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弗朗西丝卡是个喜欢读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和听蓝调曲子,对爱情充满憧憬的意大利女子。二战期间,她和美国大兵理查德产生恋情,并跟他一起来到美国爱荷华州一个小镇。 随着时光的流逝,弗朗西丝卡生下了一对儿女迈克尔和卡洛琳,她对爱情的憧憬,也被困在了理查德家族已经经营上百年的土地上。 1965年的某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来到这里拍摄一座叫罗斯曼的廊桥,他迷了路,在弗朗西丝卡带路下才找到想去的地方。 此时的弗朗西丝卡因为理查德带孩子上集市参加牛犊比赛独自在家,四天之后才会返回。她和罗伯特大概都没有想到,这四天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刻骨的时光。 罗伯特是个走遍全世界,见多识广的摄影记者,他成熟、幽默、冷静、健谈,沧桑的外表里面还有一颗不失细腻的心。这样一副男人形象,对全世界的女人都有杀伤力。 从罗伯特问路的第一刻起,弗朗西丝卡那颗已经休眠20来年的少女之心似乎被撞醒了。 更准确地说,弗朗西丝卡的少女之心从未休眠过,她只是把她潜藏在内心深处,那是一片只要一点火星就可燎原的森林,也如一座随时都会喷发的火山,她太压抑了。 腼腆、实在,大大咧咧的理查德无法满足弗朗西丝卡对爱情的憧憬,这让她只能压抑内心时常被叶芝的诗和蓝调音乐泛起的涟漪,在日常生活中谨守传统伦理,与小镇上保守、淳朴的民风保持同调。 弗朗西丝卡不敢想像自己在这里如果发生一场符合自己憧憬的爱情意外会被人怎样抛弃,如她向罗伯特讲述的,在这个闭塞的小镇上,只要谁和谁有染,第二天就全镇皆知,比如最近的狄先生和雷太太,他们是镇上千夫所指的对象。 有一个细节,在带罗伯特去罗斯曼桥的路上,罗伯特说他曾经在意大利那个叫巴利(也就是弗朗西丝卡的故乡)的乡下停留了几天,那里的风景很美,乘坐火车经过的他马上就决定下车,这并不在他的工作计划里。 罗伯特的任性举动让弗朗西丝卡非常惊讶,她连续问了他两次:“你因乡下景色迷人而下了火车?” 弗朗西丝卡为什么连问两次?很简单,一个有流浪、文艺气质的男子,最能俘获女人的少女情怀。尽管知道这个小镇不适合邂逅与激情,可弗朗西丝卡到底心动了,她对罗伯特有点着了迷。 2、 罗伯特也许不是情场老手,但他是家庭观念淡薄的浪子,在游历生涯里和许多不同性情的女子发生过故事是事实,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苦行僧”。 这样一个男人,他不可能意识不到弗朗西丝卡对他的着迷,他意识到了,并且有意无意在撩拨她。比如在车上,他伸手过去拿烟时触碰了弗朗西丝卡的腿,比如一起晚餐时,他极尽幽默之能事逗得弗朗西丝卡开怀大笑。 当然罗伯特也看到了弗朗西丝卡的顾忌和内心矛盾,他告诉她说“我们没做什么,都是可以跟孩子们说的”。 弗朗西丝卡认可了罗伯特的说法,到那个时刻为止,他们也确实没做什么。 两个人开心的谈话在进行到关于家的讨论时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罗伯特认为美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是对人的催眠。而弗朗西丝卡认为“别人决定要个家时,不等于受了催眠,没见过非洲羚羊,不等于就是浑噩一生”。 这时罗伯特问了弗朗西丝卡一句:“你想离开你的丈夫吗?” 这句话把弗朗西丝卡惹急了,她感觉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多年坚守的伦理准则受到冒犯。第一个夜晚,两个人几乎不欢而散。 罗伯特离开之后,弗朗西丝卡一个人在走廊上读叶芝的诗,然而心潮不能平息,这一天虽有不吹而散的瑕疵,但大体美好,值得向前继续走一段。她的少女之心已经如小鹿乱撞,回不去从前刻意保持的心如止水了。 夜幕中,弗朗西丝卡张开睡袍让晚风吹拂自己的身体,回到房间,她又一次张开睡袍,久久地看着镜子中依然丰满的自己。 接着,弗朗西丝卡果敢地做了一个动作,她在纸上写下一句叶芝的诗句,并向罗伯特发出邀请:若要晚餐,今晚工作结束后随时可以来。然后她迅速驱车,把纸条贴到罗斯曼桥头。 理智与欲望已经失去平衡,弗朗西丝卡在赌,她要给少女时代的梦想一个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弗朗西丝卡主动且勇敢得像要跟情郎私奔的少女一样,把一个中年妇女的寂寞、欲望、煎熬全部展现给罗伯特这位远方的浪子。 3、 罗伯特看到了纸条,他决定赴约。不过在镇上的咖啡馆,他看到了昨天聊天时说到的雷太太被人不友好对待的情景,他有些动摇了是否和弗朗西丝卡继续往下走,在电话里他跟她说了这件事,然后说“如果你今晚见我会惹麻烦,就不要来”。 弗朗西丝卡也挣扎,但情感的火焰已经被点着,她脸上挂着泪花,坚定地说:“我想来!”她豁出去了。 当弗朗西丝卡穿着新买的裙子出现在罗伯特面前,罗伯特一句“你美得让男人心猿意马”的赞美彻底戳破那层窗户纸,两人相拥而舞。此时的罗伯特似乎还是保持着理性,他说:“如果你要我停止,现在就说吧。” 弗朗西丝卡的回应勇敢而热烈:“没人要你停止!” 似乎罗伯特老练而狡猾,他想要快感,也想要道德制高点。 不管怎么样,第二个夜晚美好而富于激情,弗朗西丝卡少女时代的梦想得到了满足。第三天,他们去了一个没有本地人的地方,继续享受美好的邂逅。 弗朗西丝卡已经不可自拔,“带我到别处去”,她对罗伯特倾露心声。被她的勇敢、风情打动的罗伯特收起老练而狡猾的一面,他坚定地做出回应:跟我走! 弗朗西丝卡赌对了。两个一见钟情的中年男女,决定上演一出私奔的人生大戏。 但第四天,已经打理好行李准备跟罗伯特走的弗朗西丝卡犹豫了,在家庭和爱情之间,在理智与欲望之间,她的天平开始偏向于家庭和理智,“这个家,我一走就会完全改变,我会因内心痛苦而开始自责爱你,美好的四天,最后也会成为错误。” 罗伯特显然理解了弗朗西丝卡的纠结,他愿意等,他说:“我会在这里多呆几天,不用现在做决定。” 罗伯特意识到:“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他想紧紧抓住,余生只为眼前这个女人活。 影片的最后,弗朗西丝卡在握着拉手准备推开车门冲进雨中和罗伯特一起走的那一刻还是退却了,她在痛不欲生中选择了家庭和理智。她成全了一个家的完整,留给自己和罗伯特相思煎熬的后半生。 1979年,理查德走了,弥留之际,他对弗朗西丝卡说:“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梦想,遗憾我不能给你,我很爱你!” 其实,大大咧咧的理查德后来一定知道那四天发生了什么,夫妻之间的秘密是藏不住的,他选择了隐忍,他的宽容和爱比时间更有力量,他配得上一个男人的光辉。 1982年,罗伯特去世,他把所有遗物留给弗朗西丝卡,并把骨灰洒在了罗斯曼桥上。 1987年,弗朗西丝卡也去世了,她给儿子迈克尔和女儿卡洛琳留下遗体火化的遗嘱。 在看过母亲留下的遗嘱、日记和遗物之后,迈克尔和卡洛琳改变了原来不同意母亲遗体火化的想法,他们遵从母亲的遗愿,把她的骨灰也洒在罗斯曼桥上,让她和罗伯特实现了骨灰重逢。母亲死后才向他们倾吐隐瞒多年的往事也神奇地拯救了他们各自的婚姻。 “我把生命献给家人,把所剩的交给罗伯特。”《廊桥遗梦》讲了这样一个刻骨而又与家庭伦理冲突的爱情故事。 不要去苛责他们违背了家庭伦理,伦理从来都是用来排斥甚至扼杀爱情的。他们敢爱,并且笃定“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他们就足够不朽。 也不必因为弗朗西丝卡的勇敢和伤心欲绝,还有罗伯特在大雨中苦等弗朗西丝卡的身影而慨叹有情人难成眷属。 他们相爱过,死后还骨灰重逢。岁月的长河中,不知有多少没有留下名姓的有情人,他们无法骨灰重逢,生前连痛快地爱一次都不能实现。跟这些没有墓碑和爱情的生命相比,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已经足够幸运,上帝对他们已经足够恩宠。 人世并无完美。完美的东西,叫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