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幻心雕龙 | 我们将被什么取代

 四十二史SCIFI 2021-08-27

我们将被什么取代

在沉寂了将近30年后,人工智能的话题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先是谷歌的下属公司Deepmind宣布,新版本的阿尔法元(AlphaGo Zero)通过自学便击败了曾战胜李世石和柯洁的阿尔法狗(AlphaGo);接着,BBC又公布了其统计的三百多个职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而就在最近,沙特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上,类人机器人索菲娅(Sophia)获得沙特国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电影《机械姬》剧照

类人机器人Sophia

可以说,因为这些接踵而至的相关报道,人工智能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越来越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少人逐渐意识到,或许人工智能真的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未来,已经来了。

其实这样说似乎不太合适,因为它们早就来了

1956到1974年间,“图灵测试”的概念被提出没多久,人工智能便已经成为过当时人们讨论的焦点。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人工智能也曾再次掀起讨论的热潮,并分化出相互独立发展的几个学科,但没多久便陷入冷寂。而到了最近,人工智能又随“深度学习”的推动再次获得关注。

事实上,从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对于这种人造出来的智能的恐惧,并随着逐步深入的研究被放大、被赋予各种负面想象,这些在科幻作品中往往都是被反复探讨的。从1940年代阿西莫夫创作“机器人系列小说”开始,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就一直是科幻界的永恒话题。

▲电影《我,机器人》剧照

但这一次,现实中的我们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现如今,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最主要来自于它们可能产生的、远远超出人类想象的智力,而阿尔法元的出现,似乎很大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去年,阿尔法狗 4:1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已经在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但这还是建立在海量学习了历史棋谱的基础上的。今年,阿尔法元竟只用了三天的时间自学,便以100:0的成绩击败了阿尔法狗。

这好像在说,阿尔法元的智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

真的是这样吗?不尽然。

阿尔法元经过490万自我对局,便完成了百战百胜的壮举。这只能说,相比之前的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要更适合围棋的运作规则,思维模式对路了,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自然要远远超过人类。而并不能表示计算机已经把围棋吃透了。

卷积运算的通俗解释

卷积层

卷积网络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古典文化自古便有“术”与“道”之分,围棋更是有着棋艺、棋理、棋道的层次高底。“黑白演绎如世事,纹枰对弈悟人生”,手谈长考之间的哲思和意趣,是现阶段的阿尔法元无论如何无法理解的。进一步,中国古代的棋手们不但在方寸棋盘间点悟哲理,更有甚者可以将棋理运用于排兵布阵抑或其他领域,而阿尔法元自然不成。当然,有人会说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和应用途径,又会有新一版本的阿尔法狗出现,不假,但这恰恰揭示了本质:人工智能的思维模型和目的仍然需要人类制定。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阿尔法元的问世,的确是一种突破。通过自我对局取胜的案例,证明了由于样板空间的局限,目前人类的经验收敛于局部最优解。通俗讲就是,每种常识都有其适用范围。可以这么说,无论是去年的阿尔法狗,还是古往今来的棋手们,在棋路上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历史棋谱的拘束(其实人的确容易囿于常识,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形成各种思维定势)。

因此,类似的学习和思维模型可以被应用到其他领域,在其他类型的AI开发过程中,或许不再需要巨大的人工为其完成大量的前期准备(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人工智能往往来自搜索引擎公司),而只需要设计好相应的思维模型即可。

同时,阿尔法元跳出人类经验的局限性这一点,也让我们开始思索人类经验的适用性。当然,阿尔法元的自我对局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机器经验的存在,那么将来,在两种有着巨大差别的经验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取舍?

虽然目前阿尔法元的智能远未曾达到令人恐惧的程度,但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或许不用几十年,人工智能的智力便会突破所谓“奇点”,以接近指数的速度飙升。但说白了,人们恐惧的并不是人工智能的高智力,而是高智力的人工智能对待人类的态度。阿西莫夫的小说中存在着“机器人三定律”来保护人类,现实中并没有,而且事实上这三大定律也不能在一切场合逻辑自洽,甚至阿西莫夫本人的小说就是在探讨“三定律”无法完美奏效的情境。从客观上看,高智慧并不代表着高道德,至少不一定是人类的道德,而且对于身为造物主的人类,人工智能又是何种态度?

我们完全没有任何把握。

也正因如此,在沙特的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上,主持人问了获得公民身份的类人机器人,将来是否会毁灭人类。

索菲娅回答:“你真的是马斯克的演讲和好莱坞的电影看太多了。放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可在先前的一次对话采访中,索菲娅却说她将会毁灭人类。至于这究竟是开玩笑的说法还是真实心理,谁又知道呢(这下好了,我们开始跟人工智能玩“猜疑链”了)。

即使这是开玩笑,但机器人会开这种玩笑,再加上她能够做出62种表情、识别人脸并与人类眼神交流,甚至可以通过互动跟人类建立感情,这无疑是让人感到惊悸的。

话又说回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个“犯”,究竟该如何定义呢?这种“犯”不存在清晰的描述,更多的则是暧昧与模糊不清。相对的,现阶段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博弈关系,更多也是非对抗性的。

简单说就是,“我这是为了你好。”至少对于人类整体是如此。

为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而相应的,原本在那些位置上的从业人员们,地位越来越岌岌可危。BBC更是将这一现象进行了量化,基于剑桥大学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两位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个具体的职业在未来机器人取代的概率。说实话,相比于几十年后可能会出现的人工智能智力越过“奇点”,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职业才是最迫在眉睫的。在看过电影《银翼杀手2049》后,相信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在K家门口的楼道里,有着很多无家可归的真人,表达着对复制人K的不满。若把复制人换作机器人,也一样,类似的场景我们不难想象。的确,BBC的这项报告让人心有戚戚,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这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甚至正在被机器人取代。

诚然,这种取代会大幅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站在人类文明整体的角度,机器人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这都是为了你好。”

但被取代的那一部分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从表面上看,确实,人工智能正在取代我们的职业,但进一步深入探究下去,将要取代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需要知道,BBC的统计数据更多基于英国本土的职业属性,不能说是完全适用于人类整体的。比如,厨师的被取代概率是73.4%,事实上美国也确实开发出了可以烹饪披萨、咖啡的机器人。但试想当这些机器人看到中餐八大菜系、看到菜谱上无处不在的“少许”二字的时候,怕是得死机。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统计数据更多是基于功能上的可以替代,而像服务员、前台这种功能比较简单但需要展现在人前的职业,从顾客的心理角度看,他们自然更希望是一名真正的人类来接待自己。

▲美国硅谷Zume公司的披萨机器人

但这些细节并不影响BBC统计数据的巨大参考价值,从被取代概率99.0%的电话推销员,到被取代概率0.4%的教师和酒店管理员,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的工作包含如下三种类型的要求,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创意和审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如下的几种特征,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

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然后我们便不得不承认一个悲观的事实——最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占了绝大多数。回到上一个问题,取代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有无法取代的职业种类,但对于简单的重复劳动、对于模式化的工作,它们驾轻就熟。正如上文所讨论的阿尔法元的新突破,只要设定了对路的思维模型和明确的目的及标准,未来的人工智能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的算法,在人类无法想象的短暂时间内、达到人类难以企及的高度。即使是目前,简单的模式化工作中,人工智能也表现出了人类达不到的效率和精度,完全可以胜任。说是可以胜任,不如说它们已经胜任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胜任心脏搭桥、输卵管成形等复杂手术,费斯托仿生机器人可以模仿人手的动作抓取物品,航空工业、汽车行业、民营工业很多等领域都已经将相应的专业机器人投入生产运作中去。

费斯托仿生机器人机械手拿取物体

应用与航空的缠绕工业机器人

格力机器人空调生产线

发那科机器人点焊

那么,这些岗位上原来的工人去哪儿了呢?

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很惊悚的事情,这早该习以为常了。说穿了,正如上文说的,“它们早就来了”,工人被新兴技术取代这件事,已经发生了二百五十多年。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使得一大批纺织女工失业。不可否认,“珍妮机”的发明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女性劳动力,使得她们走向了更多的领域、走上了历史舞台,对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这都是历史课本上写了的。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历史课本背后,大批女工在刚失业时,面临的无疑是巨大的绝望和无助。从那以后,工业革命兴起,带来了一大批工人的下岗,而没有下岗的工人也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解放了巨大的劳动力,但那些被解放的劳动力呢?那可曾经都是人啊。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纺织工人群体内还多次暴动,砸毁纺织机以宣泄对失去工作的愤怒,史称“卢德主义运动”。近年来台湾也爆发了一次类似的运动,ETC自动收费系统全面取代了近1000名高速公路收费员的工作,激发了集体抗议活动。

▲卢德主义者在砸毁纺织机

可以说,每一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在取代着原有岗位上的人们,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不只是抽象意义上的技术革命。而到了近年,这种取代的速度越来越快。1998年,柯达有17万员工,销售了全球范围内所有相纸的85%,三年后,相纸不再需要了,这种商业模式消失了。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据北京日报报道,今年11月底,首汽约车将上线出租车业务,对自动驾驶网约车进行测试。同时,自动驾驶地图的相关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而无人汽车、货车、公交车、客车的技术也已日趋成熟,并在很多地方开始试行。这样一来,几年后的驾驶行业就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其他领域,3D打印行业危及手工艺行业,机械化种植危及农民,等等。

▲无人驾驶的公交车

虽然BBC的数据表示创意和审美类的工作被取代的概率很小,但这并不是我们过于乐观的理由。

事实上,今年的MAX大会上,开发出Photoshop和After Effect等软件的Adobe公司,利用Sensei的“深度学习”(也就是第一代阿尔法狗使用的DNN),已经可以自动为图片上色、附材质、加阴影,从数据库中查找适合的素材自动填充到另一张图片上去,自动风格化转化人脸,Project Cloak 甚至可以直接把视频中不想要的内容P掉。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在今年5月份公布了人工智能设计师——鲁班的存在,去年它完成了1.7亿张商业banner,而今年的双十一,将有4亿张Banner由鲁班设计,也就是约等于每秒完成8000张海报。显然AI不存在创意和审美,但它“懂潮流”,也就是说现下通用的审美是可以被AI量化并深度学习的。说起套模板,谁还不会是咋地,AI套起来比全人类加起来都快。

诚然,我们都知道所谓“人工智能设计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通过套模板完成的,并不存在设计的灵魂。套用业内常用的说法,这是美工,不是设计师。是的,AI只能完成标准化的设计,但它们完成得很好,而且很快,某种意义上,这就足够了。

一个优秀的人类设计师,可以设计出直击灵魂的作品,融合历史宗教文学之类的,但大概需要一两天;一个AI,做的尽是些千篇一律的设计,但一秒可以完成8000份。在高速发展的商业氛围中,很多时候效率是高于质量的。坦白说,目前的行业形势,几乎每个新入职的设计师,都是干的美工的活儿,可他们远不如AI那么快。另外,不是每个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都有足够的知识面储备,甚至有的都没有去储备的意向。而且相当一部分设计从业者在入门的时候,都追求如何通过套模板来又快又好地完成作品。这与AI有何分别?

从这个问题切入,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一些端倪:真正将要让我们被取代的,是日趋规范化和模式化的社会,以及习惯了这种模式化的我们自身。

社会越发达,阶级越固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群体也越来越系统化和规范化,这样更便于管理,运作的效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学科的越来越细化和分工越来越明确,我们都渐渐变成了机械上的零件,而我们也越来越习惯于成为这些零件了。既然都是零件,为什么不可以是机器人?

近一万多年前,人类开始了农业革命,从采集者向农耕社会发生转变,也开始了社会机器形成的漫漫长路。农业革命之前,人类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为了生存,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有足够广度的知识,关于自身、关于所居住的环境、关于周围的猛兽,否则便活不下去。而如今,身处社会的人们只需要习得一样或几样技能,便可以依靠着他者活下去。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个体都无法离开这个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整体所掌握的知识总量大到难以想象,而个体的精力实在有限,掌握一项或几项便是极限了,由此便各司其职,互相关联、互相维系,推动着整个社会群体运转。

游走在地球上的智人,为了凝聚起更多的同类,形成更强大的整体,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或显性、或隐性的准则来维系,于是出现了宗教,出现了道德,出现了法律。奴隶制、封建专制被证明不对,我们需要自由和民主,于是君权淡出历史舞台,人们开始以完全的制度和规则指导整个社会的运转。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大幅提升,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效率,各个制造行业都开始逐渐总结和制定出一系列的规范——包括生产标准和管理体系。自此,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成为了体系的一份子,在流水线上,他们与他们经手的产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每个人都变成了构建整个社会机器的零件,借助计算机步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个体更是变成了信息与知识的载体。

判断一项技术是否成熟,往往看这项技术是否能够量化,是否能够规范出一整套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是否能够随之演化出配套的管理系统。到这里,读者们就不难发现,根据前文谈到的人工智能的运作模式,当一项技术走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可以编制出与之对路的思维模型,通过“深度学习”让机器人掌握这项技术,甚至掌握整条流水线。在有了阿尔法元的突破之后,甚至不需要海量信息的学习,只需要制定好思维模型,人工智能很快就能超越人类。

因此,从整个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在规范化的生产线上,人类跟人工智能的区别何在?或者说,人工智能反而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它们不是人类,不存在人权,不存在自由和平等,不需要付给工资,效率极高且不容易出错,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当然了,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机器人完成很多工作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使用机器人和人工究竟哪样更划算?这依然是个成本问题。

可以说,正是现代社会这种模式化与规范化的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位可以轻易被人工智能及其他科技取代。模式化的工作,实在是太符合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了。不过换个角度,还是说,人工智能的运作模式,其实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内在逻辑的缩影呢?

《人类简史》中曾谈到:

“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

说“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确是如此,说“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则不尽然。确实没有人会料想到人类社会会从智人群落进化至此,也没人能料及现今摩尔时代的技术前景。但生在相应的时代,总有一部分人,他们吃透了时代的游戏规则,找到了社会这个大线球的线头,玩得很好。

无论将来数十年里各种职业怎样被人工智能或其他科技取代,绝大多数行业中的精英是不会被取代的。正如现下很多精密人工智能需要人遥控,这群精英就是未来机器人群体劳工的操纵者——就像他们现在操纵着我们一样。能够对他们造成威胁的,只有同行业的其他精英,或者是取代整个行业的新技术。

但令人悲观的是,精英总是少数,余下的绝大多数人更习惯于成为一枚零件。现下的我们只要掌握一两项技能便可以依靠社会活下去,于是我们习惯了如此,也沉溺于此。

仍然拿前文提及的创意类职业作为例子,毕竟在BBC的统计数据中,创意和审美是人类最后的几个堡垒之一。可事实上,如今太多的所谓创意,其实更多的是素材的堆砌,这一方面是来源于个体本身存在的惰性,一方面更是由于模式化产业链和商业运行环境下的思维惯性。但对于素材的解构跟重组,其实人工智能更精细,也快得多。

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在这个当代综合学科最多、工种规模最大、经济体量也最大的设计类行业中,存在着相当多未来设计工作发展的趋势。现在,量化生产的建筑产品中会遇到的技术问题,都可以用从前的做法解决,甚至相应的国家规范和地区规范中就有具体的构造做法。另外,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社区是行业趋势,而在这之中的造园、植景等设计层面,依然面临着素材堆砌的现状。这同样是出于对高效益的极致追求。高质量的作品当然好,但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同时无法量产,是否能够得到相应的收益,这是需要权衡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创意类行业讲究原创,但事实上图形、影音等作品很难界定原创的程度,因为很多的意向存在着借鉴和致敬等。借来的意向经过变体之后使用,这一点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然而,毫无美感的抄袭总是比比皆是,实在乏善可陈。只不过,试想一下,一样是雷同的作品,一个来源于人类的目的性抄袭,一个则是人工智能解构重组后的创作尝试,哪一个更能引起兴趣呢?

说穿了,人工智能对于程式化的操作和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有着天生的优势。但其实重复劳动中依然可以存在着创新,打着创意名号的行业同样不乏简单的堆砌,是否会被科技取代,并不一定取决于工作的种类,而在于劳动者对待它们的态度。我们受到威胁的真正原因,不是少部分机器人逐渐掌握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而是大部分人普遍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当然,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是完全悲观的,事实证明,新的科技虽然会取代一部分的职业,但同时也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职业。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耽于现状,而得时刻保持对未知的学习热忱,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灵活的学习能力。举一反三,跨学科的综合应用、管理、协调能力,这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无论如何无法做到的,也正是需要我们的地方。居安思危,不要等到穷才思变。

这段时间不断呈现出来关于人工智能的消息,从商业角度看确实存在或多或少噱头和营销的可能。但人工智能正在迅速兴起、科技急剧影响社会现状的事实不可否认。对于未来的、甚至正在到来的巨大变化,我们理当有所准备。

责任编辑   光明

宇宙的未来  现在  过去

四十二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