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迎旭教授中医药防治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临证经验总结及临床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8-25

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回顾性临床研究;第三部分为郝迎旭教授中医药防治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临证经验总结。 第一部分中西医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研究进展。 目前,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化疗已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药有助于减轻、消除化疗的毒副反应,可改善患者的内环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十年以来新的常用化疗药物和毒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总结了近十年以来中医对恶性肿瘤化疗毒副反应的中医认识,总结了中医防治化疗毒副反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方面,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化疗毒副反应新的思路及治疗原则。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在治疗化疗毒副反应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疗效显著,不但减轻了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强了治疗效果,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对肿瘤进行诊治才是最佳的策略,能使肿瘤患者获得最大受益。 第二部分中药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毒副反应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目的:中药联合紫杉醇/顺铂(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毒副反应的研究。方法:回顾性选择曾行中药联合TP方案化疗的ⅢB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2例。根据WHO抗癌药物毒副反应分级标准评价32病例中出现的化疗毒副反应。将其结果与来自欧洲肿瘤协会(ESMO)出版的《肿瘤年刊》中的2篇权威性的文献作对比,使用SPSS17.0数据分析。结果:①中药联合TP方案组与文献一比较,中药联合TP方案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在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及乏力方面总发生率低于文献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关节痛/肌肉痛方面总发生率低于国外文献一,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国外文献一比较,中药联合TP方案组未出现腹泻、耳毒性及肾毒性。②与文献二比较,中药联合TP方案组骨髓抑制的总发生率低,在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乏力方面总发生率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小板减少、贫血、脱发及周围神经毒性方面总发生率低,但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外文献二比较,中药联合TP方案组未出现腹泻及肾毒性。③中药联合TP方案组Ⅲ~Ⅳ度的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国外文献明显降低。结论:与国外文献对比,中药联合化疗使消化道副反应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程度下降,骨髓抑制发生率及程度明显降低,神经毒性发生率也有降低,患者乏力的发生率及乏力的程度明显减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肉关节痛、血小板减少、脱发及过敏等方面,与国外文献比较,发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中药联合化疗,使化疗的的Ⅲ-Ⅳ度毒副反应发生率降低。因此,中药联合化疗不但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而且维护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三部分郝迎旭教授运用中医药防治肿瘤化疗毒副反应临证经验总结。 郝迎旭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临床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医药防治肿瘤患者放化疗毒副反应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及出版了相关专著。郝迎旭教授从中医角度分析认为化疗药物为有毒之品,毒邪致病出现化疗毒副反应;


强调防治化疗毒副反应的中医治疗理念是未病先防、分期用药、扶正培本为主;中医辨证治疗重在益气健脾、滋补肝肾,对化疗毒副反应有自己独特的用药体会;在常见的化疗毒副反应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等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中西医诊治方法,临床疗效显著。郝迎旭教授在应用中西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辅导治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患者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及应对化疗,从而减轻化疗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