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塔秘语

 非亲似亲fhf 2021-08-25

题记:山西现存唐塔以单层墓塔或小型石塔居多。郎寨塔则鹤立鸡群——它呈密檐八边实心多层,塔座塔身塔檐均如脱尘莲花,层层弧面盛开;那大胆夸张优美奔放的曲线,一砖一砖变直为弧的精巧技艺,惊艳了中国建筑史,使它成为罕见的“国宝+国保”。

塔心室内菩萨像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东一座塔。

多少年来,塔像一个失语失忆的老人,没人能说清它立于何时,因何而立,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和故事。塔周,山环岭绕,农舍错落;塔东,沁河似带蜿蜒于田野阡陌间;塔顶不见了塔刹,只有乱砖堆叠;塔身已慢慢出现肉眼难见的倾斜。杂草在层层塔檐砖缝中冒出,随风摇曳,像时光深处幽远微弱的呼吸。

关于古塔,地方志、正史均未见记载,塔身上清嘉庆八年的一块碑碣上题有诗文:

古塔玲珑节节高,能工巧匠谁人操。

但将砖块千层垒,不着泥灰八面牢。

传说鲁班高建迹,讹传王母夜蒸糕。

唯忧神器有面缺,粗石周围护一遭。

一声文人墨客的感慨,民间从中育出了传说的花朵,方家由此洞见了史实的一线天光。

传说穿过清人视野走到如今,一路都在契合着风吹雨袭中塔的沧桑体貌。最近的版本是:仙凡相赌,鲁班建塔王母蒸糕都在一夜间,终因仙凡法术天堑,鲁郎输了一筹,因而仓促中有了塔顶的潦草乱砖。郎栽之地,因名之为郎栽,为避“栽”讳改栽为寨,郎寨村由此得名。

郎寨塔正面

较之于枯燥的史料,野史和传说更生动,因而走得更久远。郎寨村名的真实由来是什么呢?安泽山险地要,战国纷争之际,秦赵曾咬合于此,以后朝更代迭,此处多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军对垒时,下寨安营在所难免。境内随手一抓就是一把带“寨”的村名,诸如桃寨、柳寨、上马寨、下马寨、边寨、华寨、上寨、小寨、英寨、卫寨等。这些村寨,是否都连通着某段历史风云,又有怎样的因缘促成了郎寨塔的诞生呢?

郎寨塔的传说以连环画的形式画在村口塔旁的一面面墙上,像古塔图外的民间注释。一座塔的记忆留存,难道只有一则虚幻的神话传说吗?

“但将砖块千层垒,不着泥灰八面牢。”“不着泥灰”的干摆砌筑,即磨砖对缝法,至少在唐或以前才特有。

这一时代特征也许清人眼里已有发现,但因塔身上诸多似唐似宋的存在,比如直棂条式的编竹墙,门窗墙面柱身地栿等构件七朱八白的彩画等,郎寨塔一度被认为宋塔。直到一层塔身正西由额之上一通功德碑碣被发现:

平阳郡冀氏县如□乡邑子、南阳张如吉、张静富、张……弘农郡杨景仙、杨琳……大原郡王四郎、王孝代、王韶光……平阳郡霍大智、霍……陇西都李令宝、李……合阳秦大□、秦守恩……

抛开张杨王霍李秦等族系人物的故事不谈,从平阳郡、大原(即太原)郡、弘农郡、陇西郡,乃至南阳、合阳等地名沿革变易中,能理出塔与唐的连线,从中,也能看到一塔在民间影响的空间之广。

随后,又在被盗的地宫里发现了“开元通宝”铜钱。以此为佐证,郎寨塔上的唐代特征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隋唐易帜的传说为载体,唐在安泽有唐城镇、唐王寨等诸多标签似的印记。关于郎寨村,亦有曾经杨寨后来郎寨的说法,那是宗族纽带维系着的乡村。唐草根诗人王梵志有诗云:

遥看世间人,村坊安社邑。

一家有死生,合村相就泣。

社或社邑,是唐时多见的祭祀土神处,也是宗祀祖祠之外,乡民们温情互照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交之词也许就缘于此吧。

想象一下,当郎寨塔落户山野村落时,兵燹战火的戾气与乡土邻里的和风正撕缠扭结在一起,佛的降临给一方水土添了一把宁神静心的业力。人们深信,有塔的地方就有佛,塔成了村民们的心灵寄托之所在。时至今日,每月初一这里都是香火袅袅,人们拜塔礼佛,一份执著不断的虔诚,也礼拜塔里幽深而神秘的时光。

塔是外来物,起初叫窣堵坡、浮屠,传入中国后才有了塔的译名。唐时,塔是寺的核心部分,多在寺前院——身为唐塔的郎寨塔,建塔之初会是孤立的一座塔吗?

清嘉庆碑碣诗文末有字:“连补修戏台楼棚水槽共费银四十余两。”

戏台始于宋,兴于戏曲鼎盛发展的元。元时,有庙就有戏台,一方精致的建筑中,人声戏语依依呀呀,锣鼓家伙咚咚咣咣。酬神又娱人的一台台戏,使原本肃穆的祭祀或庙会活动,充满了市井烟火与人世温馨。

与郎寨塔相连的戏台及寺庙建筑起于何时,毁于何代?戏台出现之前郎寨塔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按照村人的记忆和描述,环塔画个大圈,塔西南百十米,村委会位于人称观音庙的残址上。1990年代起建时,曾于庙基下挖出一块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庙宇的功德碑;居于碑首的望族大户高李薛,代承辈袭中虽几易主人,仍有老房歪斜到现在,只是残驱瘫体上已没了任何连通往昔的脉息。庙正南有戏台坐南朝北与庙直线对应。围绕着古庙与戏台,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庙会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紧邻古塔的东边路段,至今人们仍习惯性地称其为观音站。

庙、功德碑、戏台、观音站,曾经观音庙的轮廓画了出来。塔心室里的观音菩萨并金童玉女塑像,应该也是今人按照旧习和记忆所安放。从时间上看,乾隆四十二年与嘉庆八年,前后仅差26年,这个戏台与塔体碑碣所书莫不就是同一指向?塔的起因及兴衰全景图虽无从得知,但一路走来,一直是一域百姓信仰体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是无疑的,这也是古塔能够留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吧。

郎寨塔远观

清嘉庆八年碑碣

塔上已经漫漶的功德碑

从佛界的墓塔寺塔到人间的观景塔文昌塔,塔作为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是结合了中土的重楼技艺传入的。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一座塔上既印着佛门的标签,又无处不有烟火人间的影子。与郎寨塔对视,成串的建筑名词从梵尘两界不停地蹦出来:仰莲、束腰、槏柱、由额、斗栱、卷杀、柱头、壸门、阑额、板门、滴水……它们带着北魏的遗韵陈展在眼前的唐塔里,又荟英萃华于宋代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里;浏览郎寨塔立体建筑图谱的同时,一轴动态的市井史画也在悄然展开。一塔为标,你可以从大大小小的壸门经由佛祖的引领脱尘至净,也可借半开微启的板门,重回大唐烟火缭绕的人家。那里,从北魏走来的唐人,桌椅床几案里胡风正化为汉韵;顿觉即可成佛,佛的人格化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佛的香火与人的烟火各自袅袅又相融互生,正如一千多年后郎寨村里的今天。

唐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最早的朝代,因木质易朽易烧,留存下来的已屈指可数;仿木构的砖塔如固化的时代建筑标本,给人添了回溯过往的指南。

山西现存唐塔以单层墓塔或小型石塔居多。郎寨塔则鹤立鸡群——它呈密檐八边实心多层,塔座塔身塔檐均如脱尘莲花层层弧面盛开;那大胆夸张优美奔放的曲线,一砖一砖变直为弧的精巧技艺,惊艳了中国建筑史,使它成为罕见的“国宝+国保(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郎寨唐塔一身魅力一身谜。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王春波先生,经专业勘察,先期已纠塔的宋唐之误,更多秘语留待有心人深层次解码和破译。PIC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