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阳地处中国的南北交界之处、思想文化碰撞之地,襄阳从城市形成之初就嵌进了龙文化元素,展现在建筑上,形成襄阳的龙文化建筑形象符号;表现在地域、风俗中,形成了襄阳的龙文化精神;更迭在各个时期的帝王将相中,形成了襄阳的龙文化气质禀赋。龙是帝王的形象、尊贵的象征,龙文化的精髓是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襄阳的城市发展借助历史的龙文化文脉形成襄阳跨越千古的帝王旅游文化。 关键词:襄阳;龙文化;元素 中华民族具有龙的精神特质,中华文明彰显着龙文化的精髓。襄阳地处中华腹地,承东启西,是沟通南北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襄阳文化事象繁多,载体丰富多元而灿烂,个性又兼容,襄阳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构成了襄阳的文脉,襄阳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正是在这条文脉上纵横发展的。 一、 襄阳城址及其地理特征和地名中的龙文化元素 襄阳这座古城选在一块风水宝地上,汉江自西向东流动,在襄阳这个地方来了个90度的大转弯折向南流,襄阳城正好处于这个弯曲之处。《阳宅撮要》云:“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象也。”古人建宅强调负阴抱阳,即背山面水,襄阳城南一抹青山,层峦叠嶂,城北是一条汉江,滔滔不绝,正合风水学山环水抱、负阴抱阳的要求,襄阳城的选址堪称古代风水学的典范。襄阳城是铁打的军事要塞,它北临汉水天堑,南依岘山屏障,扼汉江咽喉,控荆襄要道,借自然山水之势,成军事要塞,城墙高大坚固,外包青砖,内实夯土,城楼高耸,配以瓮城,坚不可摧。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典之城,三千里汉水,三千年襄阳。襄阳扼守汉水中游,地当天下之中,“东瞰吴越,西控川陕,南跨汉沔,北接京洛”,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号称“天下腰膂”。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湖广之形势,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史上,特别是南北分裂时期,襄阳是南北对峙的前沿,也是谋求天下一统的基地,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中国地理与政治的大格局中,对襄阳的经营与图治,已然超出局部意义而直接关乎全局。 襄阳有28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有很多关于龙的遗迹和典故。伏羲是人类文明的始祖,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创造了文字,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等,传说伏羲崩葬南郡襄阳岘山中。襄阳就和龙有了不解之缘。岘山虽小,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城西南群山的山形之首。如若从高空俯瞰,则可见襄阳城外的群山如一条逶迤的巨龙,而岘首山就是龙首,奔腾而来,与另一条巨龙汉江相衔,呈双龙腾飞之势。岘首山又处在襄阳城中轴线的延长线上,它与西侧的凤凰山夹荆襄古道,形成险要的关隘,一直被称为“郡城门户”。 襄阳地区文人荟萃,英雄辈出,最著名的非诸葛亮莫属,但是作为襄阳的城市发展来说,襄阳的名人始于刘表。先秦时期,襄阳地区方国林立,最后一并归楚,襄阳城起源于春秋初期的北津戍,西汉初设襄阳县,汉初平元年(190)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襄阳迎来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次辉煌。隋朝时期,实行郡县二级制,襄阳为襄阳郡治所,为当时的一级政区。唐朝时为一级政区山南东道的治所,一大批诗人歌咏襄阳,使襄阳成为唐诗高地。宋代襄阳是一级政区京西南路的治所,是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宋元襄阳大战是世界军事史上历时最久的围城战,使襄阳赢得了“铁打的襄阳”美名,南宋军民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襄阳城长达六年之久,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失守,襄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坚守时间最长的城市保卫战。从元代开始,襄阳的行政级别开始下降,元代至今均为二级政区治所。明清时期,襄阳商贾云集,号称“七省通衢”之地。 襄阳地区自古以来发生了很多历史故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域,以“龙”命名的地方很多,如老龙堤、老龙庙、青龙庙、伏龙庙、伏龙山、双龙洞、腾龙阁、黄龙寺、卧龙大桥、卧龙大道、卧龙广场、卧龙高中、卧龙镇、法龙中学、黄龙等等。在襄阳的民间节令中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节庆日中春节的舞龙、端午节赛龙舟,吃的当中有龙须面等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72回发生在襄阳。卧龙先生诸葛亮是主角,诸葛亮在襄阳躬耕陇亩未出仕时,自比管仲、乐毅,号卧龙先生,意思是空有鸿鹄之志而怀才不遇。这里也是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指出类拔萃,不同凡俗。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有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岘山怀古》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经典影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可谓家喻户晓,其中的男女主角郭靖和黄蓉坚守襄阳城数十载,他们的二女儿取名用了“襄”字,金庸先生在这两部作品中200多次提到了“襄阳”,用了大量笔墨描写襄阳城、襄阳保卫战,其中郭靖习得降龙十八掌,使用降龙十八掌更是脍炙人口的情节。 二、 襄阳建筑雕塑中的龙文化元素 龙的图形图案初始于约六千年以前陕西半坡出土的彩陶上,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已经颇多龙的形象,汉墓砖画《黄帝巡天图》中,黄帝乘坐的是龙拉的车。皇帝将自己比作龙,据《史记》记载,汉高祖由于出身卑微,故设法论证自己是龙的后代,自称龙子。襄阳出了两位皇帝,汉代更始帝刘玄、光武帝刘秀祖籍襄阳。明代襄阳王自襄宪王朱瞻墡开始共有9代人。通过九龙壁和当时的明显陵可以看出襄阳王用龙做装饰颇为繁盛。 龙从汉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了皇帝的代表、皇族的象征,用于皇家建筑、皇帝的服饰及装饰。故皇帝想独占龙的使用权。到元末明初,朝廷颁布法典,规定民间一律不得使用龙的装饰。但是事实上皇帝没能控制住。越是控制,老百姓越是喜欢使用这个“吉祥物”,在各地的寺庙、牌坊、祠堂、照壁,甚至在园林建筑和民间住宅,都可以发现龙的形象。装饰中龙的形象已经不是自然界的动物,而是人类在历史上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它的体态、大小多变而无定型,这就给装饰创造了方便的条件。 龙一直被当作富有神性的祥瑞之物,是权威、神圣、尊严的象征。龙图形的形成是中国图腾崇拜的产物,在远古氏族部落时代,人们把许多不同部落以幻想创造的保护神图腾形象揉合进来,在《山海经》中记载的有龙、蛇、马、羊、牛、狗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图腾,最后才形成我们现在见到的龙。龙有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的图案是集大成者。《辞海》云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伏羲是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人文始祖,又被称为“龙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帝王。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龙身人首,伏羲崩葬南郡襄阳岘山中。因为此山有伏羲冢,为了纪念这位百王之先的千古一帝,故称此山为凤林山,亦称卧龙山。由于襄阳岘山开山炸石,这里的山体被炸坏,留下块块“疤痕”,在文化学者的建议下,从2014年开始,在炸掉的山体上雕刻伏羲巨型摩崖石刻雕像(见图一)。 图一 襄阳岘山伏羲巨型摩崖石刻雕像 襄阳城的最初雏形出现在春秋初期,即北津戍。当时属于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牌坊上的“龙”形各异。取自龙生九子里的形象。 图二 仿古北津戍牌坊 在襄阳城东南隅,有座大型彩色石雕照壁绿影壁,原是明代襄阳潘王府门前的照壁,雕塑于15世纪中叶,绿影壁与北京北海、山西大同和北京故宫的琉璃九龙壁一起成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影壁,其中因为绿影壁用绿泥矾岩雕刻云龙海水拼砌而成,成为其中独具特色的一座。影壁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图案繁缛,是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现为我国唯一一座大型石雕龙壁。 图三 襄阳绿影壁 影壁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仿木结构庑殿式四柱三楼造型,由62块绿矾镶嵌。壁分为三堵,中间相对略高,浮雕有二龙戏珠;左右稍低,分别雕刻一巨龙舞云戏水,组成一组精美的图案。中堵的主画面雕巨龙两条凌空腾飞,争戏一颗直径达33厘米的玉珠,左、右两堵各雕一蛟龙飞向中堵,大有夺珠之势,整座壁面雾海茫茫,群龙争跃,可谓鬼斧神工,妙不可言,建筑之精巧为国内仅有。边框精刻95条小龙飞舞于彩云间。壁的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刻龙99条,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神态各异,驾雾腾云,栩栩如生,是全国石刻艺术中绝无仅有的珍品。绿影壁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保存基本完好,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石质雕壁。 图四 绿影壁局部龙装饰图 腾龙阁位于襄阳古隆中山顶,罗贯中曾这样描写襄阳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三、襄阳帝乡文化中的龙文化元素 襄阳城市厚重源于襄阳的历史故事,在襄阳出生或居住的王侯将相不胜枚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帝王将相都喜欢将自己比作龙,和这些人相关的历史记载、文化遗迹、民间传说等在丰富中国文化历史的同时也揭示了襄阳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彰显了襄阳城市龙文化的气质。 襄阳帝乡文化人物代表及文化类型一览表 襄阳近3000年的建城史,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传奇的故事与古老的建筑交相辉映,更增加了这座古城的魅力。在楚国一统之前就是散落的小国,殷商时期,建立邓国,春秋时,为楚国所灭。西汉设立襄阳县,至此开始了襄阳城市建设。荆州刺史刘表单骑走宜城,借助南郡望族蒯氏兄弟蒯良、蒯越,以及襄阳豪强蔡瑁的帮助,先后平定了境内的叛乱和江南三郡的反抗,逐渐统一了荆州,并将州治移到襄阳。从此,襄阳由县制一跃成为荆州首府,这是襄阳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唐朝时的襄阳几近成为首都,是唐朝中央政府通往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因长安屡受突厥侵扰,唐高祖李渊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到全国各地考察建都基地,襄阳被拟为首选。第二次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昭宗乾宁初年,时任国子监博士的襄阳人朱朴认为,襄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上书建议迁都襄阳。 “千古帝乡、智慧襄阳”,在襄阳的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形象上,表现出帝乡文化。千古帝乡是对襄阳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创新和拓展。襄阳的帝乡文化主要是指以汉光武帝刘秀为代表的帝王故里文化,通过对帝乡和智慧品牌文化资源的梳理整合襄阳市内外龙文化资源。襄阳市外以襄阳为中心的汉江中游地区高度聚集着与帝王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武当山道教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襄阳王府、宜城楚皇城和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等,整体打造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廊道。襄阳市内以尧治河景区为依托,集中展现尧帝文化;以保康和南漳为依托,通过文化演绎的方式展示先楚文化;以宜城的楚皇城为依托展示楚都文化;以樊城的邓城遗址,襄城的古城池、襄阳王府等为依托展示古城文化和王府系列特色商品;以枣阳汉城、白水寺、白竹园寺,襄阳的鹿门寺、万山、习家池等景点为依托展示光武文化,形成襄阳跨越千古的帝王旅游文化。 四、结语 襄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从形成之初就与“龙”有不解之缘。现代的襄阳在自身的城区发展基础上,注重整体联动发展,打造襄荆荆、襄十随、汉江流域城市圈。在自身的发展上,从文化、交通、实体制造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力引领带动城市圈的发展。文化上借力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荆楚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打造“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城市品牌,增加城市的识别度。交通上,利用襄阳高铁形成的米字型高铁网复兴襄阳“七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让襄阳与各大中心城市缩短距离,打破旧有观念,突破传统束缚,树立“大交通”观念,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利用现代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满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之需求。在实体制造业上,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产业,带动六大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大力发展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光电产业、风电产业等优势先进制造业,打造中部地区制造名城。在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治理上利用现在时尚的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城市治理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现代手段、技术,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运算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智慧城市群。 襄阳有我们引以为傲的龙文化历史财富,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以远大的历史抱负、宽阔的文化视野、深刻的文化思考、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理念,以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以特色展示城市内涵,以内涵提升城市品质,铸造现代的龙文化襄阳。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作者:刘晓斌 选稿:耿曈 编辑:徐亭 校对:郝志坚 责任编辑:张纯瑜 往期链接 旅游地名研究理论体系建构研究 南方地名用字“塆”与“湾”的区别 保护红色地名赓续红色精神 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