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图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12-14 发布于湖北
画作赏析
明唐寅《匡庐图》
明唐寅《匡庐图》
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148.5厘米,横72.2厘米,安徽省博物院藏
款署:“唐寅子畏”,(印章)“南京解元”、“六如居士”二印。
《匡庐图》上的景物有三个层次:前景是嵯峨的岩石上,挺立着几棵枝丫交错的古树,在朔风中落叶纷飞,老枝纷披;中景是一段玉带似的白云,横亘山腰,白云中隐现出一道瀑布,从山间喷薄而出,顺着山势,几经曲折,化为一泓碧水,荡漾在山脚下;远景是一排险峭的山峰,如戟似剑,直刺苍穹;右下端画了一道横跨山涧的山桥,桥上一老者骑驴过桥,一童子尾后。
《匡庐图》呈现给观众的是萧索、压抑、沉重的情感色彩。这种自然物象的色彩,隐现了诗人心理情绪的色彩。唐寅寓情于画,借画隐晦曲折地抒发自己的压抑情绪,折射出作者一段坎坷的经历。诗言志,画寓怀,画中题诗:
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
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三峡桥的地理位置和山水胜景,第四句描写了此间朔风阵阵、落木萧萧的气氛,第三句“赢骖强策不肯度”诉说了内心难以排解的隐痛和有志难伸的悲愤,唐寅在《匡庐图》的题画诗,是对画境的补充和发展,倾吐了胸中的一片真情。[1]
创作背景
此画不仅在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也是研究唐寅的重要资料。唐寅,早年以科场案被黜,遂而颓放潦倒,而中年的一段幕僚生涯,亦使得他魂魄不定。明正德九年,即1514年,当时唐寅44岁,江西南昌宁王朱宸濠派使者携带礼物聘请唐寅与文征明宁王府作画。文征明推病不往。唐寅正想就此机会到江西游览名胜,便欣然前往。宁王盛情接待了他,命他歇息几天就吟诗作画,作王府的幕宾,为宁王歌功颂德。唐寅在南昌游览期间,听到街谈巷议,宁王在招兵买马,网罗党羽,图谋作乱。唐寅这才明白,宁王所以重礼相聘,是想借重自己的名声,培植个人的势力,为篡夺皇位结党营私。唐寅由此而想起14年前曾因别人科场舞弊而受到株连,在官场摔了一跤,现又成为宁王掌中之物,万一东窗事发,这附逆作乱是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唐寅愈想愈怕,寻思脱身之计,只有学古人于急难时装疯卖傻,掩人耳目。此时他荒诞不羁,故作胡言乱语,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不知羞耻。这一招果然有效。宁王见他这般丑态,弄得哭笑不得,以为他真的疯了,留在王府有伤体统,赏了些银子,打发他回乡。唐寅这才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挣脱出来,登舟从南昌经鄱阳湖回苏州老家,中途登临了慕名已久的庐山。逃脱出“鸟笼”的唐寅,放情于庐山的山水中,有感有悟,不免作诗作画。写了一首七律《登庐山》: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诗中流露出的心境即是迷惑,郁闷。
唐寅这次游览庐山,与以往游览名山大川的心情有所不同,他是在一场惊吓之后,带着心有余悸的心情登上这座千古名山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敞开心扉,尽情地游览了庐山的险峰峻岭,飞瀑流泉,让大自然的美景消除胸中的块垒,忘却近日的不快。他发现匡庐的山水与家乡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光相比,别有一种雄浑刚阳之美。他急于把自己在庐山所见所感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庐山下来,途经安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便精心绘制了这幅《匡庐图》。
画作流传
就是这样一幅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竟遭到流落安徽乡间的厄运。明清两代,徽商鼎盛江南,徽州豪商巨贾依仗其财力,置田建宅之余,亦广购奇珍异宝、名人字画。如歙县西溪南大收藏家吴用卿就与唐寅过从甚密。到了近代,徽州各大村邑中的名门望族,都普遍家道中落。徽州以前交通不便,宝物不易外流,遂大多流落于本地。60年代初期,几个收破烂模样的人在安徽休宁县从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婆手中以4元钱购得此画。后屯溪文物商店余庭光先生又以40元从收破烂者手中将此画购回。1966年,徽州地区文化局将此画拨交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并重裱于杭州“西泠印社”。[1]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朝苏州画家,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