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连载】整理两则“血管瘤”的医案

 桂林吴氏老中医 2021-08-27

患者,芦某,男,30岁。

患者主诉:遍体大小紫色肿块累累,质软隆起,压痛不明显,病已10多年。当地医院诊断为:血管瘤。因范围广,治疗困难,建议中药治疗前来就诊。

初诊见舌暗紫,苔薄腻,脉细涩,病以日久,痰瘀交结已成凝块。当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方剂

海藻9,昆布9,贝母9,当归9,桃仁9,红花9,

赤芍药9,牡蛎30,黄药子18,柴胡4.5,川穹4.5,

牛膝4.5,生地黄15,甘草3,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紫色转淡,且有收缩之佳象,治疗有效果,仍守之。

方剂:

水蛭粉3,海藻9,昆布9,贝母9,当归9,桃仁9,

红花9,赤芍药9,牡蛎30,黄药子18,柴胡4.5,

川穹4.5,牛膝4.5,生地黄15,甘草3,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肿块逐渐收缩。病程太久,效果不是特别迅速。

方剂:

莪术9,水蛭粉3,海藻9,昆布9,贝母9,当归9,

桃仁9,红花9,赤芍药9,牡蛎30,黄药子18,

柴胡4.5,川穹4.5,牛膝4.5,生地黄15,甘草3,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用7剂后,将原方制成丸药常服,逐渐根治。

患者,陈某,男,4岁。

1999年7月5日初诊。患者7月1日在哭喊时,家长发现其在咽喉天突穴处有一花生米大小的青紫肿物,突出于皮肤,哭喊停止后见平软。三天后,肿物增大如山核桃大,约1.5cm。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血管瘤。省医院诊断为:颈前血管瘤。家长不愿患儿手术,请老郎中会诊。

初诊。患儿发育良好,有烦躁多动,咽喉天突处血管瘤隆起,高声或哭笑时更明显,色青紫,按压稍退,与甲状腺不相邻,活动欠佳,伴有隐睾症。

症属痰浊凝结,气滞血瘀。治疗以化痰散结,活血消瘀。

方剂

姜半夏6,厚朴6,茯苓12,生姜2,紫耿苏6,桂枝6,

牡丹皮6,桃仁6,赤芍药9,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血管瘤缩小一半原方调治月余,肿物消失,血瘤告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