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天马行空_一画 2021-08-25

不言风韵 直诉败兴——唐寅《匡庐图》研究

现藏安徽博物院的《匡庐图》是唐寅传世山水精品之作,也是安徽博物院唯一的馆藏唐寅真迹。该图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陆续有学者对其做过相关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在唐寅登山时间、作品创作时间及作品流传等问题上或语焉不详,或缺乏信据,或互有抵牾。因唐寅游览庐山问题关涉到《匡庐图》的创作背景、创作时期等问题,故笔者拟以唐寅庐山行为研究切入点,来研究和分析《匡庐图》的价值和意义。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唐寅《匡庐图》局部

一、唐寅庐山行

目前唐寅传记文献中关于其庐山行最早的记载,是嘉靖癸未(1523)祝允明所撰的《唐子畏墓志并铭》。言其在弘治己未(1499)会试后“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传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后诸家多承袭此说。依徐祯卿《有怀唐伯虎》诗中“秋红昔共辞,春燕今同见”可推,唐寅此次远游始于弘治辛酉(1501)秋,终于弘治壬戌(1502)春。然而此次游程之广,游时之紧,耗资之巨,让祝文中长游颇具疑点。鉴于此,江兆申在《关于唐寅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质疑。认为祝允明此处有曲隐之意,其有将唐寅生平游踪合并来写之嫌。江兆申依据史料,考证出唐寅游匡庐时间应在正德甲戌(1514)秋应聘宁王途中完成。印证此观点最直接材料是唐寅正德乙亥(1515)写的《致姜龙书》:“寅顿首顿首,梦宾姜仪部大人座下:别来简阔殊甚,仆自去岁游庐山,欲泝江西上,悉览诸名胜,不意留顿在豫章,三月中旬得回吴中矣,所为兴败而返矣。丈夫潦倒于江山花竹之间,亦自有风韵。此但可与先生道,难与俗人言也。”关于唐寅在弘治远游中是否到过庐山的问题,笔者是同意江兆申观点的,认为并无可能。笔者再援引两处材料,做以引证。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唐寅《王蜀宫妓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一,沈周《匡山新霁图》题跋(明,《珊瑚网》卷三十七、名画题跋卷十三《匡山新霁图》):吴山沈周作《匡山新霁图》,用巨然笔法。水墨固戏事,山川偶流形。辍笔信人卷,妍丑吾未明。摹拟亦云赘,所得在性情。今在百尺楼,弥笔云烟生。把酒重相对,短鬓秋风生。弘治乙丑孟冬八日沈周重题。

翁昔少年初画山,苍松黄竹杂潺湲。直疑积雨得深润,不暇浮云相往还。世外空青秋一色,岩前远黛晓千鬟。天台鹤鹿同人境,尚恐翁归向此间。唐寅。

从沈周题跋年款来看,唐寅题诗时间不早于弘治乙丑(1505)。从时间上来说,唐寅此时已完成祝文中所提的远游。但仔细品味唐寅的这首题诗,似未见其游览庐山的切身感受。此诗实脱胎于赵子昂《秋山图》的题画诗。原诗为:

翁昔少年初画山,丹枫黄竹杂潺湲。直疑积雨得深润,不假浮云相往还。世外空青秋一色,窗中远黛晓千鬟。瀛洲鸡犬同人境,尚想翁归向此间。(元,虞集,《道园学古録》,道园学古録卷之三,四部丛刊景明景泰翻元小字本)

可见唐寅只根据两幅作品图景的不同,对原诗文辞稍作修改,实借赵诗来托彼时心境。众所周知,沈周一生并未远足,亦不曾到过庐山,他笔下的庐山,是文人心中的庐山。唐寅观此图时产生了与赵子昂《秋山图》同样的心境,遂直接用赵诗来表意绪。倘若唐寅在弘治远游中到过庐山,见过庐山真山真水,此时相去其登临时间不久,以其豪放的个性及过人的才思,应会直抒胸臆,畅言所感,而非借赵诗表意了。

其二,黄云《黄丹岩先生集》中《送唐子畏游庐山》诗、《别庐山》诗。(明,黄云,《黄丹岩先生集》 卷一,四库存目丛书,集60 )

送唐子畏游庐山

我昔游庐山,春归万花送。归来已十年,庐山长入梦。唐子天马不可羁,凤歌夙与李白期。忽来别我泛彭蠡,直指庐山发兴奇。追思旧游隔烟雾,恨不从君纵飞步。千峰紫翠动晴光,九叠屏风扫空素。九天一派垂银河,泻入湖腹翻雪波。灿如芙蓉落天境,钟声出寺青巍峨。昭明书台委众草,内史墨池散群鹅。白莲之社已寂寞,奈此猿啼鹤怨何。唐子胸中久蟠郁,掷鳌掣鲸或教鼍。桑落洲前宜引领,此生不游双鬓皤。好与山人借白鹿,搜抉奇古穷洞谷。解衣盘薄浴天池,石床眠霞留信宿。群仙来相招,临风长歌谣。和以玉管,酌之双玉瓢,调笑不使朱颜凋。山灵为子开画苑,咫尺能收万里远。僧堂蔬笋饱白饭,吴楚江山任舒卷。浪传太华如船藕,绝顶湏淩摘南斗。东海三山袖中有,可图五老为我寿。

别庐山

沧海渺烟雾,青天飞日月。湖中望庐山,遥与庐山别。庐山之灵应笑我,万顷波涛浮一舸。五老苍颜旧相识,乞取筠篮玉芝朵。归去玉山飡玉芝,春风记得昔游时。桃花三峡桥头水,瀑布开先寺里诗。无复食蒿白鹿眠幽洞,安得谪仙坡仙发豪纵。追随赖有千峰送,他年云壑风泉来入梦。盟可寒也亦可寻,凌虚或借仙家凤。

黄云,昆山人,字应龙,号丹岩,弘治庚申(1500)以岁贡授瑞州府训导,因耻于廷谒监司,而欲辞官去,时提学、郡守屡慰留之,自其丁外艰归,绝意仕途,辞官返里,与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交游甚密。(清,李铭皖《(同治)苏州府志》苏州府志卷第九十二,清光绪九年刊本)(明,熊相《(正德)瑞州府志》卷五,明正德刻本)瑞州府,时辖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上高(今江西省上高县)二县;新昌(今江西省宜丰县新昌镇)一州。据文徵明正德庚午(1510)所作《题黄应龙所藏巨然庐山图》一诗“筠阳文学倦官职,十年归来四壁立”可知,黄云应在弘治庚申(1500)至正德庚午(1510)间宦游江西,并在江西任职期间,登临了庐山,“自言远游真不俗,曾见庐山真面目”。(明,文征明《甫田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由《送唐子畏游庐山》诗“归来已十年,庐山长入梦”可知,此诗创作时间应不早于正德庚午(1510)。而此时唐寅显然已经完成了祝文中的远游。但从诗中“忽来”、“直指”、“发兴奇”等状态及“胸中久蟠郁”、“此生不游双鬓皤”诗意来分析,应知唐寅此前并未到过庐山。因唐寅此次游庐山时间是在正德甲戌(1514),故可推知,黄云游庐山时间应在弘治甲子(1504)春。考虑到唐寅此次赴江西是应宁王之聘,所以在游程和游时上并非可以随意安排。有了长期在江西任职的好友黄云帮助,唐寅此行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从唐寅和黄云传世的记游诗推测,黄云当为唐寅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旅行路线,庐山名胜九叠屏、五老峰、三峡桥、开先寺等悉数在列。

至此可以确定唐寅游历庐山的时间应是正德甲戌(1514)秋,赴宁王朱宸濠之聘途中完成。下面章节笔者将来探讨下唐寅此次游览庐山的心境问题。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唐寅 《嫦娥执桂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关于应聘宁王之事记载较为详尽的著述数明代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宸濠甚慕唐六如,尝遣人持百金至苏聘之。既至,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六如住半年余,见其所为多不法,知其后必反,遂佯狂以处。宸濠差人来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使者反命。宸濠曰:“孰谓唐生贤,直一狂生耳!”遂遣之归,不久而告变矣。盖六如于大节,能了了如此。(明,何良俊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四友斋丛说[M]. 2012)

朱宸濠此次在苏州重金招揽贤才并非只募唐寅一人,文徵明、谢时臣、章文等均在受邀之列,文徵明因身体不适,辞病不往。于唐寅而言,在科场案受辱之后,宁王的招纳无疑是其在以儒家价值体系为支撑的主流社会获得认可的一次良机。对于袁袠在《唐伯虎集序》中提到“宸濠之谋逆,欲招致四方材名之士,乃遣人以厚币招,伯虎坚辞”的说法,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五十六诗文集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袁袠,字永之,少负天资,嘉靖乙酉(1525)解元,嘉靖丙戌(1526)二甲头名进士,授翰林庶吉士、兵部主事。(明,牛若麟《(崇祯)吴县志》卷四十六,明崇祯刻本)序中“伯虎坚辞”的说法实与祝允明合并游踪的写法用思一致,为了削弱唐寅应聘的自愿色彩。这从维护唐寅形象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唐寅在南昌之行前即发现宁王的反意,揆情度理他当不会冒险赴聘,文徵明尚可称病辞却,唐寅想要推辞亦非难事。何况经历过科场一案,唐寅此时当更为谨慎,应聘反王其中利害他应是知晓。故笔者认为唐寅在苏州时是不知宁王有谋逆意图的,此次应聘是其自愿行为。此番他正好借奔赴南昌机会,顺道登临仰慕已久的匡庐胜境,加之友人黄云的相助,使其游兴甚旺,故其登临的心境应是愉悦而舒畅的。

有学者认为此次庐山行是在唐寅归吴途中,笔者认为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须知唐寅归程是“佯狂而归”,故而需要快速返里,确保安全,在江西留顿愈久,危害就愈大。再者由袁袠《唐伯虎集序》中“过富春渚,想子陵之风”可知,唐寅归程路线应当从赣东出发取道浙西北。将庐山行程安排在归程,实是往《匡庐图》中败兴之味附会之举。

二、《匡庐图》解析

《匡庐图》轴,绢本,浅绛,纵长148.5厘米,横宽72.5厘米。此轴采用北宗全景式山水构图,表现的是庐山三峡桥(今观音桥)一带景观。画面主要呈三个层次:前景左侧绘嶙峋怪石,上有数株寒林,迎风而立,右侧绘一桥斜跨危涧之上,桥上有策蹇者和童子各一;中景以淡墨染出云雾,横亘于主峰前,间有迷树、流涧;远景绘主峰,巍峨峭拔,沉雄浑厚,主峰右下一道飞瀑悬流直下,隐入云间,两侧染出远山,与之呼应。作者自题诗在画面左上:“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署款:“唐寅子畏”。钤印:“南京解元”、“六如居士”。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唐寅《匡庐图》,安徽博物院藏

从《匡庐图》画面气氛和作者自题诗来分析,创作此图时,作者处于败兴之绪。这与其登临庐山时的心境是不合的,而与其归吴后晚年心境却是相契的。另外作品的整体绘画风格南北兼容,皴法主要是其后期具有代表性的细笔线皴,故笔者认为《匡庐图》应作于正德乙亥(1515)作者归吴之后,属于唐寅晚年山水精品。

《匡庐图》主要给观者呈现两个特征:“真”和“寒”。“真”是因为唐寅观察过庐山的真山真水,因而能准确地描绘出三峡桥一带的地貌环境。“寒”是因为画面描绘的庐山秋冬景致(按:与唐寅登临时间吻合。)以及题画诗呈现的萧冷感受。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匡庐图》题跋

题诗为: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唐寅子畏。南京解元(朱文长印) 六如居士(朱文方印)

题诗书法主要以赵字为根基,又有颜书的饱满和隶意,结体富于变化,整体错落有致,有跌宕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匡”字的缺笔写法,系承袭赵孟頫而来。因赵孟頫是赵宋皇室后裔,故其为避赵匡胤讳,常以缺笔处理“匡”字,可参见赵孟頫《杜甫秋兴诗卷》(今藏上海博物馆)“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中“匡”字写法。

此诗前两句主要是写景,描绘三峡桥一带景致。三峡桥,又名观音桥,因架设于三峡涧而得名。三峡涧汇周边诸峰溪流于一涧,涧中乱石岌嶪,惊涛如雷,险象环生。此处唐寅用“悬流溅扑鱼龙跳”来描述其险状是极为贴切的。“羸骖强策不肯度”一句,作者将“羸”字结体处理的很大,在布局中尤为醒目。结合作者晚年心境分析,此处“羸”字应是作者以蹇驴自况,反应了他身心俱疲的状态。“强策”与“不肯”构成了强大的情绪张力。骑驴形象在唐寅传世作品中常有见到,如今藏上海博物馆的《骑驴思归图》和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南游图》等。骑驴本是古人的一种交通方式,后来被用于艺术作品里表征不同文化义涵。吴晟将其归纳为苦吟、落拓、任诞和参禅四个方面。这里的“参禅”并不是狭义的指礼佛、修佛行为,而是强调其中的精神拯救意味。传统文人画常用现实中度或渡,用以寓指精神上的度。故“羸骖强策不肯度”,表面上理解是描述画面中蹇驴困度的场景。深层次理解应该是作者以画自喻,身心困顿的唐寅欲求精神自度,却寻不到此中门径。因为精神上难以自度,末句复又着眼于现实世界。现实的世界是“古木惨淡,寒风萧萧”。落于这样凄冷的气氛中,又怜其晚年处境,给观者一份沉郁的悲冷感受。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亦发现唐寅有将“南京解元”印和“六如居士”印组合使用的习惯。如故宫博物院藏《唐寅墨梅图》,上海博物馆藏《东方朔像》、《牡丹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洲话旧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嫦娥执桂图》等。且一般都是“南京解元”在上,“六如居士”在下。“解元”和“居士”在封建社会体系中表征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解元”代表着以儒家精神积极入世思想,“居士”则代表以释道哲学消极隐世思想。于唐寅而言,一个代表着积极辉煌的过去,一个代表着消沉落魄的当下。双印并用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从而形成一股艺术张力。而造成这种对比的因由无疑都指向了弘治乙未(1499)科场一案。两印并用似在控诉其不公的遭际和对现实政治的讽刺。至于上下次序的安排,笔者认为这是作者从其身份变换时序考虑的。王中旭认为“南京解元”印常与“六如居士”等释道思想印合用,阐释了儒是唐寅三教思想融合的基础。细审唐寅思想嬗变过程,其实儒家思想只在其思想某些分期占主导地位,而双印并用习惯是贯穿其中晚年的。故从唐寅思想史角度解释双印并用习惯似不太妥帖。笔者认为唐寅此举是为了突出其中的对比关系,从而揭示造成这种对比的因由。

从现存文献看,除《匡庐图》外,唐寅还画过多幅庐山题材的山水。笔者略作整理,统计如下:

画名

作品描述

出处

匡庐山图轴

绢本,高五尺二寸,宽二尺七寸四分。墨笔,人物微著色,笔意细劲,似李营邱。右方丛林藏舍,左方危涧跨桥。策蹇人、过桥人各一。主峰在左,悬瀑在右,蔚然深秀,览之无尽。题在右上:“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移家未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江上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古句磨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唐寅为梦宾姜仪部写。

(清)李佐贤,撰《书画鉴影》 卷二十一 ,p13-14


题画诗:东林寺前三峡桥,山泉汹涌水波涛;当年到此曾携手,寒色今犹满布袍。

(按:此处作者可能有误,三峡桥在栖贤寺附近。)

(明)唐寅著 《六如居士集》,2012, p94

山溪幽趣图轴

绢本,高三尺一寸,宽一尺二寸。墨笔,微著色,工细兼写意。幽居临水溪,左通桥,过桥人一,室内端坐人一,童子侧侍。丛林灌木绕屋,浓荫林外,孤峰矗起,挂瀑垂绅。题在左上:三峡桥头骤雨过,竹桥如锦架乎坡;先生欲向桥中去,惊散诗肠几阵魔。

(清)李佐贤 撰书画鉴影,卷二十一 p14

观瀑图

题画诗:一派银河倾碧落,耳根于此洗尘嚣。要知尽日支吾处,五老峰前三峡桥。

(明)唐寅著《唐伯虎全集》 ,2002,p433


题画诗:绿阴清画白猿啼,三峡桥边路欲迷。赖得泉声引归路,几回鸣咽路高低。

《苏州文史 第25辑,唐伯虎题画诗,唐伯虎年谱》 ,1998, p30

这里重点介绍下著录于《书画鉴影》的《匡庐山图》。该图从作品描述来看,与传世的《匡庐图》极为相似。两图均是绢本、浅绛、大幅立轴山水,构图、技法上亦有诸多相似之处。难能可贵的是唐寅在《致姜龙书》中阐明了作此画的用意“丈夫潦倒于江山花竹之间,亦自有风韵。此但可与先生道,难与俗人言也。” 可见唐寅作此画时虽是兴败而返,但亦要借此图言其在潦倒之际所感风韵。相比于《匡庐山图》,唐寅在《匡庐图》中则直诉其人生败兴之味,不复谈文人风韵。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唐寅《款鹤图》,上海博物馆藏

三、《匡庐图》递藏

《匡庐图》自绘成之后,应即被藏家什袭珍藏,故一度不见诸家记载。直至1964年,被偶然发现于安徽省休宁县,才得以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当年几位拾荒者从休宁一位目不识丁的老人手中低价购得《匡庐图》,后屯溪文物商店余庭光先生将此画购回。1966年,徽州区文化局又将其拨交给安徽省博物馆,并重新装裱于杭州“西泠印社”,才得以让《匡庐图》免于漂泊的厄运。因不见诸家记载,故在入藏时暂将《匡庐图》定名为《唐伯虎山水画轴》。1987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来安徽省博物馆鉴定馆藏书画时,启功先生根据画意将其定名为《匡庐图》,遂沿用至今。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唐寅《沛台实景图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图》何时收藏于徽州目前已不可确考,但其出现在徽州似乎也有理可循。明清两季,徽商鼎盛江南,徽人崇文重教,富于收藏,新安商贾是吴地书画市场重要客户资源。唐寅生前亦与徽籍友人保持书画交易关系。笔者摘三处材料辅以论之:一、弘治庚申(1500)三月,唐伯虎为新安吴氏兄弟写《椿树秋霜图》,祝允明作序并题诗,都穆、沈周皆有题诗;二、唐寅于弘治乙丑(1505)赴歙休鬻文,《王氏泽富祠堂记》之末云:“弘治乙丑,余行旅过徽,友格以幣交,故为记其事云”;三、正德己卯(1519)十二月朔日,唐伯虎为新安富溪汪时萃写《双鉴行窝图》,该图今藏故宫博物院,系其为汪荣所作的别号图。

因缺乏文献支撑,《匡庐图》的递藏已不可确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历代收藏者均对其爱惜有加。为保其完整风貌,甚至不舍钤盖任何鉴藏印章。这在中国传世名画中亦属罕见。钤印固然对研究作品递藏信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但是不钤印的行为更值得赞美和颂扬。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唐寅匡庐行应在正德甲戌(1514)秋赴南昌途中完成。结合唐寅登山时间、作品绘画风格及题画诗意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匡庐图》作于正德乙亥(1515)唐寅归吴之后,属于其晚年精品山水。《匡庐图》是中国传世名画中罕见的没有钤盖任何鉴藏印章的作品,这得益于历代收藏者的精心呵护和妥善保管。鉴于《匡庐图》丰富的文化内涵,1987年5月19日全国文物鉴定小组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参考文献:

李国强、王自立著,历代名人与庐山[M],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6,p109-p111

史清禄著,唐伯虎[M],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p143

马起来,唐伯虎《匡庐图》的故事[J],江淮文史,2010-09-01

刘化兵:《〈徐祯卿年谱〉匡补及质疑》[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江兆申:《关于唐寅的研究》[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时间:1987 年,p71-72

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D],苏州大学,2007年,p84

吴晟,中国古代诗人骑驴的文化解读[J],《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3期

朱良志,《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4

王中旭,唐寅《对竹图》性质、年代考——兼谈其罹祸后“归好佛氏”及“六如居士”印[J] ,《美术研究》 ,2016 (5) :42-50

吴波,唐寅思想及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05-01

李连利编,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M]. 知识出版社,2011,p48-2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