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感

 念禹 2021-08-24

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读完之后令人陷入深思,久久不能自拔,不断在脑海中盘旋,有许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也有许多以我的阅历还无法完全理解和领悟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老实本分,长大后娶妻生子,继承了农夫的农场,晚年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而二儿子天性活泼好大,喜好冒险,长大后便离开了农场,游历了一番,到得老年孤身一人,只有酒和故事,了此残生。老师最后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

在我读来,这是一本夹杂着爱情和政治的书。前半部分爱情是主旋律,而后半部分,政治变成了主战场。

书中主要讲了4个人物和一条狗,一对夫妻和养的狗,还有丈夫的情人和情人的情人。书里描写都是穿插着进行的,有时交代了结果再描述事件,有时直接按照顺序来进行描写,也有时突然作者出来说了几段话,而这些穿插并没有让你感到无序的突兀,反而让你觉得十分自然,读起来欲罢不能。

一、生命之轻

引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是丈夫的情人名叫萨比娜,她从小就渴望背叛,不能接受与任何人有那种一生一世的关系,最后她作为一名画家流浪在美国。

她的生命中似乎什么也没有,轻得让她感觉到没有抓手。没有父母,没有爱情,因为情人要跟她结婚,她便逃离了,或许不想被任何人所束缚,渴望而又害怕,但最终害怕和背叛的快感占据了上风。萨比娜是唯一四个人中在小说最后依然活着的,可是背井离乡孤身一人的她,就像风筝断了线,哪天风停了便就飘飘欲坠了。

二、生命之重

书中的生命之重就是爱情。可以说那对夫妻的爱情把我们读者都能压得喘不过气来。托马斯和特蕾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放浪形骸的托马斯在遇到特蕾莎之后就结了婚,但是依然和他多位情人保持关系。这让特蕾莎痛苦不堪,也是从一开始到最后,特蕾莎都保持着对托马斯高度的怀疑,让他们的爱情变得深刻、敏感而又挣扎。

书中写得最出彩的莫过于对特蕾莎内心世界和梦境的描写。在梦境中,特蕾莎和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一样听任托马斯的差遣,慢慢走向死亡,甚至还多次梦到托马斯要送她去死。那种不堪忍受的痛苦,几乎要让她变成神经质。

因为知道托马斯和情人萨比娜在日内瓦还有关系,便独自一人回到了布拉格,试探和逼迫托马斯追随,最后导致托马斯受到当局的迫害,变成一个擦窗的工人。在这一点上,似乎全世界的女人都一样。

接近尾声,托马斯心中想,“他觉得自己再没有力量来承担对她的爱了。”特蕾莎的爱太承重,以自己的生命压在托马斯身上。特蕾莎追求的忠诚,最终只有在她养的狗——卡列宁身上寻找到了。

三、梦境

书中对于梦境和内心的描写非常细致,有时让人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不过梦境是现实的写照,在梦境中没有限制,一切都可以重来,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后悔了就重来。可现实毕竟只有一次,没有了就没有了。梦境和现实,高度同意却又截然不同。当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时候,可能也就事走向终结或是毁灭的时候了。

人最要紧的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梦什么不是。

四、政治

书中的背景是俄罗斯占领了捷克,想要通过知识分子的投诚来达到驯服大众的目的,自然有人顺从,有人反对。俄罗斯代表了共产主义,美国代表了资本主义,萨比娜亲历了在两种体制下的政治家们对她展现出了相同的嘴脸。政治,或许没有国界、体制之分。政治就是政治。而组成国家的一个个人,关心的只有安居乐业。那种游戏,对她们来说,太过奢侈了。

书中人物的故事并没有帮助我们寻找到选择哪一种人生更好的答案,因为无论是轻或重,人物都没有太美好的结局。人生该怎样选择,还是由我们决定。轻或重,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值得多读几遍的,或许不是现在,在将来还能产生更多思想上的火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