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退肿的黄芪 我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经称赞一味中药说:“色黄,为补药之长。”这究竟是种什么药,竟然得到这位医学大家的极力推崇呢?实际上这药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熟悉的黄芪!黄芪的用处很多,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说说;补气退肿的黄芪。 清代陆以湉tian的《冷庐医话》里记载了一个用黄芪治水肿的故事,道光年间,山阴人王某,在夏秋季节得了水肿病,从头肿到脚,肿的厉害,并且气喘,声音嘶哑,大小便也解不下来,生命危在旦夕。王某有位亲戚的同僚,是山东平度县令许梿(lian),这许梿学识渊博、精通医术,亲戚就把他请来给王某诊病。许梿诊病后认为王某是气虚引起的水肿,就让王某妻子用黄芪四两,糯米一酒钟,加水煎成一大碗黄芪药粥,然后用小勺给王某慢慢呷着喝,王某喝了一盏多,就感到气喘有所缓解,于是便把整碗药都喝了下去。药喝完没多久,就有了小便了,而且小便非常多。王某接着便持续的吃黄芪粥,两个月之后,人基本康复,黄芪粥也就再没去喝。后来第二年,王某的肿胀病却又发作了,请了另一位医生看病,没想到药吃了十服,人就没了气,妻子想起许梿之前的方子,就煎了一碗黄芪药粥,舀了一勺,给王某灌到嘴里,竟然把王某救了过来,从那之后,王某就一直坚持服用黄芪,最后水肿全部消失,人也完全康复了。 黄芪又叫黄耆qi、戴糁shen、戴椹、芰ji草,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中记载,黄芪可以“益气,利阴气。”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中记载,黄芪可以“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宋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中记载:黄芪可以治“小便不通。” 中医认为水肿是肺脾肾的气化不利,导致水湿停留在肌肤引起的,黄芪补气,能促进这种气化作用,使水湿运化,随小便排出。 那么,怎么吃黄芪调理呢? 可以准备黄芪30克,浸泡30分钟,加水煎煮,每天早晚各一次,坚持服用。 也可以准备黄芪30克,大米或者糯米30克,加上三碗水,煮成米粥,每天早晚各喝一次,坚持服用。 当然,黄芪性温,善于补气,如果有朋友在发高烧,或者有便秘,口舌生疮,脸色发红,喘气粗,舌红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的表现,这属于中医说的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这些都不能吃黄芪来退肿,吃了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还会加重病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