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彦文审核:周艳芳主任颈部是人体颅脑“司令部”和心脏的连接部,架设有运输“司令部”给养的重要血运干道。今天共同复习下颈部血运干道的组成及管控区域。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负责“司令部”的给养,双侧颈外动脉负责头颅颜面部和颈部大部的供给。 颅内、颅外供血动脉很像是两个独立系统,没有交集。为了安全保障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重要的交通吻合支。 吻合支主要有:1、大脑动脉环,为两侧的颈动脉之间、基底动脉同双侧颈动脉之间提供了通路;2、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通过眶动脉和眼动脉形成侧支通路;3、双侧颈外动脉存在跨越颈中线的交通;4、颈外动脉与椎动脉通过颈外动脉枕支和椎动脉寰椎支形成交通;5、锁骨下动脉经通过颈深支等形成通路。 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伴行,负责颅内血液的回流;颈外静脉行于颈外侧皮下,椎静脉与椎动脉伴行,颈外静脉与椎静脉将头颈部血液汇入同侧锁骨下静脉。 双侧颈总动脉走行于胸锁乳突肌內缘,至甲状软骨水平时,局部动脉血管内径相对增粗形成颈动脉球部,并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动脉窦起源于与颈外动脉相连的颈内动脉近端的动脉中层,真正的颈内动脉是窦上方管壁平直的动脉管段。颈总动脉是弹性动脉,颈内动脉是肌性动脉,颈动脉窦区域兼具弹性动脉和肌性动脉的混合特征。 所有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层。内膜即管腔最内层的动脉内皮层;中间层为中膜,以结缔组织为主(颈总动脉)和大部分的平滑肌细胞(颈内动脉),在血管的组织强度和硬度上起着重要作用;管腔外层为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超声显示为“两高一低”的三层结构,如下图: 第1层高回声线,为内膜与管腔无回声形成的反射界面,一般比内膜厚; 第2层低回声,为中膜; 第3层高回声线为外膜。 内膜厚度≤0.2mm,与外膜平行。内膜明显增厚欠平滑,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手术部位内膜不明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指第一层强回声与第二次低回声的厚度,IMT应≤0.1cm,管腔内径为从一侧壁內缘到对侧壁內缘的距离。 正常测量应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球部、颈内动脉的近段,纵切面分别为: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下方1.0~1.5cm范围内;颈内动脉球部--颈内动脉分叉后相对管腔扩大的部位;颈内动脉近段--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方、球部以远1.0~1.5cm范围。 颈动脉IMT≥1.0mm为内膜增厚,局限性≥1.5mm为斑块。 双侧颈总动脉(CCA)管径基本对称,内径正常为0.6~0.8cm,随年龄增加管腔增宽,但不应超过1.1cm,若超过应视为CCA扩张。 不同年龄颈动脉内径测值(x±SD,mm)
颈总动脉频谱特点:收缩期波峰适中,舒张期血流适中。 颈内动脉频谱特点:为低阻血流,收缩期波峰较宽,舒张期血流较多。 颈外动脉频谱:为高阻血流,收缩期波峰较窄,可有波动性;舒张期血流较少。
PSV:收缩期峰值流速 EDV:舒张末期最低流 PSV、EDV单位:cm/s. 颈外动脉颞浅动脉敲击实验:当用手指轻轻叩击颞浅动脉时,颈外动脉的频谱会出现锯齿样改变,而颈内动脉不会出现锯齿样改变,可据此鉴别颈内外动脉。 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鉴别
椎动脉起始及颈段 椎动脉椎间段 椎动脉内径3~5.5mm,小于2mm为狭窄。 两侧椎动脉内径常不对称,血流量也不对称,一般左侧大于右侧。 多普勒角度≤60°,椎动脉流速Vmax>100cm/s,提示管腔狭窄。当一侧椎动脉全程管径、流速均低于对侧时,血管内壁回声正常,内膜无增厚,应视为椎动脉发育不对称,并非病理性血管狭窄。 椎动脉是颅内供血动脉,呈低阻特征,若阻力增高>0.72,反应血管弹性减低,又代表了远端颅内血管的阻力增加,易致脑供血不足。 颈部静脉超声表现 RCCA右颈总动脉 RIJV 右颈内静脉 RSCA右锁骨下动脉 RSCV右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贴于颈总动脉前外侧,管腔随呼吸时相变化改变较大,颈静脉管壁较薄,管壁超声不易显示,探头加压管腔塌陷,在颈内静脉可显示1~2组静脉瓣,CDFI:血流方向朝向足侧,具有“低速、波动性、吹风样声音”等典型静脉血流特征。 椎静脉与椎动脉伴行,静脉在前动脉在后,两者血流方向相反,若出现两者颜色相同,提示可能存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颈部血管检查可以评估颈部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液动力信息,血管的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狭窄、扩张、扭曲、受压和先天性发育异常,也可以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等作出客观评估。 (解剖图片源于网络、3Dbody解剖) 参考文献: ⒈温朝阳、童一砂 译,血管经典管超声教程。 ⒉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 ⒊张梅,超声标准切面图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