解读,基本上疏通了文意,对于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文言知识(实词,就、事;虚词,而、以等),希望同学们能够以知识卡片的形式积累下来。那么下面我们要探究的是这些章句中的微言大义,我们先试着提炼一下各章的核心概念,再想想这些章句间的内在关联。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我们还是先逐章让学生们分析。

1:第一章中的核心概念是“君子”,在先贤作品中,君子应该指的是有德行的人,品德高尚并且有学问。我们在《劝学》中学到的三处对君子的描述。本章所提到的“君子”有三个表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不在乎外在的物质享受;“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说他的为人处事,少说话多做事;“就有道而正焉”是说君子与有道的人交往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最后这三点概括起来是说君子“好学”。

师:很好。我们很准确地找到了一个核心概念“君子”。该同学也对本章的层次结构做了很好的分析,值得表扬。

2:这一章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仁”,“礼”,“乐”,而这三者之间应该“仁”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那么“礼”和“乐”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孔子说“如礼何”,“如乐何”。

师:不错。我们常说礼乐文化,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点在后面的章句中也出现了。这与春秋末期的时代背景有关,面对礼乐崩坏,诸侯纷争,周天子失势,所谓“挟天子令诸侯”的现状,孔子希望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这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他遍游诸侯,最终也没有得到施展才干的机会。而本章的核心概念是“仁”,因为仁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3:本章的核心概念是“道”,这里的道应该跟道家思想的道有所不同,是指一种真理,学问。这与第一章的“就有道”是有内在联系的。从本章中可以看到孔子献身真理,追求学问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论语》中有很多对“道”的阐述,譬如“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本章中对“道”的追求,恰如该同学所言,有一种九死未悔,以身献道的精神,让人容易想到屈原。

4: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君子”。“义”是道义或义理,而“利”是利益好处。君子追求的是义而不是利,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师: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这样一种论说方式在《论语》中反复出现,譬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义”字我们可以联系到孟子的舍身取义和礼义。所以本章强调了君子的品行是重义轻利,追求礼义,不计得失。

5: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思齐”“自省”。表明孔子对自我的要求,“见贤思齐”与“就有道而正”意思相近,都是面对有才能的人,想要与他看齐,或者改正自己的错误。“见不贤而内自身”则表明孔子深刻的反省意识。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

师:非常好。很明显本章的行为准则与第一章对“君子”的描述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反省”也是对“好学”的又一补充。

6:这一章还是谈“君子”的,提出“君子”的标准是文质彬彬。另外“质”与“文”也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二者不可偏废。

师:不错,分析比较细致。到此我们有三章是明确在谈“君子”的,有一些章句虽未点明“君子”,但也可以联系到“君子”身上。

7:本章的核心概念应该是“士”“弘毅”和“仁”。士指的是读书人,是古代的一个阶层。弘毅是说扩大毅志或坚定毅力。这样做是任重而道远的,因为要以“仁”为己任,并且死而后已地去坚持。

师:很好,这一章的概念比较多,但我们可以抓住其中一点来分析。因为“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所以把仁作为己任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是一种伟大的责任担当意识。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说是“弘毅”,是士人应该践行的准则。

8:本章说的是“止”与“进”,在比喻与对比的论述中强调的是坚持,不要半途而废,也有日积月累,终可成功的道理。

师:很好。本章没有谈“君子”也没有“仁”,但这样一种形象的论述对于做事的态度,又与前面“君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仁以为己任”的任重道远联系起来。

9:本章的核心概念还是“仁”,因为它是《论语》的重要概念,前面章句也反复出现。但本章将“仁”与“知”、“勇”并列起来,表现的是心存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愁的,“仁”在“知”与“勇”的中间,似乎表明一种人生过程,一个有仁爱的人,必然会从没有疑惑的境界到达不忧不惧的境界。类似的说法在《论语》中还有,“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师:说的很好。本章在《论语》中出现多次,“君子不忧不惧”,“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总之在这三者之间,“仁”的重要性要更大一些。一个有“仁”的君子是可以“不忧不惧”的,对现实人生的达观与从容。

10:这一章具体分析了“仁”与“礼”的关系,能够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而具体的条目就是不合礼制的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行动,也就是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师:很不错。“仁”与“礼”的关系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联系上面的一章,没有“仁”,“礼”就无从谈起,说明“仁”是根本,“礼”是外在形式。本章是说做到“礼”也就是“仁”,这两章充分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仁是礼的本质,而礼是仁的手段。

11: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恕”,具体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这一点是可以终身行之的。这里的“恕”与“仁”是有内在联系的。仁是仁爱之心,是礼乐的根本。而恕指宽恕,容忍,应该是仁的具体表现或其中一个方面。

师:很棒,其实在“仁”与“恕”之间还有一个概念是“忠”。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还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综合起来看就会明白,本章知说了“仁”的一个方面,己所不欲是“恕”,而己所欲是“忠”。

12:本章的核心概念是“诗教”,孔子对学《诗》的意义概括为三点,所谓的“兴观群怨”,侍奉父亲或国君,还有认识自然世界。本章体现了孔子对《诗》的重视。《论语》中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师:很好。这一章的主旨是谈学习的,很明显联系到了君子的“好学”。对于“学”的论述,在《论语》中也有很多。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另外《论语》中对《诗》的评论也很多,总之在孔子看来读诗是可以让一个得到提升,变得聪明的重要途径。

四、合作探究,梳理各章关联,探索核心概念间的内在逻辑。

师:我们逐章分析完了课文,也试题提炼了各章的核心概念,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看看能不能建立起各章的内在联系,或以一个核心概念为中心,或将相似、相近的观点与内容放在一起考查。我们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再来展示大家的成果。

小组1:我们发现的第一组规律是,有三章内容都是明确谈论“君子”的,这三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所作所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第二组规律是,有四章内容提到了“仁”的概念,如“人而无仁”,“仁以为己任”,“仁者不忧”,“克己复礼为仁”。这些内容说明“仁”的重要性,孔子希望人们都能有仁爱之心,并且做得克己复礼。

第三组规律是,其余的五章内容,分别谈到对“道”的追求,“思齐”与“反省”,“为山平地”的比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准则,以及对《诗》的学习。这五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告诫人们立身处世之道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小组2:我们组找到的内在联系是“君子”“道”和“好学”,第一章中对君子的描述中提到了,“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接下来的两章也提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和“小子何莫学夫《诗》”,由此可见这五章内容可以概括为是对“君子”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所谓君子是一个追求真理,虚心向学,安贫乐道,慎言敏行,重义轻利,文质彬彬的人,是古代文人的道德楷模。

另外一组内在联系是“仁”,包括“人而无仁”,“仁以为己任”,“仁者不忧”,“克己复礼为仁”,另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归到“仁”的准则里面,都是讲人要有仁爱之心,能够推己及人。

最后的两章内容,“见贤思齐”和“为山平地”是讲为人处事或做学问的态度,要谦虚谨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小组3:我们找到的内在联系是“君子”和“仁”,除了那些明显地提到“君子”与“仁”的章句之外,其他的章句或多或少都能与“君子”或“仁”联系起来。

譬如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夫子何莫学夫《诗》”显然是谈“君子”的,而“见贤思齐”与“为山平地”两章也可以看做是君子在立身处世方面的特点。

至于“仁”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克己复礼”有这内在关联,讲的都是从自身出发去对待他人,人要有仁爱,才能做到“礼乐”。

师:非常好,通过我们各个小组的讨论,梳理出了“君子”与“仁”两个核心概念,并且对这几章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很多道理讲的是“君子”的品格修养以及立身处世的准则,这些对于我们青少年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拓展联系,《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师:通过各小组的讨论,我们探究出了这几章中的几个核心概念,体会出了章句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我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所学内容板书出来。在“君子”的核心概念下,我们探究出了:“就道好学”“重义轻利”“文质彬彬”“思齐自省”“为山平地”这样一些具体表现和特征。在“仁”的概念之下,我们也梳理了“礼乐”“仁以为任”“仁者不忧”“克己复礼”“勿施于人”这些与“仁”有关的概念与内容。那么我们现在思考“君子”与“仁”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我们在探究核心概念时已经发现有些章句似乎是说“君子”的,也似乎与“仁”有关,那么它们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

1:我觉得“君子”和“仁”是统一的,所谓的“君子”一定是有“仁爱”之心的,也一定有“仁者”的处事原则和道德修养。

2:我认为“君子”和“仁者”都是孔子心中的道德典范,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君子”应该更侧重于外在表现,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到的。“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素养,是一种需要培育的本性,也就是“仁爱之心”。这里面还涉及“礼乐”,以此来培育“仁”德。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这里简单去梳理二者的关系,“君子”是一个人格典范,是通过努力实践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而“仁”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准则,一个有“仁”的人必定可以成为“君子”,而“君子”也一定有“仁”爱之心。

师:最后,我们学习了《论语》当中这么多人生智慧,能够引发我们联想到哪些历史人物,或者是在当下“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哪些英雄人物身上看到了这些品质,我们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1:我想到了张富清,他隐姓埋名,无私捐助他人,心中有大爱却唯独没有自己。我看到了他的重义轻利,也看到了他的安贫乐道,更看到了他的持之以恒。

2:我想到了屈原,他忠君爱国,追求真理,却遭群小嫉妒,君王疏离。我看到了他的闻道夕死,也看到了他的见贤思齐,更看到了他的舍生取义。

3:我想到了焦裕禄,他一心为公,为改变兰考县的穷困面貌奉献一生。 我看到了他的为山平地,看到了他的任重道远,更看到了他的终身行之。

师:非常好!时代在改变,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从未改变,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感觉到我们所学的那些品格休养,那些至理名言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家的思想中,我相信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当下的青年学子必将以古人的优秀智慧来充实自己,最终成就梦想,不负于时代!

板书设计:

                            品格修养     时     立身处世

        就道好学     代     思齐自省

              君子      重义轻利     楷     为山平地

           ↑ ↓       文质彬彬     模

       德 ↑ ↓      张富清、 张桂梅、焦裕禄

       准 ↑ ↓      袁隆平、 钟扬、屈原、文天祥

               ↑ ↓        礼乐        民    克己复礼

            仁以为任      族    勿施于人

                       不忧不惧      脊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探究,理清了《论语》中这几章的内容,深刻理解了其中的核心概念和微言大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了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所学的古老智慧与当下的时代所需的精神品质联系起来。同时我们看到了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身上,留传着的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精神基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课后反思:

    本堂课立足于对经典文化《<论语>十二章》解读。课堂设计中反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诵读、探究、梳理和总结,将所学内容整合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讲所学的优秀精神品质与时代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以巨大的鼓舞与启示。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板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上对《论语》中“核心概念”的把握还欠妥当,所谓的内在逻辑与关联不是很有说服力,需进一步完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