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学・大豐簋

 板桥胡同37号 2021-08-2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豐簋

西周早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王又大豐”字句而得名。又因作器者为武王祭祀祖考时的助祭王臣天亡,故又名天亡簋。这一铜器是传世的周武王时期的标准铜器。相传清道光末年与毛公鼎同出于陕西岐山。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簋四耳垂珥,方座,侈口。方座及器腹均饰以张口回身的龙纹。这种龙纹及四耳方座的器形,仅流行于西周初年武、成时期。器腹内有铭文 8 行、76 字。铭文先说王有大豐,泛舟于辟雍的池中。王祭祀于辟雍内的明堂。武王降命于助祭的天亡,让他襄助衣祀王父文王和大祭上帝。然后记述武王受到文王的护佑,终于灭商。作器者天亡在记述王命以后说明,为了称颂王的功德,因而作器以为纪念。铭文中的“大豐”即大礼,“衣祀”指遍祀先王;而“事喜上帝”的喜,即《诗经·商颂·玄鸟》中“大糦是烝”的糦,即祭上帝。簋铭中所记在辟雍举行祭祀等,是研究西周初年祭祀制度的珍贵史料。 

(陈公柔)

文字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扩展:

大丰簋与何尊、临潼利簋一起被称为西周初年“三大国宝重器”。

何尊,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并迁宅东都洛邑后对宗室小子的训诰,并提及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等事。其中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中国”的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一个方位的描述。这里的“中国”,并不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思。

“何尊”因其底部所铸有的12行122字铭文显得尤为珍贵,这段铭文的史料价值极高。首先,这证实了武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迁都洛邑,以往在《尚书》、《史记》当中虽有记载,因成书年代都晚于西周而不被外界所承认,直到何尊铭文的发现才被证实;此外,它证实了成王继承武王的遗志,迁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第三,在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

“何尊”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1963年的一天,家住陕西宝鸡市贾村镇的一个陈姓农民在小院后面的土崖上刨出了何尊,他并没有意识到何尊的价值,结果放家里装粮食,后来,当废品卖了30块钱。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机缘巧合的将何尊从废品站买了回去,1975年为了纪念中日建交三周年,何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到国家博物馆,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准备去日本展出,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成源先生发现何尊说这么大一件青铜器,不可能没有字,马先生就用他的经验,在何尊里一摸,果然发现了铭文并命名为“何尊”。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当即取消了何尊到日本展出的安排,开始了对何尊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