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立夫|《信心铭》今译

 三调 2021-08-28

《信心铭》今译

《信心铭》采用的是每四字一句的诗歌体、偈语体,语言高度凝炼。加上本篇还沾有六朝骈体和玄学的风格,在不落形迹中贯通佛法的义理与用典,这就加大了文本思想的跳跃性。

翻译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阐释,但宗旨还是离不开信、雅、达三个基本的原则。对于《信心铭》这样的诗歌体裁的文本,将它译成将现代汉语,首先就破坏了它的“形”,原有的节奏、韵律消解了,只剩下一个“语言的外壳”,也就不再“雅”。其次,《信心铭》是用来修心的,是以修证为基础的,也就是一种证悟。证悟是一种“现量”,但译者不一定都是高僧大德,几乎不可能与作者处于同等的思想境界,只能将“现量”变成“圣言量”,也就很难保证译文的“信”与“达”。把《信心铭》变成今天的语言,形式已经不很重要。“现代诗”不讲格律,所以,在译文中缺少了节奏和韵律关系不大。但翻译后,保持某种“神似”还是必须的。而要保持神似,最重要的还是通“理”:一个是佛教的“理”,一个是老庄的“理”。

翻开《信心铭》,第一句话就是:“至道无难,惟嫌拣择。”这是道家的语言。但是,“道”在道家中有几种含义,如“大道”、“真理”、“方法”等等,到底选哪一个好呢?这还得看《信心铭》是讲什么的。本文将这一句译成“开悟并不难,关键在于放下分别之心”,正是考虑《信心铭》的主题是讲禅宗的“开悟”,是讲“方法”,而不是讲终极的“大道”。后面的“拣择”,本意是挑三拣四,但在禅宗里,就是那个“分别之心”,何况本篇的主题也是讲“心”,所以就译成“关键在于放下分别之心”。这种语言的“嫁接”是非常难以把握的。

原文

今译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开悟并不难,关键在于放下分别之心。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只要不生爱恨好恶,就会豁然开朗。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迷与悟只有一念之差,但境界却有天壤之别。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若要清净自性当下呈现,就不能对外物存有顺逆之心。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在顺从与违背之间挣扎,这就是人的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不懂得心法的根本,念佛求静等于白费工夫。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自性的圆满如同虚空,既不减少也不增加。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只因众生心存取舍,才与圆满的自性不相应。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

不要追逐外在的假象,也不要强行停留于空的境界。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保持一颗平常心,烦恼自然消除。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刻意降伏心念于不动,反而会越来越躁动。

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与其执著于动与静,不如懂得不二之法。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不通达不二之法,就会顾此失彼,劳而无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刻意排遣外境反而被外境所牵,一味求空反而让空变成负担。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话多的人杂念也多,远离了真如佛性。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放弃言语,抛却思虑,就会通达无碍。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

回归自性是修行之本,随境而转则会迷失本真。

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一刹间的回光返照,胜过以往的修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

改变以往的修空,因为它本身就是妄见。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修行不在求得真如,而在熄灭妄见。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不能执泥于真与俗的边见,谨而慎之不能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一旦萌生是非念头,就会心情扰乱,迷失本有真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分别之见由心而生,但心也不能执意去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不生妄念,一切平等,便无有好坏对错。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无有好坏对错,就不再有事物的差别相。不生妄念,就不再有心识的流转。

能随境减,境逐能沈。

内心随着外境而改变,外境随着内心而变化。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外境由内心而显现,内心由外境而生起。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内心和外境都是因缘的一端,本质上都无自性而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既然内心和外境都统一于空,所以内含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若不存精粗好坏之见,怎会执迷不悟?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大道宽广无边,体悟它既困难也容易。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固执己见的人疑神疑鬼,成功心切反而欲速不达。

执之失度,心入邪路。

由于修行方法不当,掉进了旁门左道。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真正的修行是放下万缘,顺其自然,无心于过去与停留。

任性合道,消遥绝恼。

顺应本性,契合大道,内心逍遥无烦恼。

系念乖真,沈昏不好。

专注一念会远离本真,太过放任又会昏然入睡。

不好劳神,何用疎亲。

其实根本无需劳心费神,又何必亲近和疏远它们。

欲趣一乘,勿恶六尘。

若要体悟究竟的佛法,就不能视外境为修行的障碍。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能如实做到不以外境为障碍,也就修成了平等正觉。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智慧的人自然无为,愚蠢的人作茧自缚。

法无异法,妄自爱者。

万法归宗,无有高下,但人们往往自以为是。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放下自家的宝藏不用,心外找心,哪能不犯错误?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迷惑时心会忽而死寂,忽而动荡,开悟后就不再有好恶的偏见。

一切二边,妄自斟酌。

所有对立的观念,都是妄心在计较。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

妄心恰如梦幻泡影,何必费力捕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一切的得失是非,都应立刻放下。

眼若不眠,诸梦自除。

时刻保持清醒,自然消除各种迷梦。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心若不生分别计较,万事万物都平等无别。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

体会了万物一如的玄妙,内心寂然而忘掉彼我的存在。

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以平等之心观照万物,复归于自然无为。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消除分别对立,其妙不可胜言。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刹住妄念,连妄念都无觉察。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心境双忘,真心何在?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穷究了终极的真理,也就不露任何心念的痕迹。

启心平等,所作俱息。

起心动念平等无别,娇柔造作就会停息。

狐疑尽净,正信调直。

疑惑全部消除,正确的信仰常行直心。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一切都不滞留于心,大脑清空为零。

虚明自然,不劳心力。

空虚自然,不再劳心劳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到了不用思量的地方,常人的见识无法揣摩。

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真如的境界,没有对象,也没有自我。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

若要急于与真如相应,唯有遵从不二法门。

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不二就是诸法平等,包容一切。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十方的诸佛菩萨,都以此为准则。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它打破了时间的界线,一念等同一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也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十方世界即在眼前。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

极小的等同于极大的,进入了无虚妄分别的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极大的等同于极小的,看不到万物的边际。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有也就是无,无也就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若违背不二法门,必然抛弃不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只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担心什么事做不成?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相信自心与佛心无别,坚定不移。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终极大道止于语言文字,也没有过去、现在、将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