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要玩战争的游戏”

 西西的岛 2021-08-25
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
把枪打成镰刀。
——圣经旧约
 
观影会11月的电影都来自伊朗的一个电影世家,玛克玛尔巴夫家族。
神秘的中东,在电影中可以窥见一角。
 

《佛在耻辱中倒塌》2007年,伊朗
 
“我不要玩战争的游戏”。
电影中,被男孩们恶作剧包围着的小女孩这样喊到。
 
六岁的小女孩,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心。邻居男孩的读书声吸引了她。
她也想去读书。
她在山间奔跑,从家出发,去往市场,商店,卖馕的作坊,想办法换得本子。然后去寻找学校。
 
一路辗转,不禁为她担忧。
拿来换钱的鸡蛋被人碰掉,摔破了一个。路过的住户门口,大狗凶狠咆哮。还好,馕作坊的女主人收了鸡蛋,得到的钱足够买一个本子。没有笔,就用妈妈的口红好了。
 
小女孩的自然纯真很是动人。而且,孩童身上有一种坦然的执着——甚至无关乐观——他们有自己的判断、选择,不顺利和挫折也不会动摇初衷。小女孩的初衷就是去学校,去读书。
 
学校并不容易找。
男孩带她去了自己的学校。老师说,这是男孩的学校,女孩的学校在别处。
河岸边还有一处露天学校。可惜也不是六岁孩子的学校。
老人从本子上撕一张纸,折成小船。白色纸船在水中飘摇。老人说,跟着它走,就会找到。
 
这是一部儿童视角的电影,情节儿童也可以看懂,简单切入,平易直白。开头像一篇儿童作文,切口很小,然后不断进深。作为成人,能够从电影中反思更多,比如儿童成长,知识,以及战争。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美国人、塔利班是恶作剧男孩多次提及的。
美国军队在当地做了什么?当地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所为?塔利班又是怎样的角色?
虽然常在新闻中听到相关事件,但大多数人都是观望的第三者视角,既不与美军有关系,也和阿富汗无关。而电影使我们了解当地,贴近那些普通人的日常,体会一点他们无法抗拒的苦楚。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使用了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的真实镜头,电影因此得名。导演是汉娜·玛克玛尔巴夫。1988年,她出生在伊朗电影世家,父亲和姐姐都是知名导演。她更是从14岁起就开始拍摄电影。

 《苹果》1998年,伊朗
 
1998年的电影《苹果》是汉娜的姐姐莎米拉的处女作,拍摄电影时她年仅18岁。
 
电影有几分纪录片性质,围绕囚禁双胞胎姐妹的家庭展开。母亲失明,年迈的父亲观念极度保守,他们把一对双胞胎囚禁家中。没有知识,没有社交,两个女孩几乎失去语言能力和生活技能。邻居们联名致信福利部,社工开始介入一家人的生活。
 
在福利院的短暂停留让两个女孩对苹果印象深刻。社工打开家门,推她们走上了街区。女孩们被邻居小男孩用苹果吸引去到市场,大堆的苹果对外出售。她们结识了同龄的女孩,一起玩耍,并且认识了一种叫做手表的物品。
 
电影的最后,女孩的父亲锯断了铁条门,被女孩拉着走去了市场。失明的母亲在惊慌失措后停下了喃喃自语。
 
电影像是某种隐喻。锁门,开门。保守,开放。
觉醒,去掉蒙昧,走向自由。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