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李世民评价一针见血,网友评价成亮点

 123xyz123 2021-08-26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那历史上的诸葛亮会打仗吗?历史上的名人对他又是怎么评价的,网友对诸葛亮会不会打仗,又有怎样的看法?

名著三国演义

演义中的诸葛亮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里的三国就是说的《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形象大都被人熟知,随着现在交流方式的越发便捷,很多关于三国人物的争论出现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诸葛亮,这个智慧冠绝三国的人物,现代人其实理智想想就知道,诸葛亮多智近妖明显被夸大了,但演义本就是基于历史的再创作,这只是为了能有更好的观感才塑造的。

羽扇纶巾的诸葛亮

演义中的诸葛亮确实很是完美,鲁迅先生在看完三国演义后评价诸葛亮:“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由此可看出,演义中的诸葛亮确实神话了许多,给人的感觉已经超脱了人的极限,确实在演义中,诸葛亮甚至可以提前预测天象,还可以通过仪式借命,发明的木流牛马都超越了科技的范畴,这很明显的艺术创作成分,相信大家也可以看的出来。

三国志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但很多人在看了《三国志》后,开始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的能力产生了质疑,认为演义中的许多人物的事迹都是虚构的,遵循《三国志》中的一些只言片语,将演义中的人物形象直接否定,诸葛亮更是被贬低为一个全然不会打仗的人,将作者陈寿诸葛亮的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句话当做了证明诸葛亮不会打仗的证据

陈寿插画

这就极为偏颇了,陈寿此人确是三国西晋时期的人物,所以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很多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所以可信度很高,但作者仅仅作为了一个旁观者,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仅仅是将一个搜集史料、编写史书的官员,在描写这些时代伟人之时,也只能依据当时现有的史书和流传的典故进行搜集整理。所以直接就以陈寿的评价作为证据,显然是极其不合理的。

诸葛亮督战

五丈原之战

这些人为了证实他们言论的正确,还将演义中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的战斗时说的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拿出来当佐证,抬高了司马懿的同时,贬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其实真正了解这段战事之后,懂那么一点军事的人,都不会将这个作为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证据,要想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需要我们来了解这场五丈原之战了。

司马懿思考战局

蜀汉本身的实力不足,魏强蜀弱这是事实,甚至两者之间体量相差甚远,但就这样诸葛亮都进行了五次北伐,过程中有胜有负,极其胶着,两人妙计连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是这本书的精华。在面临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司马懿采取的方法是死守,也就是坚守却敌,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不错,但通俗来讲就是当缩头乌龟,死守城关,绝不出门迎战。

司马懿阵前对峙

这样的坚守却敌是抛弃了反击,直接在战术上就进行绝对防御,很明显,这就是在面对无法战胜的强敌时采取的策略,不败即为赢,前面就说了魏强蜀弱,但弱将强打的连出门一战的勇气都没有,把司马懿也逼得当缩头乌龟的人,会是一个不会打仗,军事才能尔尔的人?这显然很不合理。

名将张郃

诸葛亮的战略企图

司马懿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但就这样的人,在诸葛亮第四此北伐时,还是遭遇了惨败,名将张郃都被射杀,为了掌握战局,魏国群臣纷纷猜测诸葛亮的动向,认为诸葛亮下次出军,必然会是在麦熟之后,出兵陇右,但司马懿作为智将,与诸葛亮进行了多次交战,早已可以猜到一些他的战略了,所以提出了诸葛亮必然出兵陇东,且会为了粮草充足,会在麦谷三熟之后进攻,司马懿的眼光和对诸葛亮的了解,确实要比群臣强得多,但依然只是看准了大部分,最关键的一步还是没能看出来

阵前对敌的诸葛亮

这么多年的北伐,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对司马懿乃至魏国已经心知肚明了诸葛亮想要蚕食魏国关中地区,就只能先占据陇右,只要占据了魏国的陇右,就可以挤压关中地区,但作为远征的军队,占据几个孤零零的要点基本没什么用,主力一退,要点根本守不住,远在汉中的后方也无法提供任何支援。

所以诸葛亮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法,就是先阻断关中和陇右的联系,孤立陇右之后,直接拿下,这就是第一次北伐就采用的战术,马谡作为阻拦魏国救援的人,竟然比魏国的救援还慢,导致魏国救援直接进入了关口,马谡胆怯不敢进攻,导致惨败收场。

曹真

因为这次失利,再加上战略意图的暴露,第二次北伐直接就被曹真预测到了,在判断出诸葛亮想要以陈仓作为基地,截断陇右和关中的意图之后,魏军直接重兵把守陈仓道,导致诸葛亮没有攻下陈仓。第三次北伐为了弥补这次的失败,才进攻了武都和阴平两地,弥补蜀军在前方缺乏基地的漏洞。连续几次被猜到意图,所以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战略已经被魏军猜到了原先的目标很可能已经被预判,所以要想夺取陇右,只能直接击败魏军主力,就在下定决心进行决战时,司马懿却选择了坚守却敌,任凭蜀军各种耀武扬威,甚至在阵前侮辱,也不肯出关一战,诸葛亮无奈,只能退军

蜀军

此时的蜀军在长期的作战中,战斗力已经大为提升,具备了野战决胜的能力,但无奈蜀军人数太少,无法分兵作战,魏军可以据关守城,所以如何逼迫魏军进行野战,在野战胜利后,如何大规模歼敌成了困扰诸葛亮的问题,攻城显然不是蜀军的强项,魏军的坚固堡垒成为了蜀军过不去的坎。

长安城

诸葛亮还是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攻敌必救,所以第五次北伐直接选择了通过褒斜道的北端出口,从斜谷出兵就可以直取关中,直取此次的目标,击败魏国在关中的驻军,消灭魏军主力,为夺取做准备。这样做的原因一是通过威胁长安,来逼迫魏军进行野战,二是以进攻关中为掩护,实际还是为了截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阻止魏国救援。但第一个方法显然无法实现,司马懿在屡次败仗之下,已经不会再进行决战,只会以坚固的城池阻拦诸葛亮,诸葛亮不舍得自己的百战精兵受到巨大损失,本就不足的兵力如果损失过重,将会直接失去胜利机会,蜀军兵力不足,没有办法守住要塞的同时进攻陇右。

诸葛亮叫阵

当然诸葛亮还有第三种办法,那就是假装进攻陇右,在巨大的压力下,司马懿必然会离开城池,进攻蜀军,救援陇右,然后蜀军就可以趁机与司马懿进行决战,这就是所谓的攻其必救。利用敌方掌握的信息来迷惑敌军,来寻找机会进行决战。

司马懿落败

司马懿的错误判断

这下我们就可以看懂司马懿说的那句:“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话了,司马懿很早就洞悉了诸葛亮的企图,但因为心忧长安,害怕长安被进攻,魏帝也很担忧,于是让征蜀护军秦朗率领两万军队,固守渭水北岸,这也是当时魏军诸将的主张,但司马懿不愿让渭南的民众造受战乱,于是强行迫使魏军在南岸占领阵地,这是诸葛亮出斜谷后的必经之路,可以防止诸葛亮向长安进攻,以坚守却敌的老办法和诸葛亮拖时间,拖到蜀军没有军粮后退兵。

司马懿阐述猜策

司马懿的这句话也是在告诉时候的诸将,如果诸葛亮一味的进攻陇东,那就会威胁到长安,但如果西上五丈原,那就没事了。但后来郭淮向司马懿提议,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该提前去布置阵地防线,不然诸葛亮渡过渭水,就可以登上北原,将可以连兵北方,将蜀道截断,这样的话魏国将会陷入危险。司马懿这才猛然惊醒,采纳了郭淮的建议,开始屯兵北原,果然蜀军很快就压境,郭淮奋力还击。诸葛亮果断放弃进攻,开始带领军队向西,魏军还以为就要进攻西面了,但郭淮认为这只是虚晃一枪,只要稍微加固西方就可以,提前就在诸葛亮要进攻的城关加固了防线,诸葛亮的谋算没有起到效果

诸葛亮运筹帷幄

司马懿的判断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也可能是司马懿过于关心长安,导致他的防御重心,不由自主的就偏向了长安,所以才做出去渭水南岸抢夺战地,防止蜀军突袭长安。他的判断失误收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诸葛亮暴露无遗的主力决战企图,在司马懿打不过蜀军的情况下,非常担心如果自己在渭河北岸占据阵地的话,蜀军会通过袭击长安来迫使自己应战,所以才会做出错误之举

郭淮

郭淮的战略眼光

郭淮此人对于战役的眼光还是很强的,早在汉中之战中就明晰了刘备的企图,通过示敌以弱的方式,做出引诱刘备渡河的样子,这样反而使得刘备不敢渡河,可见郭淮眼光的独到,但可惜郭淮不适合临阵指挥,所以只能做个军师,而非将领,基于这次郭淮的正确建议,魏军比蜀军更早抢占了战地,虽然未能建成工事,但还是成功防御住了。这并不意味着司马懿此人智谋不足,而是诸葛亮会根据战事情况进行调整,无论那种都会有漏洞,诸葛亮计谋屡次不得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道路太远和兵力不足,这是蜀军的先天劣势,非诸葛亮计谋可以解决的。

步兵

蜀军基本全是步兵,在加上从汉中到关中的距离过长,就还会出现为了等后续部队,临时原地修整的情况,如果蜀国也有魏国的骑兵,那这场战役的结局绝对不会是这样,但没有就是没有,拿着步兵与魏国骑兵比速度,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很多次都慢了一步。

司马懿这次的失误颇多,于是因为对诸葛亮的畏惧,毕竟被打怕了,不敢交战,不敢分兵,只能拿着重兵硬守,在心理上就输了,就更加打不过蜀军了,也无法去揣摩诸葛亮的意图,更没有意识到诸葛亮对蜀军的珍稀,若非有郭淮的提醒,可能就已经失败了

司马懿思考对策

司马懿的无奈

争夺北原失败的诸葛亮,剩下的只能在在阵前逼迫魏军决战,这一种方法了。所以才会出现蜀军在战前叫嚣,送女人衣服侮辱司马懿这一幕。诸多魏将无法忍受这番侮辱但司马懿也只能忍,为了安抚动荡的军心,甚至还与魏国皇帝来了一套千里上表请战的戏,心领神会的魏帝做出了严令不许出战,这才使司马懿维持住了自己的威望,稳定了军心

司马懿穿女装

当时的司马懿一定也是很可怜的,司马懿在向皇帝求援之后,装模作样将皇命奉为至高,连当时的姜维都没看懂,以为真的是魏国皇帝不让出战,诸葛亮被姜维逗笑了,说他本来就没有像出战的一是,请命只是为了稳定军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况且也没有千里请战一说。

诸葛亮下定决心

司马懿不顾侮辱,死守不出,蜀军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兵力不足,也就没有办法分出兵力。制造战机,唯一的办法就只能等,但司马懿一直坚守,所以诸葛亮也只能望而兴叹,无奈之下,只能僵持,在粮草不足时,只能选择了退兵。国力不足,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北伐是发生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一把手,在进行了数年的修养之后,诸葛亮一直没有忘记匡扶汉室的责任,所以才开始了这北伐之路。刘备身边聚集了很多的像关羽、赵云这样的英雄豪杰,但也有糜芳这样的投机叛徒,此外,北伐之前的蜀汉已经损失了太多的人,五虎上将已经去了大半,可以说北伐时,除了诸葛亮还保有满腔热血,但其实无论是将领还是国力,都已近无法跟上曹魏的的脚步,诸葛亮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局面。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身为卧龙的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也对刘备死心塌地,这一点从北伐时期的出师表也可以看出,那句:“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正代表了诸葛亮的真情实感,他要用尽自己的全力去报答,后人都说北伐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诸葛亮作为一个实干家,不会随便做出冲动的举动,平白消耗蜀军的力量。

三国势力图

当时的曹魏北边有着少数民族的威胁,东北还有公孙渊盯着,南方的吴国也随时准备进攻魏国,这样的局面下,魏国根本无力大举调动兵力围攻蜀国,所以这是蜀国的一个机会,一个能从魏国身上拿下陇右,消耗魏国的国力,将大家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吴国名将

诸葛亮的计谋可以说是足够的完美了,通过北伐,魏国放缓了进攻蜀国的步伐为蜀国休养生息培养人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诸葛亮一去世,蜀汉再也没有可以带领大家的人物,白白浪费了诸葛亮的苦心,可以说诸葛亮将所有的利害都分析的很透彻,这怎么会是一个不会打仗的人。

陈寿雕塑

陈寿的完整评价

这些人还将司马懿对战局的判断失误的话奉为经典,以此来佐证诸葛亮不会打战,这无疑是十分的可笑,这些人拿着只言片语当做证据,根本就不考虑这段话的背景,就像文章开头陈寿的评语,更是直接截取了贬低诸葛亮的一句,全然无视前面陈寿对诸葛亮的不吝赞美,将诸葛亮比喻成管仲萧何之流,说明了对他能力人品的肯定。可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极高的。这些人为了贬低诸葛亮,只盯住了这最后一句。

三国志的出版

陈寿独自整理了《蜀相诸葛亮集》,此时已经是诸葛亮去世后的四十年,在文中将诸葛亮的大公无私、治国有方描述的淋漓尽致,所以可以看出陈寿此人对待诸葛亮还是极为推崇的,所以这最后一句话,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对诸葛亮多次北伐却未能成功的失望,毕竟陈寿是由蜀臣入魏为官,还收到了魏臣的排挤。

陈寿写三国志

作为一个亡国之臣,陈寿的内心肯定无比的痛苦,但他也没有将蜀国亡国的责任,全推在诸葛亮一人身上,只是认为诸葛亮北伐时缺乏果断,这是陈寿对诸葛亮的一句中立评价,并不是贬低,而现在这些人拿着这些,一知半解的去作为诸葛亮不会打仗的证据,可以说是极为可笑了,世上本就没有完美之人诸葛亮已经做得及其完美,陈寿的这番评价,应该也代表着当时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吴国孙权

除了陈寿,三国时期的一些大人物也对诸葛亮极为推崇,比如孙权,更是将诸葛亮比作辅佐商汤灭夏的尹伊,辅佐周武王的周公旦,这是何等的赞美,纵观古今无数名人,对司马懿都有极高的评价,也有司马懿一般的人。对诸葛亮进行贬低,司马懿带着鄙夷和蔑视评价自己一生的对手,可见他的心胸有狭隘。

李世民

李世民的评价

李世民对司马懿在军事水平的评价是极高的,雄略内断、兵动若神等,夸赞司马懿的雷厉果敢,这也正是司马懿在正常情况下的用兵风格,但对他在五丈原之战中的评价,却一转他之前对司马懿的夸赞,变成了司马懿占尽了优势,却只敢与诸葛亮对峙,陕西人民都不畏惧打战,但司马懿这么怂,真实丢尽了陕西男儿的脸,气坏他了。由此认定司马懿还是无法与诸葛亮比。

李世民如此评价司马懿,不正是对诸葛亮的肯定吗?如果像司马懿一开始就丢了胆子,那实力肯定是无法发挥的,马谡当时就是胆怯才被张郃击败的。连打下天下的李世民都这样高的评价诸葛亮,那些说诸葛亮不会打仗的人才是一个笑话。

武庙

唐肃宗时期,还建立了武成王庙,简称为武庙,尊主神为太公望,还有历代十位名将分坐其中,左列第三就是诸葛亮,可见如果诸葛亮不会打仗,会被封为武庙十哲吗?后来加了很多的武将,但在元代时期,武庙开始了大规模减员,但武庙十哲依然在上面。可见后人对诸葛亮名将身份的认可。

姜维

呕心沥血的姜维

再者诸葛亮的身体比起司马懿来说很是不好,到了后期,司马懿就已经开始关注诸葛亮可以活多久了,就等着诸葛亮驾鹤西去,就没有人会是他的对手,这个也是诸葛亮无力回天的,继承了诸葛亮的姜维,虽心比天高,但面对诸葛亮都无法挽回的大势,以及诸葛亮死后,朝内的不断争斗,他还是没让蜀国亡在了自己手里。

钟会

他在面对魏国大军压境,自己被大军包围,寡不敌众之下,自己深陷其中,但还是成功的摆脱了邓艾的围堵,退守剑阁,成功的阻拦住了钟会的进攻,打乱了魏国的西征计划,后来邓艾阴平偷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国才灭亡。姜维假装投降,其实还在寻找时机,光复蜀汉,说服了钟会一起反叛魏国,虽然在最后失败被杀,但可以说姜维已经做到了最好,但他的执着还是让大家吃惊,就连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姜维都这么伟大,谁又能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不会打仗。

诸葛亮鞠躬尽瘁

结语

诸葛亮和姜维都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以人力有限,他们无法揽大厦于将倾,只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人杰不应该被后人贬低,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敬重,

有网友也认为诸葛亮如果不北伐的话,积蓄起来的国力是不是可以依据险要的地势,与魏国分庭抗礼,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其实魏国的国力已经呈现井喷,时间越久,两国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在魏国摆平一切外敌之后,蜀国会更加孤立无援,被击败也是迟早的事。

网友评论

也有网友说,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在对外的战争中就没有取得过像样的胜利,这还不能说明诸葛亮不会打仗吗?但也有网友说,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也没有打过像样的胜仗,但其实诸葛亮能在粮草不足、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打的司马懿坚守却敌,不正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吗?


六出祁山,山口都有魏国重兵把守,能出去就是胜利,诸葛亮是在魏国的地盘上打司马懿,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势,无所畏惧的攻势,不会用兵能有这样的效果吗?要知道司马懿也不是吃素的,并且历史上把司马的军事家评价很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