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榄李

 一帆csp 2021-08-29

时常被告知标题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时代,即使再烂的文章,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也能带来不错的流量。
偏偏我一直执拗只是把植物的中文正名当成标题,点击率或许只能取决于这个植物的名字是否吸引人,引起点开的欲望,或者说这种植物本来就自带流量。
比如这篇,“榄李”本来就是挺小众的陌生植物,可一眼看上去,又是“榄”又是“李”的,也许这次你点进来恰恰因为对这名字好奇,估摸着这又是一种什么水果吧。
很遗憾,它真实身份既不是“榄”也不是“李”,它来自红树林,是一种名气不算很大的真红树植物,那问题来了,它的名字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
读一下它的拉丁名,我猜,大概率来自属名Lumnitzera的发音。

虽说名气不大,我不时能遇上它,既然是红树林植物,那就花点点时间了解一下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假如你仅仅因为名字而点进来的,不妨也继续看一看,万一你有兴趣呢。

榄李,使君子科、榄李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在海南,当地人对它还有很多叫法,比如滩疤梨,白榄,芭莉,海疤树,滩疤树。
榄李的拉丁名是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其属名Lumnitzera是纪念德国植物学家Stefan Lumnitzer,这是谁?有啥成绩?不知道,种加词racemosa是“总状花序的”,这个种加词没啥特别,说的是它的花序,总状花序的植物很多呢,用它做种加词的也不少。

榄李喜生于中潮滩或高潮滩。榄李分布于东非热带、马达加斯加、亚洲热带、大洋洲北部、波利尼西亚至马来西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徐闻、海南岛)、广西(合浦、防城)及台湾省的海岸边。

之前记录对叶榄李(点击阅读)之时,我就留下一个疑问,本来好好的拉关木或者拉贡木之名,被改叫对叶榄李,让人以为它跟榄李是一个属的亲戚呢。后来才知道,它们虽都在使君子科,可不在一个属,分别归于对叶榄李属和榄李属,而且花与果的形态也相差甚远嘛。
记录榄李的时候,我惊讶发现,对叶榄李(Laguncularia racemosa)与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虽说不在一个属,居然共用一个种加词,这种加词也没啥特别,就是“总状花序的”,这类植物多了去了,该不会中文起名的人因为这个把它们拉扯在一起吧?!
榄李属是个小属,只有榄李L. racemosa Willd. 和红花榄李L. littorea(Jacq. )Voigt 2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海岸;我国南部海岸亦有分布,常混生于红树林中。虽说榄李分布比较广,可按名气,红榄李比较大,它是珍稀濒危的红树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因其种群数量太少,导致空胚率高,种植萌发率低。2014年《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自然分布的红榄李全国仅存14株,且全部在海南三亚。

好想有机会去海南见见这位榄李的兄弟。

对叶榄李是外来引种的红树林植物,因为其强大的生长能力而出名,反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榄李很早在我国沿海就有分布,反而比较低调,它是一种慢生的红树林植物。
对叶榄李虽说名声大噪,可我却先认识榄李。珠海的红树林很早就引进了榄李,只是之前一直当种子资源库培育,并没有对外开放,那会我已经揪着机会见过它了。前几年,红树林重新修了木栈道,把原来的种子资源库植物也对外展示了,比如玉蕊、海滨猫尾木、水葡萄、桤果木等等都面相大众,让市民有机会接触更丰富多彩的红树林植物。
其中,榄李应该算是颜值最高的。红树林植物形态各异,花也各有千秋,可要是叫得上“小清新”,那一定是榄李了。花开之时,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密匝匝布满在枝头,有点像绿化带常见的九里香,要不一朵朵挂在枝头,要不一簇簇拥抱在一起,远看像蓝色天际的星星。

不久后,结果了,青色的果实也是非常特别,至今没搞清其种子的结构,估计跟其他红树林植物一样,它带着“救生圈”的漂浮物,成熟后的种子掉落在海水上,随水漂流。

▼看这个红树林早年树立的牌子,估计红树林起码引种有二十年了吧。

相对对叶榄李而言,它的特点就是长得慢,你看红树林引进了近20年,最多也是几米高而已,完全没有入侵性。
不过,神奇的是,在美国,榄李是被当做入侵植物被清除的,有段话是这样讲的:美国对外来入侵性红树植物采取严格控制和移除的做法,如2008年科学家们从几个研究机构的报道中发现在Mathethon Hammock Park及其附近有外来红树植物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侵入本土美洲大红树生态系统的现象,当时榄李已扩散分布20多亩范围,植物保护单位获知后便立即发动管理人员和志愿者等力量进行持续的外来物种清理工作,几年下来,上万棵榄李和它们的种子被消灭。

信不信好呢?

每个红树林植物都有其生存的本领,特别是真红树,榄李的技能在两点:第一,它有膝根,有利于它的呼吸,第二,它有泌盐特技,它分布于高潮带或大潮可淹及的泥沙滩,对盐度有广泛的适应能力,是真红树植物中最适应陆地环境和耐盐能力最高的植物之一。
▼ 上次李薇老师去红树林的时候,特别拍了它的叶背,大多数真红树植物都有这特技。

很难得的是,榄李具备药用价值,它的树液,树叶,根可以入药,主治解毒,燥湿,止痒。适用于鹅口疮,湿疹,皮肤瘙痒。

榄李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枝红或灰黑色,具叶痕,初被柔毛,后无毛。

它跟很多红树林植物一样,它的叶片因为要有泌盐的功效,所以叶片比较厚。最特别的是,它的叶片坚硬地挺起来,非常壮观。

叶常聚生枝顶,肉质,匙形或窄倒卵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渐尖,侧脉3-4对。

如种加词racemosa所言,它是总状花序腋生,花两性,组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花序;萼管状,基部有小苞片2个,5齿裂;花瓣5;雄蕊10或更少;子房中部膨大,1室,有胚珠2-5颗。

果木质,长椭圆形,有棱和纵皱纹,顶部有宿存的花萼,内有种子1颗。

(图片由@茅莓提供,拍自海南东寨港)

▼ 朋友说,这个果实有点像瓶子,你说呢?倒是让我想起对叶榄李的属名Laguncularia就是“小瓶子”,又找到它们的一点共同点了。

▼这是刚刚接的果。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8米,径约30厘米,树皮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枝红色或灰黑色,具明显的叶痕,初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常聚生枝顶,叶片厚,肉质,绿色,干后黄褐色,匙形或狭倒卵形,长5.7-6.8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渐尖,叶脉不明显,侧脉通常3-4对,上举;无柄,或具极短的柄。

总状花序腋生,花序长2-6厘米;花序梗压扁,有花6-12朵;小苞片2枚,鳞片状三角形,着生于萼管的基部,宿存;萼管延伸于子房之上,基部狭,渐上则阔而成钟状或为长圆筒状,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裂齿5,短,三角形,长1-2毫米;花瓣5枚,白色,细小而芳香,长椭圆形,长4.5-5毫米,宽约1.5毫米,与萼齿互生;雄蕊10或5枚,插生于萼管上,约与花瓣等长,花丝长4-5毫米,基部略宽扁,上部收缩,顶端弯曲,花药小,椭圆形,药隔凸尖;子房纺锤形,长6-8毫米;花柱圆柱状,上部渐尖,长4毫米;胚珠4枚,扁平,长椭圆形,倒悬于子房室之顶端,珠柄大部分合生而不等长。果成熟时褐黑色,木质,坚硬,卵形至纺锤形,长1.4-2厘米,径5-8毫米,每侧各有宿存的小苞片1枚,上部具线纹,下部平滑,1侧稍压扁,具2或3棱,顶端冠以萼肢;种子1颗,圆柱状,种皮棕色。花果12月至翌年3月。生长速度较慢,是慢生的红树植物。

中文正名    榄李
拉丁学名       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别名   滩疤梨、白榄、芭莉、海疤树、滩疤树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桃金娘目
科 使君子科
属 榄李属
种 榄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