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遵化县评剧团剧目单

 遵化文史 2021-08-28

整理:马长龙王亭贯

遵化县评剧团剧目单

河北省遵化县评剧团演出

揭露右派分子讽刺剧

百丑图

编剧:杨华生等集体创作

导演:张连生

助理导演:赵继峰、姚守政

剧情介绍

戏剧发生在一九五七年的春天。当中国共产党号召进行整风运动的时候,有一撮资产阶级右派思想借此机会来翻云覆雨。阴谋想煽起罪恶的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活动。

这里有右派的头面人物,阴谋的纵火头领;有反动的旧军官;有自命为学者的资产阶级教授;有死抱着“六法全书”的反动法学专家;有跳梁小丑式的无耻文人;有自命不凡的“电影明星”;有流氓阿飞式干儿义女……。这一群丑汇集,各显其能他们到处点火、到处演说、造谣生事、污蔑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魔爪伸向四面八方,甚至跑到产妇、病人的房里来进行煽火……。他们的罪恶活动终于在人民群众面前被揭穿了,他们还想用各种狡诈的欺骗,各种无耻无赖的手段企图蒙混过关。但是,人民创造了斗争的新形式,用说理批判、摆事实、讲道理、大争大辩的办法,使得这些牛鬼蛇神无法狡赖逃脱,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灿烂的阳光照耀之下,他们终于原形暴露。

演員表

剧中人                           扮演者

炳    生 ……………………葛春起

金若冰 ……………………杨洪祥

冯    珍 ……………………花筱霞

雷    鸣 ……………………葛春兆

李    立 ……………………王    云

顾    君 ……………………傅英泉

梁龙生 ……………………王兆贵

秘    书 ……………………文艳萍

陆连卿 ……………………张连生

赵士铨 ……………………王玉琢

张从直 ……………………程敬一、张永茂

黄月芬 ……………………王桂芳

莉    莉 ……………………张克芬

产    妇 ……………………孔殿娥

护    士 ……………………赵云芳

王家华 ……………………李峰来

王    妻 ……………………筱玉琴

医    生 ……………………刘满堂

雷    妻 ……………………单美霞

学生代表……………………罗光汉、王进祥

群众…………张墨臣、赵玉芳、龚起芳、张永茂

附:遵化评剧团历史

1、遵化专业演出团体开端

1915(民国四)年,城西八户庄村民苏起办“庆顺和”戏班,虽属私营,确系专业,是为县境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开端。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成立评剧团、梆子团、文工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皮影社等专业演出团体。

2、遵化县评剧团历史

1950年,城内戏剧爱好者朱志倡导并组织当地旧艺人40多名成立“共和班”,既唱京剧也唱评戏,1951年共和班已具相当规模,改称评剧团。1953年县府正式接管、改名遵化县实验评剧团”,1955年派政治指导员驻团,并于1956年7月团内正式建立党支部。1960年,县府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三团(即当时遵化县有评剧团、文工团、梆子团)合一”的措施,撤销了县文工团和县梆子团,把骨干力量并入评剧团。团内设艺术委员会及表、导演组织,负责排练、演出等业务活动。随着“文化大革命”形势的发展,剧团于1967年5月解体,人员星散,部分老艺人回家待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于1976年在“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原评剧团的演职员,恢复“遵化县评剧团”。

团属于集体所有制的事业单位,“文革”前自负盈亏,不享受国家补贴。再恢复后,由1977年开始,由国家定额补贴,其余自给。

评剧团以演出《秦香莲》、《花为媒》等传统、古装戏为主,也排演了《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刘巧儿》、《杨开慧》、《野火春风斗古城》、《八一风暴》、《这样的女人》、《张海迪》等现代戏。还曾自编自演了《大红马的风波》、《柴山风雪》等大型现代剧目,分别参加了华北局戏剧调演和唐山地区戏剧调演。

遵化地处半山区,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文化生活比较缺乏,加之新编的现代戏,很有教育意义,于是,县委决定送戏下乡,逐乡逐村巡回演出。剧团轻装简行,演遍了当时全县44个公社,走到哪里都对军烈属进行慰问,有时把戏送到炕头上。如在洪山口演出时,白天演员分头到野鸡峪、南城子等沟沟岔岔里为群众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此举受到省文化局的称赞,1965年被省评为三好剧团(政治思想好、演出剧目好、上山下乡好)。《河北日报》还在重要板面上予与报道。更加鼓舞了演职人员的干劲,更进一步坚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1986年由于电影电视的发展普及,剧团出现亏损,遵化县评剧团不得不解散。

遵化县评剧团,自1951年建团到1986年撤销,前后历时35年,在几经磨难和变革中不断发展壮大,为发展我县的文化事业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一定作用,在我县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3、其他文娱演出团体

20世纪80年代初,遵化县评剧团在本县和周边地区均有较高声誉。1986年因亏损解散后,农村业余评剧团应运而生。演出活动均按市场经济运作,相继出现多家民间评剧团、皮影社以及“心连心”艺术团等。西留村乡五里屯孙继春,聘请县内专业人员和外地演员组建的遵化评剧团,先后在本县乡村及兴隆、平泉、保定、沈阳等地演出,颇受广大观众欢迎。演出剧目有《秦香莲》、《花为媒》、《孟姜女》、《杨家将》、《杨三姐告状》等数十个。另外,西三里杨树山的“新颖评剧团”也常为附近村民演出。评剧创作亦有成果,1987年文化馆自编自演评剧《儿女传奇》,参加河北省地方戏剧展演,所有演员均获“角色奖”。与此同时,民间传统艺术皮影仍在境内流传,下港、乔家洼、团瓢庄、官庄、白道子等村皮影队走乡串村巡回演出,剧目有《薛礼征西》、《铁树开花》、《五锋会》等,演出较多的队每年百场左右。

这些演出团体均属民间自发演艺组织,在社会上招聘专业人才,采取自收自支办法到各地巡回演出。推动了本地及周边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4、部分剧团艺人简介

季云(1907~1981年),迁西县忍字口村人,著名吹歌艺人。出生于艺人世家。9岁开始学吹唢呐。13岁即开始从事吹歌表演活动。1946年参加解放军,战斗间隙不忘习艺,吹歌演奏技巧日臻成熟。解放初调到北京空军部队文工团工作,表演水平不断提高。1962年转业到昌黎文工团工作,不久又先后到唐山地区评剧团和遵化县评剧团任乐队教师和指挥。1967年,因遵化评剧团解散,返回原籍。此后他曾担任忍字口公社中学音乐教师并经常参加迁西县的各种吹歌表演活动,名扬全县。1981年因病去世,享年74岁。他通晓各种乐器,尤擅吹奏大杆喇叭,兼融百家之长,声音宏亮,节奏鲜明,顿挫有致,自成一格,深受群众欢迎。

孙秀艳(1969-)女,遵化市人,1981年入遵化县评剧团,1986年考人青县戏校,1991年到滦南县评剧团,主工花旦、青衣。三级演员,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在1997年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演出中,《碧海丹心》获金奖她在里面参演联唱;在1999年河北省民间艺术节上,主演的民间舞蹈《对旱船》获金奖;在2000年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和2001年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在剧目《冤家、亲家》《大棚缘》中均担当主要角色,均获个人优秀表演奖。2000年被唐山市人民政府记二等功。

参考:遵化文教志、遵化市志、迁西县志、滦南人物等

遵化文史,探寻历史古迹,传承灿烂文化,感受灵动而隽永的千年古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