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时代企业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

 慕蓉 2021-08-26

这是“慕蓉”公众号第300篇原创文章

专栏 | 数字化商业

2020的新冠疫情席卷了全球,疫情直到今天,让全球经济的发展都陷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2021年的今天回首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国内大循环成为市场主流导向。数字代表的意义是,我国已经在加速进入数字化社会,这代表着商业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线上线下商业割裂的商业模式逐渐被淘汰,企业正走向全链路数字化的时代。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对企业提出来利用信息技术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的发展目标,在过去疫情的一年中,一切企业可以克服疫情影响,逆市增长,是因为他们能做到灵活迅速的响应市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做到在特殊黑天鹅事件中企业发展高速的得以增长。
数字时代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是成本和效率,在这个时代企业应该保持的优势是相对竞争对手更低廉的成本和更高效的运作效率。商业模式领先的企业并不仅仅追求绝对成本最低,也并不单纯追求与竞争者的价格竞争,而是依托全链路数字化转型优势,在客户价值优先的前提下,提高体系的运转效率,从而控制开发、生产、营销、渠道等成本,做到相对成本更优、效率更高。为什么我们说现在国内最好的企业是互联网企业,拿传统软件行业和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典型代表对比的话,可知,对于产品研发速度来说,传统软件企业需要研发成熟投放的产品至少需要两年,而现在大部分互联网大厂,从立项到投放产品到市场检验,基本就在8个月以内,比传统企业快3倍以上。在一些我们认为无需改变的传统行业,更是如此,比如盒马生鲜的自有品牌供应链响应速度比传统超市快一倍以上,销售预测精确度高达80%以上,库存得以全面有效的控制,广告投放的精准度也远高于同行业50%以上等等。数据同样给我们表明,依托全链路的数字化转型后的企业,竞争力极强,


我们总结了在数字时代中,商业模式领先的企业一般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二是能够快速捕捉战机,拉开竞争差距的数字化发展能力。这两种能力已经成本数字时代企业必备两种要素,在疫情来临的这一年表现得极为明显。
1.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企业生存的前提
如果说,过去的若干年我们谈企业数字化转型还是口头上说说而已。那么疫情之后,今年我们再说数字化转型时,我们认为这是企业的生存的必需过程。数字化转型即以数字化技术实现商业变革,使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提前察觉市场行情,快速应对与响应。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疫情刚刚来临的时候,遇到市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就是餐饮企业,我们看到的很多餐饮企业最开始就是把库存出售,然后关店降低成本支出,以期度过困难的时期。但是往往餐饮企业的现金流都是非常拮据的,最多支持3-4个月,这也是去年我们看到很多老牌餐饮企业倒闭的原因之一。那么同时我们看到也有一部分餐饮企业依托自己在疫情前就已经奠定的数字化基础,有完整的线上体系,能够灵活转向,快速建立起线上带动线下的新业态。


2.数字化转型是打造数字时代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发展会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当一旦某个领域出现独角兽企业后,其他企业很难发展,流量倾向于独角兽企业。行业龙头一旦提升数字化水平,那么效率就会明显高于跟随企业。根据数据显示,快消行业企业数字化水平每提升10%,营收增速、净利润率分别提高4个和5.9个百分点,库存周转天数减少8.7%。差距明显可知,数字化转型是拉开竞争对手差距的有利手段之一。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人的问题,我们总说企业经营最终的问题会恢复到人身上,如果企业想具备数字化转型的能力,我们认为企业的组织行为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 优秀的领导型组织能力,扁平化管理企业,打通总部和前线的距离,部门之间沟通无界限。
  2. 业务多头并发,企业具有多场景生存能力,一旦线下业务因为政策等外在条件变化,能够及时响应,快速转换场景。
  3. 数据能力,能够利用业务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提前预知市场波动及识别风险。快速制订响应策略。
  4. 组织目标协同,企业员工不论管理者还是执行者,目标一致,思想价值一致,遇到困难场景才能齐心合力,克服困难。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对于传统企业的挑战越发明显,面对未来市场发展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让企业的管理者逐步加快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商业理念,数字化转型不能是为了转型而转型,更多的是在企业原有商业运行模式上深度思考的决策产物。

热门文章

中检溯源产品体验报告
农业产业园区研究
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风投要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