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云门传奇:樵风泾之“郑公风”

 昵称45109175 2021-08-29


若耶溪畔有关郑弘的传说,自古以来,一直在当地口口相传,“郑公风”便是其中之一。

史载,郑弘为东汉会稽山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郑吉曾为西汉首任西域都护。而郑弘自己在官场上,从一名小小的乡官一直升任到朝中宰相,再到后来被人诬陷而遭罢免,一生清廉正直,为后人所称道。

相传,郑弘年少时,住在若耶溪畔樵坞村。家贫如洗,他以上山采柴,下山卖柴度日。经常来往于若耶溪附近的上灶与会稽城之间。

平日里,他由若耶溪出入山中。若耶溪畔有射的山,东西两座,隔溪相望。

西边的一座,山腰有“壁方三丈”石室。当地传言,曾有羽人飞仙来此游息。


东边的一座,山崖高处石壁有圆形白石,形似射的,传云“仙人射的”之处。

郑弘经常上射的山采柴,只是搬运柴木非常辛苦。有诗为证:“绕林山竹深,华盖绿荫沉。晨岚忙樵肩,暮色汗柴船。”

那时,若耶溪上灶江只通射的山下。郑弘需把所采之柴,先一担担挑下山,堆积在射的山河埠头,再落船运城,或沿河兜售叫卖,或低价卖给城里柴店。每日刨去租借柴船铜钱,柴钿实在所剩寥寥。

所幸郑弘能吃苦耐劳,生活节俭,几年下来,积攒了点钱,又在远亲近邻处借了些,终于买上了一只有船蓬的柴船。这可是郑弘存了很多年的心愿呢!

有了自己的运柴船,郑弘上山采柴的劲头更足了。他常常一边筑柴,一边唱山歌。射的山间,回荡着郑弘的歌声,一直传到若耶溪畔:“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在射的山西南,还有一山,当地村民传言山上有一白鹤修炼多年,若有羽仙来射的山射箭,此鹤便会前去替仙人们衔箭觅箭。并传说此山正是仙鹤“刮埌”索箭,积土而成,故而名唤白鹤山。


一日,郑弘发兴走远了些,来到白鹤山采柴。

但见雨后初晴,山雾似轻纱般飘摇。古木参天,秀竹林立;鲜苔缀石,兰草芳菲;山道弯弯,泉水叮咚。好一处幽谷胜景。

郑弘见日上三竿,不敢闲歇有时,赶紧在林中四处采柴。忽然,他在柴蓬里发现一支遗箭。捡起来仔细端详,见羽簇异常。

“咦,此深山野岭,何来此等异箭?”郑弘心里甚感纳闷。

于是,他用脖上所挂汗巾,把箭上上下下擦净后,挂在柴垛上,准备起肩,挑柴下山。

“小哥暂且留步!”一声招呼从郑弘身后忽然响起。

郑弘吓了一跳,担着柴,回身一看,见一白衣俊郎随尾而立。


“小哥,你柴垛上的箭是我遗落的,我已找寻多时。”来者拱手相告。

郑弘放下柴担,从柴垛上取下箭,握在手里。他仔细打量突然出现的寻箭人,见其剑眉星目,风神迥异,回想村人所传,心下明白了三分:“此君十有八九乃仙类也。”

又听来人说道:“若将此箭归还,定遂你一个心愿。“

郑弘闻之欣喜,便拱手回应:“采柴人常常苦于若耶溪刮乱风,运柴受碍,多有不便。愿日后朝南暮北风,助我行舟。”说罢,郑弘双手相递,归还遗箭。

“好嘞!”话音刚落,一阵大风忽地吹来。转眼间,白衣郎已飞上云天消失得无隐无踪了。

次日,早起来到若耶溪畔的郑弘,辨辨风向,果真是南风!郑弘对天相拜,以示道谢。


太阳落山前,郑弘满船而行时,发觉北风送船,不楫而舟。

“果不食言啊!多谢仙家,多谢仙家!”郑弘再次向天而拜。

从此,朝行南风暮送北风,成为此地风向规律。沾光的樵族,把此风唤作“樵风”,若耶溪这一段行船水路,也因此称为“樵风泾”。

郑弘后在官场,不论是当乡官还是作宰相,一直深得民心。他死后,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樵风”改称“郑公风”。

唐代,是云门寺鼎盛时期,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经由若耶溪而至云门寺。由此,若耶溪旁的传说故事,纷纷成为他们吟咏的题材。“郑公风”之传说亦然。


“碧山重叠水溶溶,南北朝来旦暮风,岩壑会稽真胜绝,樵苏犹是汉三公。”

“水南门外耶溪东,多少游人棹短篷。一自仙郎移羽箭,晚风归去趁樵风。”

“半肩樵采若耶中,暮向朝南一棹通。拾箭有缘酬尔愿,行舟无碍仗神功。挂帆应喜随波稳,归撸何虞扑面冲。堪笑村中同往者,淹留难趁郑公风。”

美丽的传说,隽永的诗文,相随云门寺的声名,笔墨飘香,遗世芬芳。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