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堂的7个标准

 春华秋实4570 2021-08-26

作为老师上好课是老师的首先任务 ,如何评定一节课的好坏,陕西教育官方账号刊登了福建特级老师陈华忠给教师们提出了7个要求供老师们学习: 目标达成。理想的课堂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课不是好课。但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能力基础相适应。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目标达成。而教学目标的制订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中下游学生,关爱学困生,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策略。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具有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教材读透。备课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材内容理解非常清楚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但由于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只能呈现结果的材料。教师应将教材的“结果”变成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中的“三言两语”, 而教材上的“三言两语”, 正是教师备好课的基础,也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因此,只有教师解读好教材,才会理解教材、用好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环节清晰。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推进实施的,环环相扣,流畅自然。安排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安排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凸显了学生共同建构知识,交流互动的过程,反映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环节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而定,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方法灵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以学定教,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其重点是指导学习方法,包括阅读的方法,思维的方法,交流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及探究的方法等。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指导他们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间合理。时间分配与把控包括当堂时间把控、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小组合作时间、讨论交流时间、每个预设问题或练习的时间把控。一堂课教师讲授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最好不超过20分钟,学生学习、思考、活动、练习等时间在15分钟左右,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留有时间应对个别学生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一方面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回答,但同时还应当明确,对于学生的个性意见,教师应当加以筛选与利用。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必须有时间观念,每一个环节必须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并且根据内容、重难点给予合理分配时间,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切忌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学生参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广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谓广泛,一是参与的学生人数要多,不能只是少数;二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三是学生参与的时间要适度,不能为了参与而参与,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状况,把握学生参与的时间;四是学生要全程参与、有效地参与,而不是形式上的参与;只是面的参与而没有一定的深度,也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应善于捕捉有价值、有用的信息,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课堂互动交流之中,探究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各种的学习能力。

效果明显。“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是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熟练掌握双基知识和运用,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让优等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与发展。课堂上教师注重激活学生思维,课堂的气氛要轻松、融洽、活跃,课堂练习要适度、且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层次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而教学效果是否明显主要看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