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三证秀峰山下赵如献

 左手作文法 2021-08-28

图由吴宏伟老师提供

文/陆生作
五六年前,因严子陵钓台“一丝九鼎”摩崖的发现,一个名叫赵如献的桐庐人,穿越400多年时光,重回大众视野。他带来了一些谜团,一时间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洋相百出,甚至有媒体还出了致歉公告。尘归尘,土归土,这些就归于噱头,但还是有一些严谨的学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给大众普及了一些知识,才不失文化意义。

我之所以关注赵如献,是因为读了吴宏伟老师主编的《桐庐石刻碑志精粹》,里边收录了“一丝九鼎”摩崖,与赵如献有关的一块钓台诗碑也在其中。吴老师说:“现在想知道的是,他是桐庐哪个村的人?你有兴趣看看。我猜赵如献不是江北俞赵村的,就是江南儒闾村的。俞赵村人,可能性大一点。这对该村人文有帮助。”
 
 
那就从摩崖与诗碑入手。
 
“一丝九鼎”摩崖的落款是“明万历乙巳季夏,里人赵如献孟清甫书”。为何如此句读,这是常识,可参看2017年《人民日报》刊载文章《有关“一丝九鼎”与“夏里”之说》。从这里得到的有效信息是,此人姓赵,名如献,字孟清,自称“里人”——即同乡人。古时,几个里为一个乡,几个乡为一个县。桐庐县原来分十二个乡:金牛乡、孝仁乡、水滨乡、定安乡、孝泉乡、在城乡(今桐庐县城)、桐庐乡(今桐庐旧县)、钟山乡、安乐乡、常乐乡、至德乡、质素乡。严子陵钓台属孝泉乡,赵如献在钓台称“里人”,自然是孝泉乡人(即今富春江镇)。俞赵村属富春江镇,由原来的俞家、俞赵、秀峰、新江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所以赵如献是俞赵村人。虽然俞赵村与儒闾村相隔不过六七公里,但隔着一条富春江,儒闾村是金牛乡的。此一证。
 
问题就这么解决了?对,就这么解决了。古时桐庐的地名、区划都比较稳定,像“桐庐”二字,千年不变,脾气石硬。有名的“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说的就是这个桐庐。
 
孝泉乡赵氏,是个大家族。查《(民国)桐庐县志》等史料,能列出一帮赵家人。比如:

赵继襄,字思谦,孝泉乡人,万历初,任即墨县丞。——与《即墨县志》卷六“职官·官师”相关记载相应。
 
赵继安,字思仁,孝泉乡人,万历初,任永丰县丞。——与《永丰县志》卷十三“秩官”相关记载相应
 
赵继武,字思行,孝泉乡人,丙戌贡(万历1586)。——万历丁丑(1577)桐庐修县志,邑人赵继武协修。——赵继武,训导(见《(光绪)严州府志》)。
 
赵继穆,字思义,孝泉乡人,任南宁府知事。
 
赵继祚,孝泉乡人。省祭官,即省察官,小小吏。
 
赵继元,字长卿,孝泉乡人,徳士林,已未贡(嘉靖1559),多重之。
 
赵继臯妻姚氏,孝泉乡人,年二十三夫殁,姑老子幼,以孝以育,苦节终身,卒年八十。雍正间,详祀节孝祠。
 
明代梅鼎祚《鹿裘石室集》卷十二有一首诗《送桐庐赵孟清侍赴即墨少府》:“羡子衣纯采,从亲绶乍黄。望乡星是客,临县海为王。若木三更日,梅花十月霜。田横多义士,岛气尚飞扬。”这首诗把赵如献(字孟清)与赵继襄连起来了,他是赵继襄的儿子,——这出错的概率太小了——他随父亲去即墨,开阔眼界长见识去。“望乡星是客”,很明显与钓台“客星”有关,这里是故乡。而赵继襄,县志明明白白记着他是孝泉乡人,他儿子自然也是孝泉乡人。此二证。
 
 
我找到五首与这位“赵孟清”有关的诗:梅鼎祚《送桐庐赵孟清侍赴即墨少府》,孙鑛《寄赵孟清》,李言恭《秋夜邀刘贾叔、刘应象、胡荆甫、陈雅仲、周公化、梅泰符、刘百世、赵孟清雅集,得飞字》,李光元《庚子逢赵孟清于富春驿下,六年重会富春城,赋赠》,董其昌《送赵孟清归桐庐》《赵孟清见访赠别》。看诗题,赵如献的朋友圈也可见一斑,他这个人也鲜活了起来。赵如献家族与交友

由吴宏伟老师提供

 
此刻,再来看严子陵钓台的诗碑。他怎么会跟桐庐县令冯应旻在一块?一点都不奇怪了。他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他自己一定也有两把刷子。看摩崖与诗碑,他的书法多好。摩崖刻于1605年,诗碑没有明确时间。我猜测两者刻于同一年,连着刻的,就在那年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冯应旻,字伯高,万历戊子(1588)举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授浙江桐庐令,在任三年。1605年是第三年,离任前,到钓台刻一诗碑,在严子陵的地盘上留一点痕迹。很多人是“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李清照诗)”,而冯应旻竟敢在钓台刻诗碑,也对,他在桐庐“有惠政,士民怀之(见《(同治)沅州府志》”,正合适。
 
冯应旻是楚地沅州人,所以诗碑上刻“邑令楚沅冯应旻勒”——《钓台四首》诗是毛一瓒的,书法是赵如献的,刻碑是冯应旻的。青山无恙,人世沧桑,400多年过去了,桐庐人借这诗碑怀念他,见碑如面。赵如献呢,一样想念,见字如面。我甚至可以想象,赵如献在写完《钓台四首》后,反复回味了其中“九鼎一丝相倚重”这一句,然后挑出四个字,郑重写下一幅大字:一丝九鼎。他哪晓得,400多年后,他就因这四个字重回人间。
 
但他给我们的面目还是模糊的。我们要继续寻找,沿着“一丝风”的文脉去寻找,沿着赵氏血脉去寻找,沿着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链条去寻找。

当我看到修撰于清雍正十年(1732)的《孝泉赵氏宗谱》(堂号庆源堂)时,我立马分享给了吴宏伟老师:“板上钉钉了,赵如献,俞赵村人,秀峰人。”此三证。
 
泉乡赵氏,始迁祖万六,元季自诸暨银冶迁桐庐秀峰孝泉。虽然这宗谱只残存了卷一卷二,但幸运至极。赵如献的父亲,“万历元年(1573)岁次癸酉三月三日,嗣孙继襄百拜谨记”,写下一篇《留松记》。赵如献的儿子,“崇祯乙亥(1635)孟冬,嗣孙士元熏沐百拜谨记”,写下一篇《北溪公五代记》——原来崇祯四年(1631)初夏,偶然的一场大火,“所遗世珍,悉皆毁去”,也包括了赵氏家谱。所以,赵士元写一篇《北溪公五代记》,“聊记其大略,以示后之子孙知所自云尔”。


至此,有必要重新介绍一下赵如献,从他父亲开始:
 
赵继襄,字思谦,号定石。他是家中长子。
 
赵如献,字孟清,号方壶,定石公第三子,娶妻建邑王氏。他也想考功名,但没中,干脆放弃了,乐山水之胜,临《黄庭经》比肩王羲之,交游甚广,“皆以道义交,而非以爵禄交”。“卒于万历壬子(1612)十月十二日”。
 
从摩崖、诗碑到县志、府志,到董其昌等人的诗集,到《孝泉赵氏宗谱》,一路而来,考证了赵如献是俞赵村秀峰人,更再现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再细读董其昌的诗句,“化为白鹤仙”,“赠尔九峰霞”,白鹤仙师、九峰山有道家神仙气,方壶就是仙山之一啊。再细品孙鑛的诗句,“少年风格绝浮尘”,“虫文小印巧模秦”,准确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啊。再细看“一丝九鼎”摩崖、《钓台四首》诗碑,它们凝聚了时间、空间与人间,透着美。
 
想到《桐庐石刻碑志精粹》后记中,桐庐地方史专家申屠丹荣对吴宏伟老师说的话,“空落落的事体少做做”,我想,我做了一件不是空落落的事体,有“一丝风”绕着它。
 
如果你有机会去到严子陵钓台,一定要去看赵如献。还有时间,再去俞赵村。我在这最后告诉你,据《孝泉赵氏宗谱》载,孝泉赵氏是宋太祖赵匡胤后人。

 


附:
孝泉赵氏在雍正十年修谱时,新添了一篇《阳初赵公传》,“阳初公,讳茂春,居南溪儒闾”。大概,儒闾村赵氏是从秀峰迁过去的。

儒闾,这个名称来源,比清末村中秀才赵简香改名之说——村尚习文,彬彬儒雅,就按梨树二字谐音叫“儒闾村”——早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