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0多年前的赵州桥倾斜欲倒,主要原因竟是桥身的腰铁不断被盗

 建安视觉 2021-08-26

  



匠,一般指工艺技术高明的人。《说文解字》注:匠,木工也。工者、巧饬也。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斤”在古代指的是斧头。《新华字典》解释:匠,有手艺的人,木匠,瓦匠,铁匠,能工巧匠。如今,大家一提到做工严谨、技术高明的工匠,一般都先想起德国的汽车制造、日本的电子技术等。

  



其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有许多著名的能工巧匠以精湛的技艺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许多有益社会的重要发明和创造,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显著贡献。

  



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位工匠就与著名的赵州桥修复有直接关系,并且这位工匠的身份还比较特殊。在一些宣传资料中,大多宣称赵州桥建成后屹立千年不倒,但是据史料记载,赵州桥从建成至今共经历多次修复,并且在赵州桥的修复历史中,一个工艺技术高超的宋代僧人功不可没,这个僧人就是河北省正定县的怀丙。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州桥自建成后,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过整修。赵州桥的第一次修缮是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当年七月,因大水冲击,赵州桥桥台下沉,当时用补石重砌方法,恢复了原状。

  



第二次修缮是在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赵州桥桥体石缝之间的铁构件腐蚀脱落、不断被盗,破坏了大桥拱石的整体性,再加上车水马龙过桥压轧(zhá),赵州桥拱券倒了三道,桥体外侧拱圈侧倾,造成大桥倾斜,赵州桥岌(jí)岌可危。

  



上千名工匠试图扶正大桥,都无功而返。正定府的和尚怀丙应邀到赵州挽救赵州桥,他并没有兴师动众,而是“以术正之,使复故”。《宋史》记载:“赵州洨河凿石为桥,镕铁贯其中。自唐以来相传数百年,大水不能坏。岁久,乡民多盗凿铁,桥遂欹倒,计千夫不能正。怀丙不役众工,以术正之,使复故。”

  



当时的史官搞不明白怀丙使用了什么技术修整赵州桥,因此在文献中记载“以术正之”,让后人读了感觉非常神秘。其实怀丙就是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在桥身的石头上凿洞,向其中灌铁水,用腰铁横向加力,强化大桥石块间的紧固性,扶正了石桥,挽救了赵州桥倾覆的厄运。

  



怀丙和尚是北宋出色的工程家。《宋史·卷四百六十二》中就有关于怀丙和尚的记载:“僧怀丙,真定人(今天河北正定)。巧思出天性,非学所能至也。”史料中还记载了怀丙“捞铁牛”、“换塔柱”和“修整赵州桥”三件大事,这是赵州桥历史上第一次见诸史册的修缮工程。像怀丙一样,工匠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无人知其姓名,但是,正是这些无名工匠的勤劳智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旅不断前行!(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