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差的是整个人生

 富书 2021-08-25

进化妈:孩子需要爱和尊重,需要父母用心呵护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

作者:紫萝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位网友讲述自己小时候被家长打的经历。

起初,周围的人偶尔称他为天才。后来,在父亲的打骂之下,他成了学渣。

4岁到12岁期间,他父亲平均每周打他两次。他挨打的理由,千奇百怪,只要父亲觉得不高兴,就会打他。

上初一的时候,他是学霸,老师对他很器重。到了初二,成绩开始下滑。

父亲说他:“养你还不如养条狗”,“就你这样,以后只能拾破烂”。

他开始感到焦虑和抑郁,到后面越来越严重,没考上重点高中,只上了个二类高中。

读高中时,因焦虑和抑郁的困扰,他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学习,高考只考上了三本专科学校,学烹饪专业,最终做了厨师。

父亲的打骂让他的自信和自尊破碎,成绩下滑,又导致焦虑抑郁,最终废了学业。

他说自己对父亲谈不上有深厚的感情”,是亲人,却比陌生人更疏离。

经常挨打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有些人会因此抑郁,甚至会自杀。

在《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一书中提到:

“经常挨打的孩子,不良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表现出自卑、冷酷、暴躁等特征,而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动因。”

从来不打孩子的父母,愿意给孩子爱、尊重和信任。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阳光的,自信的。

“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差的是整个人生。

被打孩子的内心,有你看不见的伤

在某期综艺节目中,胡可自爆曾因情绪失控而打孩子的经历。

有一次,他们一家出外旅游,孩子要坐反方向的蓝色火车,哭闹不止,胡可几乎要情绪崩溃,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

打完之后,孩子马上不哭了,但当她看到儿子惊恐的眼神,就后悔了。

能够自我反省的父母,偶尔打了孩子之后,会尽量把伤害减到最低,并且以后也不打孩子了。

然而,对于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没有这份自省。

有位网友,讲述自己被爸爸从小打到大的经历。

她一直成绩优异,高考前一天晚上,她爸还打她,影响了高考成绩。但后来她还是考上名校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到知名外企工作。

靠自己的能力,她在上海买车、买房、落户。

在别人眼中,她是才女,很优秀,但在内心深处,她感到非常自卑。

从小到大,父亲的暴力让处她在巨大压力之下,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不到30岁,她就已经疾病缠身,患有高血压,失眠,胃溃疡等病症,需要终身服用多种药物。

爸爸的暴力,让她身体伤残,更让她的性格自卑懦弱。

她在职场中付出过多,却得不到与能力相匹配的晋升和回报,因为不敢争取。

由于对家庭的恐惧和不信任,已经33岁了,她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

在人际关系中,她也常处于劣势,但凡有人对她友善一点,她就深表感激,用所有的善意去回报。

经常被打的孩子,受伤的不只是身体,除了皮肉之苦,更有内心难以愈合的创伤。

孩子挨打的年龄越小,对被打的记忆越清晰,一辈子都不会忘,可能被打的原因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父母狰狞的面孔会一直印在他们心里。

父母的暴力,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长期被打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容易性格懦弱、胆小、自卑、沉默寡言,回避人际交往,常感到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对父母只有恐惧和愤恨,导致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缺乏共情能力,不容易被感动,难以信任他人、与人为善。

被打骂的孩子,成了打骂的父母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通过模仿父母进行学习的。

父母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也学会了这种方法与观念,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也会习惯性用打来解决。

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经常打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是无意识地,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有位网友就分享过,自己从挨打的孩子,变成了打孩子的家长的经历。

她小时候经常被她妈打。

每次,她妈都是用戒尺打她手心,一直打到小学六年级。

后来她长大,结婚生娃,女儿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比如报兴趣班,上课时却不想去了,她也用戒尺打了女儿的手心。

突然间,她发现自己第一次打孩子的样子,像极了当年她妈打她的样子。

连打孩子用的家伙都是一样的。

童年时期遭受的忽视与虐待的孩子,更倾向于在成年后忽视或虐待自己的孩子。

遭受过暴力的人,会认为暴力是一种恰当且可以接受的处罚形式。

如果没有学习和改变,暴力可能会一直传承下去,每一代的继承者都在一个暴力的家庭中习得这种行为方式。

父母的示范,除了让暴力的方式传到下一代,还可能会延伸到家庭之外。

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是,强者可以欺负弱者。当孩子长大之后,会把自己的拳头,对准比自己弱小的人。

樊登老师在一次访谈中,说:

“被揍的孩子,体内会分泌特别多的肾上腺激素,但是释放不出来,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会比平常人高很多。”

“极端情况,会到什么程度?在湖北武汉,一碗热干面5块,老板要6块,他拔刀杀人。因为一块钱杀人,至于吗?

原因在哪呢?因为他的肾上腺激素水平比一般人高,稍微有一点点挑战,像点了火药桶一样,一下子就炸掉了。”

父母打孩子的恶果就是,有可能让性格极端的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严重的可能危害到他人,也毁了自己的一生。

好的教育,靠的是爱和尊重

4月30日是 “国际不打小孩日”。

兰州电视台在这天,采访了一些挨过父母打的孩子,问他们:“打完有用没?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没用”。

有的孩子说:“只会让我们更加反感了。”

当问到孩子们希望父母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时,他们希望父母:

“好好说,做一个不那么暴力的人”;

“讲道理就好了”;

“从我的错误角度出发,分析错误,改正错误”;

“希望爸爸妈妈跟我说,没事”。

没有一种爱,需要用暴力表达。

孩子的优秀,不是打出来的。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61岁的陈美玲谈自己的育儿经验。

陈美玲曾是一名歌手,因唱《原野牧歌》为大众所熟知。

她后来攻读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也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读书。

在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时,她说:“我是不赞成打孩子,骂孩子的。”

“打是很快的,一打他,他就说,我不做了,但他真的明白了吗?要跟他(把道理)说清楚,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在足够的尊重和自由的家庭氛围下,三个孩子最终学业有成。

陈美玲能把三个孩子送入名校,与她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是分不开的。

她从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不替孩子做选择,不对孩子说谎,不打骂孩子。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她会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一次,因为一件事,她跟大儿子一直讲,说了8个钟头。

他儿子说:“这是最辛苦的,反而你打我比较好,我可以快一点走掉。”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打或不打,妈妈都是爱他的。但是作为妈妈,陈美玲坚决不打孩子。

老话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等级观念下的产物,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

以前的打骂教育和现在的打骂教育内涵完全不同。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以前的“打是疼骂是爱”的教育方式,在父母的打骂中是有爱和疼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父母打骂孩子,多半是父母自己的情绪发泄,跟疼爱没多大关系。

经常打孩子,一般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孩子不大可能经常犯错,家长倒是可能经常会有垃圾情绪。

经常打孩子,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对外界充满戒心与警惕,不管年龄多大,不管跟谁在一起,永远无法完全放松,一辈子都会非常累,容易引发一系列精神问题。

经常挨打,还可能让孩子形成撒谎成性、性格叛逆、自暴自弃、报复社会等性格缺陷。

孩子需要爱和尊重,需要父母用心呵护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

有句话说:“人与人的差距,从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就注定了。”

“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过的注定是不同的人生。

点个在看,好的教育,靠的是爱和尊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