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一

 天承办公室 2021-08-28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一

★守望央企40年,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双双进入世界500强,被誉为“双料董事长”;

★大规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性提出“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公式,被誉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教父”;

★开创并成功实践“央企市营”“整合优化”“格子化”管控和“八大工法”“六星企业”等改革创新模式,被业界广泛推崇;

★出版10多部个人管理专著,为业界奉献大量深邃的管理思想和可借鉴的管理案例,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企业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者、社团领袖……多年来,他不停地在这些身份中切换,但始终没有脱离一个中心——

做好企业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要传给后来者的不只是好的企业,还有我们这些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要让年轻一代知道当年的探索和过往的路径,为他们标上路标和指示牌。

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宋志平。

宋志平

1956年出生,1979年河北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工作。

在技术员岗位干了三年后,从销售员到副厂长干了十年,36岁,任命为北新建材厂厂长。十年后,到上级公司即今天的中国建材集团任总经理。将中国建材带的风声水起时,2009年,兼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十余年时光,宋志平让中国建材营业额翻了一百倍。五年时间,让国药集团营业额翻了五倍。2016年,又成功实施“两材重组”(原中建材集团与原中材集团重组)。2018年,中国建材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三项指标超过世界建材巨头,成为世界500强建材企业第一名。

2019年11月,超期服役的宋志平,卸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一职。目前,他同时担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世界水泥协会首任主席。

战略决胜

★企业领导者就是一个被绑在桅杆上的远望者,要善于思考长远问题、全局问题,时刻为企业眺望远方。

★我所管理的企业之所以能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导企业,战略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没有什么事情比想清楚目标和解决途径更重要了。

★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有想清楚。如果我们明天想吃上饭,今天饿着肚子也要想战略。

制定战略是企业一把手的职责,尽管有战略部门,但最后的选择就在一把手的方寸之间,总要有一个人去按按钮。战略敲定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想到底对不对。

战略的决定基础是信息。重要信息一方面是从外部获取。我主张多出去看看,要知道别人的最新进展,了解外部变化、最新技术发展、产业最新的变化、最新的商业模式等,这些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干部和部门的分析中来获取,集思广益,听听大家的意见。

战略具有双重性,既是不断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制定了适合的战略之后,首先是要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战略执行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曲折、艰难,要按照既定目标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不断解决前进路上的各种问题,只有执着前行,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同时,战略该修正时要修正,该完善时要完善,要随着环境变化、事实验证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和变动是递进式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是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

企业领导者需要有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因为很多机遇是不易被察觉的,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抓住它。这些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凡事都要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一旦机会来临,就要毫不迟疑、快速出手。

工作一经启动,

就要说到做到,

坚决执行。

业务选择

★一把手最重要的劳动是思考。

缺什么找什么

制定战略时不一定非要有什么做什么,而是先确定目标,缺什么找什么。若是受限于思维,首先想到的是现有的资源、技术和人员,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看菜下饭,量体裁衣”,有什么做什么,企业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比如大年三十家里有面、盐、油,就只能烙饼,但如果想吃饺子,就得去找菜做馅儿。这就要求突破传统的以资源为导向的思维局限,转换到“缺什么找什么”。

企业业务“三条曲线”

“三条曲线”是讲企业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业务。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第二曲线理论”认为:一个产业到最高点时,可能越过高峰就要衰落,这时候就要有第二条曲线接上,就是所谓:吃着一个、做着一个、看着一个。

中国建材的“三条曲线”:

★第一条曲线是现在正在做的传统产业,主要是联合重组,结构调整。

★第二条曲线是正在发展中的“三新”产业,主要是建立新线,扩张规模。

★第三条曲线是刚刚进入的一些新领域,主要是加大研发投入,能够快速进入。

“三条曲线”是从产业发展过程的新旧动能转换角度去思考的。一个产品在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替代产品,要较早筹谋布局,为业务调整转型奠定基础。

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

作为领导者,需要经常权衡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如果没有当期效益,企业活不下去,也就不可能长远发展;

★但如果没有长远发展的想法,只顾当前效益,企业就没有未来。

企业要有选择地做业务

企业不是有业务就做。

→选择业务之前要进行“四问”——

自身是否有优势,

市场是否有空间,

商业模式能否复制,

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

→对照“四问”,应该牢记“四要”——

一要风险评估,

二要专业协同,

三要收购团队,

四要执着坚守。

→业务选择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赚钱的、不熟悉的、产能过剩的、有明显法律风险的业务不能做。

这每一“问”、每一“要”,每一个“不做”,都是我从多年的成功和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聪明人和愚笨人的区别是什么?聪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愚笨人总是重复犯错误。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认真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尤其是失败的教训,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