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中医学秘密7——精气学说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8-25

你所不知道的中医学秘密7——精气学说

原创2021-08-24 17:24·杏林针师No1

精气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是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气的含义

1、气的哲学含义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表示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人们对世界物质本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生成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它不是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一个抽象的、一般的范畴。

限于古代中国的科学发展水平,中国古代哲学对气的认识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的特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气体为模型,构想了气的聚散、升降等运动形式,把气又规定为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使其成为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

2、气的医学含义

中医学在阐述生命运动的规律时,往往把抽象的哲学概念和具体的科学概念并用,注重整体生理功能的研究而忽视人体内部结构的探讨,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模糊性。

作为医学科学中具体的科学的物质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的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体系,其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在此,仅就其中与中医学关系密切者简介如下。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被称为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宙等等。在宇宙中,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这就是“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东汉·王充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

中医学认为,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元气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这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人类只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六微旨大论》)。

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相错,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故曰:“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因此,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三)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诊断方面:中医诊断学中,四诊与气密切相关。“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望气色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2.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的基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

(四)判断疾病的预后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冲明论》),“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