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需要温度

 开信有益 2021-08-26

原创 黄 军 西木子心语 8月4日

      前几天,我读到怀进鹏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深有同感:提倡有温度的教育。他认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学校更应该注重启发和唤醒学生对知识背后的动机问题的认识,以培养他真正的想象力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有温度的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文的交流,人的素养及团队的合作,特别是对文化的自信、对社会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来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支持学生的发展。

       记得2012年,我发表了一篇随想——《教育需要温度》。此篇的主要观点即为教育是需要温度的,现摘录如下。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教育已显得力不从心。华师大李政涛教授在《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中写道:那种饱含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自由、公正和生存尊严的教育已经远离我们,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火之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教育也是社会的一种附带品,一种培养会赚钱的人的工具。人们已经把教育与经济利益挂钩,能创造钱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就是教育进步,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这种观念已深扎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土壤之中,将其清除,何其艰难。教育的功能异化,目标缺失,策略穷尽,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在教育功能异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教育灵魂的丧失。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人与人在交流中,习得知识,培养情感,提高素养的过程。看今天的教育,重结果而轻过程,就连过程也是知识的一种简单堆积。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情感与价值往往被丢得一干二净,这种教育把人置于脑后,把知识提升到绝对高度。这种漠视人存在的教育就是被异化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没有前途的教育,是冷酷无情的教育,更是没有温度的教育。

      我们呼唤有温度的教育!

图片

      首先我们需要有温度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努力营造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来关注教育,为教育出一份力。教育在扮好自身角色的同时,更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切实保障。这样,教育才有原动力,才会永不枯竭,才会时刻感受到社会带来的温暖。
      其次,我们需要有温度的家庭。家庭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久的学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育子价值寻求,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儿时的理想凌驾于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实现自身理想的替身。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动不动就体罚孩子,始终愚信棍棒之下能出才子,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对孩子毒害太深。家长们应该为孩子创造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供他们的学习成长。
      最后,我们更需要有温度的学校。学校应是孩子学习的乐园,在这所乐园里,学生应无时无刻不感到幸福快乐。学校应依据自身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现有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在众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作为软实力的校园文化,更能彰显学校的魅力,更能浸染每一位在校师生。如果一所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学生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个有文化素养的学生。文化是无声的,是传承久远的,是最有温度的。也许只有这样,一所学校才能谈得上有温度。众所周知,在学校中,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最具有温度的还是教师。教师要有爱心,爱每位学生,关心孩子的成长。教师应努力成为新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只有在正确的理念引领下,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与学生一同成长,把课堂还给学生。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一位有温度的教师是学生心灵的朋友,能和学生一同分享课堂学习的快乐,一同分享成长中的幸福。
      我想,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一个个有温度的家庭,一所所有温度的学校,一位位有温度的教师,这应就是有宏伟目标的中国教育,有灵魂的中国教育,有前途的中国教育,是更有温度的中国教育。我们憧憬着这一温度能早日注入并渗透到中国的现行教育中去,温暖的中国教育,温暖着每一所学校,温暖着每一位教师,温暖着每一个可爱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