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敬惜字纸是"爱屋及乌"的旧俗,有利古籍保护的传统?

 十点历史君 2021-08-29

日本著名的汉文化学者青木正儿,1926年前后在华游学时,请画师绘制有一百多幅画稿,很好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民间风俗。在这些描绘老北京的风俗图中,就有关于捡收字纸旧风俗的画。

为什么敬惜字纸是"爱屋及乌"的旧俗,有利古籍保护的传统?

青木正儿的捡收字纸风俗画

捡字纸,顾名思义为收捡有字的纸屑,但它与今天我们所知的收废纸,是说把旧书旧报当做废品买卖完全不同。因为那时无环保之说,字纸也不属于再生垃圾。

报纸仍是稀罕物,书更因"富不丢书"的传统,会被收藏起来——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书都跟命根子一样,舍不得送人,更别说丢弃了。

实际上风俗图中,这些被收集起的字纸渣渣,不是为了拿去当废品卖钱,也不是为了捡漏得"一字千金"的文物,希望能卖过好价钱,而是被爱字惜纸之人,送到文昌宫专用炉子中去统一焚烧掉。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古人收捡字纸烧掉,是想沾一点文气。

原来,我国古代许多地方都有文昌宫,也叫文庙,用来祈祷本土的文运昌盛。文昌帝是掌管文字的天神,尊重有字的纸头,就等于尊敬文昌帝。

人们相信这样的虔诚之举,可使天下识字的人识字更多,写出锦绣文章来;而不识字的人,子孙后代也能变得识字有学问。

为什么敬惜字纸是"爱屋及乌"的旧俗,有利古籍保护的传统?

文昌殿

各地众多的文昌宫香火旺盛,除了钱纸蜡烛香外,还有焚烧字纸,这一尤为特别的香火来源。由“字纸会”这一类宗教组织雇用的人力,扛着写着“敬惜字纸”的黄色大布袋,满街行走捡有字的纸屑,装满以后就用烛火焚烧。

《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就写道“那庙正是座梓潼庙,庙里有几处点缀坐落,那庙里还起个'敬惜字纸’的盛会。”

为什么民间会有这样敬惜字纸的风俗呢?

《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中国人尊重斯文人。所谓"斯文人”是指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老舍先生蜡像

中国自古以来,读书人都十分受人尊重。

通常读书人识文断字,明辨是非。从前在民间连长相秀气的男子,劝架的人往往都要说句:"你看人家嘛,长得斯斯文文的,哪里是不讲理的人嘛?"

若是在媒婆口中说出来,女方也要主动添加印象分的。乡间有颇为幽默的俗语,称有学问的人一肚皮墨水,出过国的则称喝过洋墨水。

但在文盲众多的时代,受教育并不是人人都享有的权利。

读书写字,曾是贵族士大夫才有资格进行的事。虽然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由于印刷术,造纸术的技术原因,以及贫困等经济原因,穷人仍然读不起书,买不起书。

即使到了民国时期,文盲仍然很多:许多人家里唯一的一本书,是一年一换的黄历,甚至算不上书。读书识字能写会算之人,都会被视作有文化的人。

连同有字的纸,都是"诗文"之物,不能用作厕纸擦屁股,这也许有防涂墨之忧,主要还是认为如此有辱"诗文"。

四川人还有句老话嘲笑急性子,叫做“捡到书皮就是告示,拿斗半截就开跑。”也从侧面看出文字的力量。

为什么敬惜字纸是"爱屋及乌"的旧俗,有利古籍保护的传统?

"敬惜字纸”塔

爱屋及乌,他们写的废字纸都受到特别的对待,于是有了敬惜字纸的风俗。

甚至说是破纸头的话,都有点不太尊敬的意思。故而像建“惜字塔”那样,还需要在文昌宫建特殊的灶头,焚烧有文字的纸片,才显得心诚。

学者余秋雨就曾在《中国文脉》中,讲述过敬惜字纸之事。

他说老家乡间农夫,在路上见着字纸,哪怕只有一小片也要捡拾起来,恭恭敬敬捧到吴山庙,放入"敬惜字纸"石炉中焚烧,以示对写有灵性文字纸的恭敬,会得到福报。即便蛮狠的土匪下山,也会做捡字纸这样的事。否则,与不敬文昌君神佛一样是罪过。

当然土匪不抢进京赶考的读书人,除了怕他们日后当官了会找自己算账,出于对文化人的敬畏之心外,也有此种崇拜文字和尊重文化的心理。

而《中国人的性情》一书作者阿瑟.史密斯,以上世纪初美国人的眼光,打量到中国人的行为。

他写道:"中国人的每一页旧账本,都会派上用场,它们会被用作窗户纸或者灯笼纸。”

从中也可以看出,此举不仅是出于勤俭节约的习惯,也有对字纸的爱惜之情。

敬惜字纸,是对文字宗教式崇拜,大约可算古典版尊重文化的传统风俗

为什么敬惜字纸是"爱屋及乌"的旧俗,有利古籍保护的传统?

《金粉世家》剧照

记得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开篇,便有记者和朋友去冷宅寻人,冷清秋已搬走。二人进屋寻看,希望在里面找到一点什么,可以证明是她的东西。

结果朋友发现一些墙角,有些未烧完的字纸,便对看房人道:"你们把字纸堆在这里,不怕造孽吗?"指责他不敬惜字纸没有收拾好的情节,彼此已是民国了。

因此,古人这种敬惜字纸的风俗,也可以说是尊重文化及文化人的一种传统心理表现。从它可以想象到旧时民间对文字,那种宗教式崇拜的氛围。

这种“爱字惜纸”传统,无疑对古籍藏书等文物的保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永乐大典》的册籍发现,也得益于此。话说山东人孙洪林在家打扫卫生时发现一只老棉鞋的内帮上,隐约有毛笔墨痕的“门”字。他掰开鞋帮后里面现出工整的楷书,以及依稀可见的“永乐”二字。

为什么敬惜字纸是"爱屋及乌"的旧俗,有利古籍保护的传统?

四库全书

原来这双鞋是他老母亲手工做成,为它裁了一本旧书的封壳。而这本书,在孙家已有很多年头了。孙家的妇女虽不识字,但一直遵守祖上流传的“爱字惜纸”传统,从未撕去一页书纸。老母亲做鞋样时,也仅仅裁去了正文之外的天头地脚。

没多久这本旧书便被找了出来,直觉告诉孙洪林是一件古物,便把它上交到了北京图书馆。经过专业人员细心修复,终于恢复了它的本来容貌,证实其为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嘉靖时期的副本,编号为卷3518-3519。

迄今为止,《永乐大典》的正本一本也没发现。这本书的后面誊抄有重录者的官职姓名,使用的是白棉纸,属于非常珍贵的古籍文献此外,王羲之的"请假条”《上虞贴》是文物工作者,出于对字纸的敏感尊重,从垃圾桶中扒拉出来的。

时代在进步,文化的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书变成了不过是飞入千家万户的寻常物。无纸化成为大趋势。昔日随处可见的“字纸炉”已不见了,敬惜字纸早已成为了历史记忆。

为什么敬惜字纸是"爱屋及乌"的旧俗,有利古籍保护的传统?

论斤卖的新书

然而说到"敬惜字纸"这一旧习俗,在新书新报都可论斤当废纸卖的今天,不免令多少文化人心生感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