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文坛巨匠到底有多牛

 若森知道 2021-08-24

唐宋八大家是我们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各个都是大牛人,各个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学大师,其中有六位是宋朝时期的人物,在这六位当中有一位是其中五位的老师,而且他死后这五位当中有四位文坛大咖都为其写了祭文(未写祭文的那位苏洵已经过世了)。


他就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为他写祭文的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是他的学生。这四位大师级人物愿为欧阳修写祭文,足以说明欧阳修的文学造诣和为师之表在他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今天就讲讲欧阳修这位文坛巨匠。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出生于四川绵阳,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父亲是当地一名小官吏,56岁老来得子,生下欧阳修。

欧阳修3岁那年,父亲病故,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孤儿寡母的日子总是不好过的。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可是,他叔叔家里也不是很富裕,他们的钱也只是刚好够每天吃饱饭的。这样就不能拿出太多钱来让他读书。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她买不起笔墨,就用芦苇杆当笔,在地上教欧阳修写字,史称“画荻教子”。再加上欧阳修叔叔不时的关怀,总算没有让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据《欧阳修年谱》中说,欧阳修少年时期“家益贫,借书抄诵。”他常常从城南的李家那里借书抄读,因为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没有抄完,就能背下来了。等到欧阳修少年的时候,写的诗赋和文章,文笔已经变得非常老练了,甚至有的成年人都比不过他。在欧阳修十岁的时候,从李家看到了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他十分喜欢这个文集,经常手不释卷,反复阅读。这个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欧阳修对于诗文革新的想法,也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16岁时,踌躇满志,参加科举考试,意外落榜,复读三年后再考,再次落榜。什么情况啊?他可是当地学霸啊,为什么屡战屡败?欧阳修想不通。

在当地做小官吏的叔叔毕竟见多识广,说:“你在绵阳这个小地方学习成绩好算个啥,全县每年才有几个考上的?要想出人头地,你必须到大城市去。

欧阳修告别家乡,到东京汴梁仅仅补习了一年,参加开封府国子监考试,便获得广文馆试第一名,称“监元”;接着参加国学解试,依旧是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参加礼部省试,再次蝉联第一名,称“省元”。

连中三元之后,欧阳修一时意气风发,颇有傲视天下举子之意。

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参加由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发挥依然出色。

据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晏殊后来回忆,欧阳修交卷出考场时,洋洋自得,颇为自负,晏老师担心他再次夺魁会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本着对年轻人的警示和爱护,有意给他打了低分,以挫其锐气,但欧阳修仍以第14名的成绩,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榜下择婿是宋代高层的传统,尚未婚配的新科进士在京城婚恋市场历来十分抢手,年轻有为的欧阳修被朝廷官员胥偃选为女婿,婚礼之后,很快被授予官职,出任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步入仕途,欧阳修三喜临门,妥妥的人生赢家。

接下来的欧阳修平步青云,28岁入朝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庆历五年(1045年),38岁的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韩琦等发起的“庆历新政”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任职期间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成了后世散文的典范,此后欧阳修一发不可收拾,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历史地位。

1049年欧阳修奉调回京,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他负责编撰了著名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以一人之力主持编撰两部史书,乃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期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主持进士考试。这一年他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使这一批重要的文坛巨匠登上了历史舞台。可以说他是千古伯乐。

他改革了北宋的文风,反对空洞无实、浮华绚丽的文章,提倡质朴晓畅,要有真实的内容。这一改革对当时诗文革新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的文坛唯一能与他争锋的就是他的学生苏轼,欧阳修也自谦诗词不如苏轼,把文坛领袖大旗交给苏轼,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1071年,65岁的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身份辞职,结束了他三朝元老的仕途生涯。退休后的他亦耕耘不辍,以随笔、漫谈的形式,品评赏析前人诗歌。

欧阳修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全才兼学术巨匠。

一代宗师,可谓实至名归!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有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