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创网络嵌入与合作协调机制 (上)

 天承办公室 2021-08-29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因此技术创新成为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优先扶持科技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是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行的主要产业政策。目前,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着资源禀赋约束下的困境,如何实现后续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制造业的绿色转型,而如何加快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需要让劳动和资源密集为主的制造业转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的创新型产业过渡。

为了实现“2035年跻身到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各地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都纷纷通过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来提升创新能力。2018年,作为衡量创新的标志性指标,中国的R&D经费投入总量已经接近2万亿,为19677.9亿元,增长11.6%,并且连续三年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与1991年首次公开统计R&D投入经费相比,年均增幅高达20.3%。自2013年R&D投入的经费总量超过日本以来,中国的R&D投入经费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科技创新投入大国。如果以投入产出比来衡量科创效率,如果以科技论文和专利等成果形式来衡量产出的话中国是用世界排名第二的R&D投入,世界排名第一的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数,产出的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量居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3位;但如果以新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市场效益为产出来衡量效率,即将论文和专利等科创成果转化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用这一转化所衡量的科创效率却不甚理想。专利数量高产出的背后,隐藏着市场化产出的低转化率窘境。据统计,中国专利的平均的商业转化率仅为10%,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仅为10-15%。这一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转化率。尽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排名由2017年的第22位上升到17位。但相较于我国全球排名第二的科创经费投入及排名第一的研发人员数量,中国的创新指数与美国、瑞士、英国、新加坡等排名前列的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此,我国”世界级”的科创投入并未带来”世界级”的科创产出所应有的经济效益,以科创成果商业转化为产出衡量的科创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如果不能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理顺科创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势必导致创新的专利和科技论文等成果,难以解决现实社会、经济等领域的迫切性实质问题,无法转化为解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成果,就无法更快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而一味盲目加大投入,依赖科创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来提升专利和科技论文等成果的产出规模,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商业转化,转化率持续在低水平徘徊,必然不能维持科创的高投入,也势必会造成新一轮的资源浪费。因而在现阶段,探寻在现有科创投入水平下,实现科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科创成果商业转化效率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1.从资源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

在分工细化与需求分化趋势下,经济全球化背景不仅使产业链不同环节具有跨国跨地区分布特征,也让一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链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分离。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产业的粗放型特征,低附加值、低产出和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让国家未富而资源先竭;市场组织分散造成制造业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研发与渠道的投入来源枯竭,制造业低端锁定效应开始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持续40年的粗放增长,已经开始面临资源禀赋约束下的困境:第一,技术与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第二,“代工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低端依赖让中国制造业沉浸于“温水煮蛙”现状;第三,产业结构性偏差严重,产业分工不足、融合不够,诸如工业4.0和物联网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困难,造成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困境;如何实现后续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亟待产业的高技术转型升级。但在创新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形下,中国目前亟需通过提高区域科创效率、加强区域科创合作、提高科创服务市场化收益等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科创资源配置效率,加强科创成果产业化。

2. 中国科创驱动效率亟待不断提升

尽管中国的R&D资源投入是以企业为主,占全社会的81%;但企业的科创资源投入主要在试验发展方面,基础研究却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因此科研成果市场化服务的程度非常之低。只注重前期研发而忽略通过利用科创设备加快科技转化的市场化进程的现状下,仅靠政府资源驱动的科创中心是无法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同步飞速发展,因此亟需科创中心联合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搭建基于服务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以促进创新成果的经济转化效率。亟待创新性设计科创平台服务机制以提高科创设备利用效率,以及科创设备后市场服务的契约机制以保障设备运行效率,实现科创平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兼顾,这是目前解决这两大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

3. 科创资源整合转化效率亟待提高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落地难”现象,对于成果转化需要的中试、熟化投入不足。以专利等为代表的创新成果如果不能实现产业转化,将极大浪费前期的资源投入,阻碍我国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步伐。但这类设施设备对于科创成果的商业转化却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提高这类科创资源的使用率,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从而缩短资金回收期,就成为提高科创成果商业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这可借助于科创资源的共享来实现。事实上,政府也高度关注上述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促进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推动科创平台建设的相关文件。国务院[2014]70号文件针对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利用率与共享水平不高问题,要求国家重大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以减少科创设备重复购买和闲置浪费,进一步提高其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有效测度入手,探寻在现有科创投入条件下,通过科创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提高科创效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并在当前我国科创效率科学测度基础上,揭示影响科创效率的内在机理;实证分析现有科创投入条件下,科创网络平台的嵌入如何影响科创效率的提升,并随之提出策略建议。

(二)研究意义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大量的科创投入所形成的产出,不能只是落脚于高水平科技论文和实验室的专利技术,而是需要将这些科创成果进行商业转化,实现经济效益。而现实问题却是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与人力资源,所产出的科创成果转化效率却与之不匹配,科创成果产业转化率低,导致很多产业在全球竞争中仍缺乏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说明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产业应用环节严重脱节。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科创成果的商业转化,就成为目前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很多对科创效率的研究,是对科创的资金与人力资源投入所形成的成果产出为研究出发点。本文重新定义科创效率,尽管也使用投入产出来定义效率,但和其他研究所不同的是,本文对科创所形成的产出有不同的界定,将投入所形成的成果和成果实现了商业转化两种,由此构造了和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效率的概念。这一科创效率的界定,为适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效率准则。在科创效率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发展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为优化科创资源配置、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供了有效路径。具体地,本文的研究意义如下:

1. 现实意义

(1)通过对科创效率概念的界定,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效率准则;在这一概念界定基础上,对区域的科创效率进行科学测度,寻求当前制约我国区域科创效率提高的症结点,并对其内在机理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创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机制之间的转化途径。为科创成果实现商业转化并成为驱动发展的着力点,提供可行的执行方案。

(2)进一步地,基于科创网络的溢出效应,探索科创成果实现市场化转化的新模式,进而提升科创网络在成果转化中的动力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科创成果的商业转化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途径与机制,基于这一依据可以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相关的区域性政策指南。

2. 理论意义

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在理论上具有以下边际贡献:

(1)对应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本文全面考察了科创投入和产出的多个环节和相应的内容,对科创效率进行了重新界定。考虑到产出具有专利性产出与专利商业转化产出两个环节,因而将效率必然也包括这两个环节才能真是衡量科创效率。这一界定不仅为后续对科创效率的测算提供了概念依据,也为寻求科创效率低的内在原因和内在机理提供了概念逻辑。

(2)科技创新网络能够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但前人研究往往只选取了特定的因素来变量是科创网络的某一维度,更多验证的是科创网络各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但对科创投入-科创能力-科创效率的影响过程及作用机理分析仍有待深入。本文从网络关系、网络规模和网络氛围这三个维度研究了区域科创网络外部性效应,从科创网络各维度研究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理,凸显了区域科创网络的平台经济特性,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科创网络建设方式的理论依据。

(三)创新与效果

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现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是分析问题来源和归因,提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关注要点,以增补产业链环节的视角出发,建立基于集群资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错位发展模式。

1. 应用价值

本报告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谢家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基于绿色全产业链的产业与企业转型升级研究15ZDB16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2015、70972062、70472080)和梁玲主持的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2017-Z-52)等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代表性成果既具学术价值,公开发表SCI论文10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指定重要A刊近30篇,例如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上的成果被引用151次、发表在《管理科学学报》上的成果下载/引用次数分别为1444/63次和1242/62次,发表在《经济管理》上的三篇成果,下载/引用次数分别为1800/28、760/8、575/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10篇;又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被上海市产业发展规划采用、作为上海市经委指导性文件下发,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形成的资政要报被副部级以上领导批示8次:“建立科技创新驱动协同网络 加快打造山东万亿级十大产业”,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和副省长于杰肯定性批示;“加强长三角石墨烯产业合作,培育世界级产业群”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参考消息》,被上海市吴清副市长肯定批示;“推进光伏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升级的研究报告”,山东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批示;“'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枢纽物流 全产业链绿色化升级建议”,河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批示;“风电消纳是我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之关键”,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批示;“深化能源供给侧改革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批示;“发展农业社会企业,加快农村'造血式’精准扶贫”,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批示;“以'农业社会企业+农户’的新业态补短板,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批示。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2. 创新成果

本文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如下创新:

第一,运用DEA模型科学测度区域科技创新活力与驱动经济发展效率。利用2011-2016年东部12省市和一线城市的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模型对其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评。实证表明,东部12省市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规模效率进步较技术效率更为明显,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没有提升,需要进一步改善。上海总体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上海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与资源配置上仍需调整。进一步本文通过动态分析发现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说明上海具有后发潜力,需要政府进一步设计激励机制以鼓励科技成果在当地转化进而实现有效的经济效益增加。并基于上海创新产业转化能力现状,提出加快上海功能性平台的建设,利于明确产学研用多方参与主体的角色职能定位,并增强区域合作,从产业链视角通过补链来尽快弥补产业化不足等策略建议。

第二,基于网络嵌入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因素机理实证分析。一是进一步梳理了前人研究中关于科创网络的不同维度及测量指标,并通过因子分析进一步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指标体系;二是凸显了区域科创网络的平台经济特性,认为科创网络会通过三个维度对科创投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起到调节作用,间接对区域创新能力带来影响,这一观点不同于以往研究中将科创网络视为创新投入的视角,是对以往研究的补充和完善。

第三,,以产业链视角为切入点,分析了区域科创的合作动因分析,合作模式探讨以及包括政府、高校、科创平台、企业等相关参与主体的具体的资源共享的政策建议。并通过石墨烯案例研究发现通过搭建科创网络平台这样的服务功能型平台,以产业链为依托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够加强区域间产业资源的紧密合作关系,并促进科创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而政府应协调合作利益冲突促进合作关系的可持续运作。

二、区域科技创新活力与效率测度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显示,2016年我国R&D经费投入达1567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06.9亿元,增长10.6%,专利活动规模持续扩大,发明专利授权数40.4万件,比上年增长12.5%。但据《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校2017年专利授权数共229458项,合同形式的转让数却仅为4803件,转化率低至2.1%,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平均水平。从投入产出的比例来看,我国“世界级”的科研支出并未带来“世界级”的科技成果产出,科研的质量与效率均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尽快找到科技创新产业转化的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进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

(一)科创效率测度分析

本节拟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东部12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评,从经济学投入产出指标分析视角出发,辨析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的短板因素,即投入产出比低下的原因。本文将分别从科创活力效率与科创转化效率两个方面来进行科创效率的测度,以期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具体投入与产出指标如表1所示:

科创网络嵌入与合作协调机制 (上)

本节测度方法使用的是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深圳统计年鉴》、《广州市科技统计小册子》、《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数据汇编》。

(二)科创活力综合效率分析

综合效率由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两部分组成,是被测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被测的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值等于1的为有效单元,小于1的为无效单元。借助软件选用CCR模型,处理后得到综合数据,如下表2所示:

科创网络嵌入与合作协调机制 (上)

上表2反映着测算期内总体技术效率的情况,规模效率反映的了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距,虽然过半单元效率有效,但是落后单元相差太大,应该加快补充短板,这将有益于进一步提升东部整体的科创实力。

表3是东部各省市2011-2016年间的综合效率值。被测的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值等于1的为有效单元,小于1的为无效单元。

科创网络嵌入与合作协调机制 (上)

从表3可已看出12个地区的综合效率的状况, 总体上来看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又回落的过程。

(三)科创转化效率分解

通过对综合技术效率的分解更能清晰地辨别优势和缺点,本文将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1. 技术效率分析

表4是技术效率的得分,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技术效率是与综合技术效率表现一致,呈波动趋势,说明在测度期间,决策单元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非规模条件并未得到改善,应引起重视,因为按技术发展规律,应该不断向好。

科创网络嵌入与合作协调机制 (上)

从表4可以看出,到2016年已有8个单元在技术效率方面达到有效,占到被测单元的66.7%,可以说表现很好,但是无效单元的分值太低,如天津仅为0.639,这与标杆DMU或平均水平相差很大,也就是说在东部地区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外溢效应极不平衡,应该加大区域间的协同,分享知识技术,最大化科技与管理成果的效益。可以看出东部科技创新在技术效率方面,及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还需要相互借鉴,共同提升。

2. 规模术效率分析

在前文数据里看出规模技术效率的表现要优于技术效率,有微弱增长,在2016年已有7个决策单元达到有效,有效率达到58.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各决策单元之间差距没有技术效率时大,经历了先增长又回落的过程。从规模报酬状态来看,无规模报酬递减的单元,因此总体上来说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科创网络嵌入与合作协调机制 (上)

截止2016年,东部12省市科技创新规模效率均值为97.6%,规模报酬状态显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充分说明了东部12省市科创规模效率表现优秀。还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深圳均是有效率,即使是上海,广州效率相对无效,但分值较高,说明长三角经济带地区在科技创新的规模效率表现较其他地区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