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城文化遗产|邓庙石造像

 渐华 2021-08-28

邓庙石造像位于东阿县姜楼乡邓庙村,该村还保留着一座全国罕见的武当庙,里面保存有一组精美的石刻像,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武当庙面积不大,为庭院式建筑,占地约600平方米,由山门、三皇殿和武当殿组成。8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这座庙,据当时的老人回忆,过去该村曾有两个相邻的庙,三皇庙和武当庙。后来,逐渐破落,合成一个庙。1947年,庙内大多数石碑被拉走,用于修整黄河堤坝。当地村民偷偷将神像埋入地下使其保存至今。

聊城文化遗产|邓庙石造像

关于武当庙的建筑时代,地方文献没有记载,现存的建筑应为清末民初重建,但内部硕大的覆莲式柱础、粗诳的大木作梁架建筑应为宋元时期遗风。石刻专家经过对造像形象、服饰等研究,认为石刻年代应当是宋元时期,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进入古老的山门,便是三皇殿,里面有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坐像。在我国古代,三皇庙又称药王庙。我国民间最早、最普遍祀奉的医神为伏羲、神农、黄帝三位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之所以把他们祀为万世医药之祖,是因为相传伏羲为中国之第一皇,教人民熟食;神农尝试百草,而知药性;黄帝曾召集臣下,完成神农之要性研究,并著《黄帝内经》。三皇被尊为医神,是从元朝才逐渐兴起的信仰。《续文献通考》记载“(元)成宗贞元初,命郡国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以医师主之。”黄县《三皇庙记》“曰:医有学,学有庙,庙以祀三皇,肇自皇天,前此未有也。”三皇神医,自元朝以来,被历代皇帝列为国家祀典。

邓庙三皇殿内塑像非常生动,都是由青石采取圆雕技法刻成,历经岁月磨蚀,造像光滑发亮,更显得质朴厚重。天皇伏羲坐正中,通高1.85米,宽0.98米,浓眉长髯,环目闭口,树叶为衣,手托八卦,赤膊跣足,虽是原始部落首领形象,但神情聪慧凝重,俨然是“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地皇神农也为坐像,通高1.80米,宽0.87米,头顶两犊角,环目垂须,身披披肩,腰系衣袍,赤足,筋骨健壮, 手持菽粟,作播五谷姿势,威严庄重;人皇轩辕黄帝手捧圭板坐像,通高1.80米,宽0.97米,头挽双髻,身着袍衣,脚穿蹬云履,两目凝神静观,表情和蔼,显得温润高雅,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除了三皇之外,还有四个医官,生动逼真,形态各异。

聊城文化遗产|邓庙石造像

武当殿内供奉着武当神,武当也称吾党,当地老百姓称为武当爷,据说是开天辟地的大神,三月六日为武当爷的生日,这天周围四面八方的善南信女前往庙里来烧香,祈求消灾赐福。关于武当神,遍查书籍、文献均没有记载。有学者考查说可能从《封神演义》中吾党得名。该书47回有“混沌从来不纪年,各将妙道辅真全;当时未有星河斗,先有吾党后有天。”武当为高浮雕盘腿坐像,背部为浅浮雕云纹背光,总高1.92米,宽0.94米,免冠赤足,乌发童颜,头有两髻,身穿袍衣,有六只手,一手持念珠,两手持书本,三手持太极八卦图,为标准的三教合一形象,道家的玄妙,佛家的深邃,儒家的厚重都得到充分体现。在武当殿内还供奉着王灵官等陪臣。

聊城文化遗产|邓庙石造像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很多地方有三教堂,将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的像供奉在一室之内,像武当神这样融三教于一身的神在全国极少见的,这可能与元代社会背景有关。元代崇尚道教,但也不排斥儒释,呈现了三教合流的现象。元代全真教主王重阳在山东等地曾组织“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七宝会”等等,表明在新道教的内部,三教合一的因子更为成熟。这种现象也在当时上层建筑中各个领域内泛现,如“三教圣人”在元代戏剧及其它著作中就突然出现了。而古代普通民众在宗教上一向是兼容并收的,儒、道、佛诸家的内容都早已司空见惯,把这些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调和起来,推陈出新,因此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民间神——武当神。但这座神可能过于平民化,不被各正教、官方所采纳,因此文献没有记载,只能在民间传播。

邓庙石刻造像雕刻精美,线条流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可谓匠心独运,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