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华民】尊重作者勿过解读

 西岳文化 2021-08-27

作者\王华民

一篇文章面世,尤其是思想深邃,文采斑斓的鸿篇巨制与读者见面,敞开流行以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蜂拥而起。挑鼻挑眼,品头论足,追根索源,豹尾续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确确实实是作品大于思想,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好像作者为他们搭建了显露才华的舞台,可以在上面一展身姿。生丑净旦,坐唱念打,装腔作势,以假乱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挖空心思地吸引观赏人的眼球。

有关红楼梦的论述自古以来浩如烟海,目不暇接  。笔者故然孤陋寡闻,但也涉猎其中一二。之间有对主题思想研究探索的,有对人物形象评判优劣的,有对作品及作者进行考正的,有对艺术风格顶礼膜拜的,还有邯郸学步,续写和另辟蹊径的,五花八门,不胜枚举。除俞平,何其芳等红学大家的宏论使人无可挑剔,心悦诚服外,其它述著或拔高主旨以今鉴古;或根据自己的好恶褒贬人物;或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或异想天开,故弄玄虚;或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条分缕析······令人若听广告,不以为然,使青少年,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不少人把薛宝钗,花袭人看作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维护者,看成林黛玉的对立面。说她们深藏不露,富于心计,善于审时度世,察言观色,动辄抬首动足,随分从时,对上投其所好,蜜语甜言,对下温柔体贴,笼络人心。不觉得是出身和生长环境赋予了她们这种性格和特点,而认为一个想当宝二奶奶,一个想作椒房美妾的愿望使然。为了达到这不可告人的目的,处心积虑,潜移默化。是一条条美女蛇,一个个面目可憎的卑鄙小人。恨不得剜其心毁其容而后快。

愚以为这是有悖于曹雪芹先生原意的。先生在红楼梦总曲中写道:“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这里清清楚楚的点明,红楼梦的基调是悲金悼玉的:替薛宝钗的悲惨命运而痛哭,为林黛玉的不幸夭亡而哀悼。

难道薛宝钗的遭遇不值得同情吗?年少父亡,具有呆霸王之称的纨绔兄长薛蟠子承父业。由于浪荡江湖,祖业日见衰微,已远不如当日辉煌。为走进宫之路改变命运,薛姨妈携儿带女,入京候选,投靠姐姐王夫人。嫔妃梦终成泡影,遂退而求其次,欲求“金玉良缘”的说法变为现实。为与宝玉耳鬓厮磨,日久生情,故常住贾府。虽锦衣玉食,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悲。这一切的一切,皆由薛姨妈策划。尚属儿童的薛宝钗,起不了半点作用。在封建社会方兴未艾的康乾盛世里,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像四条绳索,紧紧地捆绑着妇女的手脚,终身大事只能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勺之言。她们像一叶孤舟,随风飘泊,任浪颠簸,有谁能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哪个不任其摆布,苟且偷安?料想薛宝钗,花袭人也概莫能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长得风流倜傥的宝玉不无好感,这也无可厚非。不光是宝钗,花袭人,大观园里众多的姑娘丫鬟,有谁不为之倾倒呢?

在贾母王夫人等贾府当权者掇合下,宝钗终于嫁给了并不爱她的宝玉。洞房花烛夜宝玉便神志昏迷,一病不起,这将是何等的讽刺,何等的悲哀!以后宝玉人在曹营心在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终究意难平”。一直和宝钗同床异梦,悠悠寡欢。宝钗即使把一颗心挖出来给宝玉炒的吃了,也休想将宝玉的灵魂留在自己身边,这没有爱的婚姻何其不幸!何其折磨人!宝钗无疑被置于痛苦的深渊,整日以泪洗面苦熬日月。命运之神并没有就此收手,善罢甘休,反而变本加厉,雪上加霜。婚后不久,残酷的现实使宝玉看破红尘,抛香弃玉,遁入空门,丢下宝钗独守空房,孤苦伶仃。令人扼腕长叹,哀痛其红颜薄命。

曹雪芹在红楼梦判词中,首当其冲地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把宝钗和黛玉放在一起吟唱,相提并论,未分高下。可见作者对她俩是一事同仁的,不存在褒贬之分的。

袭人出生于穷苦家庭,被卖于贾府为奴。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温柔体贴,把宝玉照顾得无微不至,是宝玉房中的不二人选。所以在她的判词中,作者无可奈何地叹道:“枉自温柔和顺,空云是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在写太虚幻境的氛围时说:“千红一窟,万艳同杯。”隐含了作者“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原意。作者对大观园中所有女子,既有欣赏的一面,又有同情的一面,绝对没有丑化贬低的意思。即使是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王熙凤,也有着太多的偏爱。

我们应该尊重作者,忠实于原著,不可捕风捉影,画蛇添足。



作者简介:王华民,1948年2月生于华阴,1959年迁入临渭区(原渭南县)蔺店镇。退休公务员。曾在有关刊物,平台上发作品若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