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走进历史,走进自然,九关十八铺之老鸦关、炼象关

 凌翼天翔 2021-08-28

     昆明至大理云南驿间有一条老百姓称之为滇西大马路的古道,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其线路在元代基本固定,明清两代进一步完善,沿途设有九关十八铺(站),成为云南古代交通的大动脉。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驿道已经逐渐失去往日的功能,人们大多只能从文字记载和影视作品中领略千年古道的雄奇。但幸运的是,昆明至大理云南驿的这段“滇西大马路”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禄丰境内的古驿道,除少部分路段彻底消亡外,约95%的路段都得以保存,明清时期的古楼、古寺、青石路、石桥、石牌坊默默伫立在集镇、山间,见证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沧桑。
    8月21日,周六,在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群的带领下,约90名驴友分乘两辆大巴从昆明出碧鸡关(滇西大马路第一关),经黑林铺(滇西大马路第一铺)、读书铺(滇西大马路第二铺)、草铺(滇西大马路第三铺),去探寻䘵丰县境内的滇西大马路第二关老鸦关、第三关炼象关。

     老鸦关位于禄丰县与安宁市的交界处,属禄丰县土官乡老鸦关村委会驻地。明朝洪武十五年(1383年)老鸦关设关。老鸦关山势险峻,它的西面是孝母山的支脉,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旧时有兵匪强盗打劫,争斗中常有人死于非命,乌鸦争食竞鸣,噪声远传数里,故取名老鸦关。
     

     车行至老鸦关村口乡道口。绿树掩映下的小村庄,安静而美好。田坝中玉米、黄豆、辣椒等菜蔬正抓住季节最后的尾巴,纵情地绽放丰收的果实。

     进入村中,现代民居中混杂着些许红泥黑瓦的老式房屋。有的似乎已荒废多时了,断垣残壁,满墙苔绿。

穿过村庄上行不远,远远看到了城墙的砖瓦。

      走近一看,往昔的要塞已不复存在,一泓碧水已抚平了古往今来的金戈铁马,唯有堤坝上新建的仿古城墙悠悠诉说着过往的狰狞。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继续乘车至杨老哨坡顶。杨老哨是320国道上有名的一个长陡坡。今天的徒步从这里开始。路旁的柿子或黄或绿,或圆或扁挂满枝头,喜人极了。

     山路上的泥泞处已有村民铺垫了蒿枝,正午的阳光蒸腾起草木的清香。

上至山腰,320公路在我们下方盘旋,重型货车慢慢悠悠吐着浓烟在行走。

     山路尽头是一砂石场。挖空的山体及残破的房屋,荒芜的黄沙及浑浊的积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有一种别样的美。

从沙场右侧,继续向上而行。此段道路约2米宽,路面平整,两侧巨石有劈凿的痕迹,高大山体及浓密的植被挡住了阳光的炙热,好走极了,这是滇缅铁路废弃的路基。

      相比赫赫有名的滇缅公路而言,滇缅铁路知名度要小很多,也更为悲壮。抗战爆发后,为打通国际救援通道,国民党政府除修筑滇缅公路外,于1938年12月由中央政府主持分段修筑东起昆明,西经安宁、一平浪、禄丰、广通、楚雄、姚安、祥云、弥渡、南涧、云县、耿马等县,直达中缅边界术达的滇缅铁路。东段由昆明至祥云县的清华洞,长410公里;西段由清华洞抵术达,长470公里,全线为米轨,以便于同缅甸的铁路接轨,拟连通缅甸密支那铁路线上的腊戌站。

    整个工程浩浩荡荡,当时全国一流的铁路、桥梁专家都参与了建设,几十万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开山筑路。云南本就是高山密林地穷苦之地,修建难度很大,可能一公里的路程需要修建十公里爬坡,铁路蜿蜒百公里之远,因为缺少大型施工设备,能填土不建桥,能绕山不挖洞,大大增增加了工作量。由于工程量大,且铁路经过的蛮荒地区,瘴疠横行,蚊叮虫咬,许多人得了疟疾和肠胃病,为了赶筑一条路,数不清的人献出了生命。1942年,日军侵占了缅甸,随后又攻陷了我滇西重镇腾冲、龙陵、畹町等地,直接威胁到整个滇省西部。为防止日军利用滇缅甸铁路,当局只得忍痛将该路西段已修好的路基、涵洞等基础工程破坏,以免资敌(同时破坏的还有滇缅公路西段)。滇缅铁路滇西部分的路基工程在一片爆破声中化为烟尘,滇缅铁路功亏一篑。

     1944年安宁至石咀段的路轨被移铺至叙昆铁路曲靖和沾益区间,以解决沾益军用机场的交通联络。解放后的1958-1959年,铁道兵部队利用原先抗战时期已完成的路基从石咀铺轨至了楚雄一平浪,史称"昆一线"。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以后又陆续拆除了昆一线,滇缅铁路现仅遗存昆明北站至石咀的12.4公里线路,称为"昆石线"。

      滇缅铁路禄丰炼象关桥隧群位于禄丰县金山镇炼象关村委会,由一段保存较好的铁路路基、五座桥梁和四个隧道组成,是滇缅铁路工程难度最大,桥梁和隧道最密集的路段,由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时任滇缅铁路第二总段总段长的龚继成主持修建。在长约6485米的路段上,从南到北分别为夕阳庵隧道、上箐隧道、下箐隧道、下箐大桥、下箐2号大桥、赵家村隧道、赵家村大桥、田心大桥、刘家村大桥。

夕阳庵隧道。青石砌就的拱顶,历经数十年,仍坚韧如初,这就是工匠精神。

摸黑穿过隧道,一摸浓绿带给我们光明,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上箐隧道,比夕阳庵隧道略短,洞壁及拱顶同样是修整的很精细。

第三个隧道---下箐隧道,洞壁及洞顶均为天然原石,未经打磨,这是为节约工时,而利用天然洞穴还是未及完工,我们已不得而知。

     离下箐隧道不远就是规模最大的下箐大桥。这是一座原设计为六墩五孔的钢梁桥,总跨径约99米,最高的第4号桥墩高度约24.7米,可惜的是钢梁已被拆除。

面对这屹立在山谷中的残桥,挺直的桥墩,晴川沥沥,两山的峰峦,芳草淒淒,心中既震憾又充满悲凉。

    从玉米地旁下行到谷底,抬头看桥墩,更为伟岸。

    从桥下穿过,上行至对面山村,绕村外小径继续前行。无人行走的道路,杂草满径,山路陡峭,但难不倒我们走山人。在前队的带领下,大家安全下撤到乡道上。下个目的地:炼向关。炼象关距离禄丰县城15公里,现为禄丰县金山镇腰站村委会管辖,是昆明到大理“九关十八铺”中的第三关。

      炼象之名始于元代,因该地高山呈现红褐色,形如巨象,故得名。

     举目远眺,山间小箐大桥落没的青黑色桥墩默默注视着昆明至大理的动车从其脚下呼啸而过,这就是时代的变迁。

      由于炼象关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同时又是滇西大马路上最为繁忙的商贸集散地,明朝末年时,又在炼象关围了石墙,至此炼象关真正成为一座关城。时至今日,尽管石墙已经残缺,不再连成整体,但关内的街道、关楼、城门、商铺、民居等依然保持了原有格局。

     进入炼象关,由东向西进行一次穿越,这是一条约700米长的青石小道,伫立着4座关楼、一座过街楼和一座石桥。

古街中居民和善亲切,安然自得地在自家屋前或关楼下纳凉。


      一位赤面白发的老大爷笑着问我来干什么呢,我说来看炼象关。大爷指着前方说,不远,就在街头的绿树后。

     这仿佛是一座时光停滞的小城。古街两边的民居新老建筑交相辉映,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一些老宅门前会有一个柜台,它的前身是木质结构,已有几百年历史,用来售卖各种商品。时光荏苒,这些柜台已经失去原有功能,仅仅是留下一个见证历史的雏形。狭窄的门面让人不会觉得,里面的进深居然有50多米。一些讲究点的马店保持了原有格局,由三四个院子组成,木质结构,下面中空拴马,上面走马转角住人。

     旧时的炼象关既是军事要隘,同时也是一个繁忙的商贸集散地。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马帮成就了炼象关的繁华,盐巴是主要交易的物资。旧时禄丰境内曾以黑井、琅井、元永井、中心井等多处盐井支撑着云南7成以上税收,这些盐中的大部分(每年约30000多斤)要从炼象关转运各地。炼象关数十家盐号的盐块常年垒得像山一样,每天背盐的工人来回穿梭,疲于奔命。盐在炼象关转运,同时外地进来的马帮又将茶叶、丝绸在这里集散,运往省内外。
     我在关楼前寻找马蹄印、车辙痕,未果,问当地居民才知道是近年新铺的地板将其掩盖了,好个可惜!文物保护不是应该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吗?

     古街上,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感谢蓝玫姐的抓拍,生动极了)

手牵手,共同迈向你我的诗与远方。

     风趣的蓝玫姐将三姐逗得哈哈笑,开心的笑感染了周边的每一位人。她们印证了:出来玩,与什么样的人一起玩更重要。自然群是一个友爱、自律、团结的大家庭,认识大家、成为其中一份子,真的很好。

     离开炼象关,我们再次乘车到禄丰县城以野生菌的饕餮盛宴结束了这一次走进历史、走进自然的轻松之旅(运动步数30000+,以下坡为主,海拨提升不多)。感谢群主凌翼天翔的精心路线策划,感谢每一位群管理的辛勤付出,美篇采用了蓝玫、野百合、远山、蛇、秋雨、青蛙、得卢等摄友的美片,感谢同行的每一位友友,健康、快乐的路上,有你们真好!

更新于 08-23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