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岁女儿为200元鞋下跪”事件,戳穿了中国父母最虚伪的一幕

 阿呆爸育儿 2023-03-14 发布于安徽

这是阿呆爸第754篇原创

阿呆爸育儿特约作者:腿毛少女

【重要提醒】有些朋友私信说,最近收不到阿呆爸育儿推送。是因为微信调整了推荐机制。为避免错过深度好文,请大家务必给阿呆爸育儿加上星标!随手点击下方名片-点右上角弹出菜单栏-点“设为星标”即可设置。

一段短短1分钟的视频,刚发到网上,立刻引得网友热议。

视频中,女孩情绪激动地坐在地上,抱头痛哭。


原来,女孩在同父母逛街时,看中了一双200多元的鞋子,结果遭到父母的拒绝。

她尝试跟父母沟通,表达自己对这双鞋的喜欢,始终无果。

终于,女儿情绪爆发。

她尖声质问父母:

“我的脚就这么廉价吗?”

“我赚的钱不都交给你们存着吗,为什么不能给我买一双我想要的鞋子啊,你们真的好奇怪啊。”


而面对情绪失控的女儿,父亲冷淡地回了四个字:正常一点。

女孩彻底崩溃,将手中的东西砸在了地上,跪下给父母磕头。

可她的父母看到这一幕,没有上前搀扶或者劝慰,而是转身离开了鞋店。

视频的最后,女孩跑到商店外的走廊上大喊:

“我只是想要双好一点的鞋子,你们为什么要对我这么残忍?!”

画面中,女孩绝望的样子,让人心疼。


崩溃的女儿,冷漠的父母,还有声嘶力竭的叫喊。

整个视频充斥着压抑和悲伤。

热评一语中的:“故事不悲伤,悲伤的是这个已经28岁却连自己买一双鞋的自主权都没有的家庭”。

工作前每年压岁钱都给父母“存着”,工作后工资上交,美齐曰是帮孩子理财,可实际上却是在操控孩子的人生。


01.

以爱为名的控制,其实最伤人


知乎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何与父母断绝亲子关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题主的父母一直想要操控他的人生。

年幼时,只要他稍微不顺父母心意,便会遭到家暴,父母还会将工作中的情绪也发泄到他的身上。

这种暴力行为,不仅体现在身体,还有精神。

成年后的题主想要摆脱家庭,填报高考志愿时特意选择了千里之外的学校,没想到被父母发现后,竟然被偷偷改了志愿书。


压抑的家庭问题,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共情。其中,有一个答主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他说他的父亲不允许他做任何的选择。

童年时,父亲要求他完成与年龄不符的超额家务,命令他定时给家长倒水温正好的水,并端到父母嘴边。

明明是父亲热爱花草,却强迫他一同早起去花卉市场,替自己照料这些植物。

同时,还会控制他的穿衣、交友,要求答主毫无隐私,坦诚所有的秘密,再对他进行挖苦讽刺。

而他的家庭,外人看来却和谐正常,认为他的父亲社会阅历丰富,有着玩弄花草的高尚生活情趣。


他没办法求助,就像深陷在沼泽中,越挣扎就会下陷得越深,最终整个人都被包裹在无边无际的绝望、自卑中,最终慢性窒息而亡。

父母总以为自己在扮演庇护、疼爱着自己孩子的上帝,却演成了控制欲极强、向孩子施暴的恶魔。

孩子有怨、有恨,也不能发泄,因为潜意识记住了父母总挂在嘴边的“我这么做,是为你好。”

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那些无法宣泄的负面情绪,便成了尖刀,刺向孩子自己。


网上有一句话,恰当地描述了控制型的亲子关系:“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这种伤害,是持久的,甚至不会随着死亡而割裂。

哪怕操纵自己的父母已经过世,亲子关系中的心理脐带仍然连接着彼此。孩子依旧习惯性地坚守父母的要求,一生都在清醒地痛苦着。

控制型的亲子关系,带来的伤害,不仅需要孩子用一生来治愈,还会将孩子养成一个长不大的“巨婴废物”。

还记得那条新闻么?

30岁男子驾车经过人行道撞飞外卖小哥,面对一地的事故残骸,以及躺在地上受伤较重的外卖小哥,男子的第一反应不是报警、叫救护车解决问题,而是是靠在妈妈怀里大哭。

“我不是故意的,别让警察抓我。”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书中有句话点明了本质:“父母向孩子伸出手的那一刻,孩子已经变成了受害者。”

因为父母的行为无不在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不行,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父母伸长双手控制孩子的一切,只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02.

控制欲的背后,是“病态共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首次提出了“病态共生”这个概念。

在他看来,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应过度依附于父母。而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彼此依赖,这样的亲子关系,是病态的。

网上有句话很好地形容这种关系:“两代人共同使用同一身体和心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由于父母过分入侵孩子的生活,导致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己,无法与父母分离,习惯性将对方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即使厌恶甚至痛苦,也会病态地去满足、尽可能地迎合对方的期望,亲子间畸形地纠缠在一起。


澳大利亚的一个25岁的女网友@Karen曾在网上发帖控诉父母:“父母都过于霸道地入侵我的生活。这样的成长过程完全影响了我的人生。”


小时候,父母会审查与她交谈的每一位网友,检查她的电子邮箱,有选择性地删除他们认为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邮件。15岁时过马路还要被妈妈牵着手。

不仅如此,父母也设立了明确的门禁时间:晚上9点之前必须回家,不论在做什么,否则就去报警。临近九点父母会开始短信轰炸。

久而久之,她逐渐无法交友,无法融入社会关系,也无法独处,人生到处是父母的影子。
崩溃时,她也质问过父母到底什么时候能放手,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


而母亲的回答,成了她的噩梦:

“我告诉你,你小的时候我管你,长大了我还是要管你。就算你到40了,我还是一样会管你。”

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体的延伸,理应感同身受。

然而事实上,孩子从脱离脐带的那一刻起,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意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不仅是孩子,更是他自己。


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有一期令人印象深刻,要求嘉宾聊人生排序。

papi酱将自己排到了孩子之前,在场的其他子女派,也都将自己排到了第一位,和爸爸派们当场形成了对立。焦俊艳的爸爸连连摇头:“孩子一定是第一位,这是毫无疑问的。”


大张伟质疑到,与孩子聊婚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已经算是自己放在第一位了。

焦爸爸当即反驳称,那只是一个愿望,没有强加给孩子。

袁姗姗爸爸也跟着附和,他也不会强迫女儿结婚,只是重复着强调“会很遗憾”。

表面上好像在尊重孩子的选择,实际上却还是在施压。将自己成家立业这件事,与晚年含恨而终,强行捆绑在一起,也难怪这段话让在场的子女派们陷入沉默。

不难发现:看似“孩子第一”,其实本质还是“自己第一”。要求孩子一定要走自己想要其走的路,希望在孩子的世界“自己第一”。

就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往往是父母妄加干预孩子的课题。很多时候,干预的目的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03.

父母懂得适时退出,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好父母守望孩子,而坏父母替孩子做事。”

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懂得退出孩子的生活。

1.给孩子隐私空间

综艺《朋友请听好》中有一期,一个高中生听友来信写到:家里搬家,他开心地以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没想到父母在他的房间安装了监控。

他生气地抗议,认为父母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的隐私,是对他的不尊重。
结果母亲质问他,一个小孩能有什么隐私?


英国心理学家指出:在人的一生中,对于自己青少年时期隐私权的重视,超过其余的任何时期。

隐私,是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旦父母过分干涉,强迫孩子将自己完全暴露于人前,非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倒会使得事情走向相反的结局。

因此,教育的前提建立在将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明确孩子不自己的附属品。

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支持和接纳他们的感受。

2.将选择权交还孩子手中

教育学博士陈美玲很注重培养和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大儿子要去美国留学,全家人商量学校。

由于他的成绩很好,陈美玲想让他选择排名第一的学校,但孩子却想去排名第七的学校,理由是学校可以给每名学生分配一匹马来养。

陈美玲虽然有点惋惜,还是支持了孩子的决定。

事实证明,孩子的选择没有错。大儿子不仅功课没有受到影响,成功考入斯坦福大学,而且养马让他变得更有责任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将选择权交还到孩子手中,让他们主动选择自己的生命体验,体会生命的意义,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3.和孩子共同成长

海清的儿子蛋妞,被网友们评价为“别人家的儿子”。

海清拍戏之余,会陪伴蛋妞成长。

当选联合国妇女署大使,潜移默化给儿子带来影响。

年仅8岁的蛋妞已经能用英文写出关于教育平等的文章,形成了性别平等的观念。


从孩子生活中退出放手的最好方式,是和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的真谛,无外乎“榜样”二字。

父母与孩子之间,注定是渐行渐远的关系。

这是他们必经的路,也是父母终要面对的事实。

学会放手吧,退出孩子的生活,将孩子的人生交给他们自己掌控,让他们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明天。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 今日视频推荐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