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思明居士 2021-08-30

文/觉亮居士 图/邢台微文化等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2016年,随着南宫湖清淤工程的水冲面积不断扩大,出土了大量遗址和文物,引起许多专家和媒体关注,认定许多物件为唐代前先民所用,其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罕见,有些是汉代贵族的随葬品。会不会有侯王的墓葬出土,造成轰动效应呢?是极有可能的。为让大众通晓一些关乎古城遗迹的历史知识,由《嘉靖版——南宫县志》上摘取片断,可结合阅读《史记》、《汉书》查找相关章节。(一)《官师志第五——侯王》汉,大中大夫张买。父,越人,为高祖骑将,有功。吕后时封“南宫侯”,实食一千户,后国绝。(见《史记年表》)(二)汉,张耳,大梁人也,与陈余故为赵臣,从高祖定天下。有功,封为赵王。薨,子敖嗣,立为王,尚高祖长女鲁元公主。后贯高事平,封为宣平侯。薨,封子偃为鲁元王。大臣诛诸吕,废鲁元王。文帝即位,复封故鲁元王偃为“南宫侯”,实食二千户。薨,子生嗣。武帝时生有罪,国除。(公元前179~102年)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前265年)立寿安亭侯,承嗣“南宫县王”。初,安献王长子邕第四子翼立,翼乃邕之支子。翼卒,无子,以承为翼后,封“南宫县王”。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南宫”,汉代以前的地理沿革:
“南宫”,夏禹贡冀州之域。湯革夏命,仍为九州冀,如夏。周武王克商,至成王,封弟叔虞为唐侯,后改国号曰“晋”,大山(太行山脉)以东号为“东阳”地。(史上只有南宫、冀州可称晋东阳。)春秋末,为赵简子食邑,赐扁鹊田四万亩即此地也。后三分晋地,赵氏擅食邑,遂尽有大原(太行以东的广大平原)东阳之地。秦吞六国,列郡县,隶巨鹿郡。汉兴,始置为南宫县,属信都国,新莽时改曰“序下”,明帝改属乐成国。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古南宫的“形胜”:
太行控其西,而紫荆、龙泉、倒马、井陉诸关在焉。惠通(河)带其东,而巨艦大舻、烟樯风帆,万艘会焉。密迩则衡漳流其前,滹沱绕其后,马夹(河)经其左,大陆(泽)翼其右,盖四塞之区,威武之国也。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古南宫有“三山”:
(一)紫微山 在县北五里。平原广野,隐然突起,为一方胜概。形家曰:此太行山脉,自西北而来,旧称为“紫微山”,盖有所传闻也。(在今小关北到东张一带,约有数里。明时高大雄伟,嘉靖间知县叶恒嵩尝邀刘濂、刘汀兄弟同遊,有唱和诗“晨兴陟高【山献拚】”“地灵比少室”“仰止岘山遊”等句,可见当时胜况。清人李燮元有遊山记可证)
(二)龙岗 在旧县南二里,蜿蜒自西北来。赵人建扁鹊庙于上,又谓之“鹊山”,太行之余脉也。居民除土渐平,识者恨之。(南旧城古称“鹊村”,扁鹊之于南宫,有元代康继礼碑详载,是最早被平掉的山)。
(三)飞凤岗 上岡阜逶迤,轩然翔起,形如飞翥,即新城所占之地。谚云:“旧县卧牛,新城飞凤”。(1478年古城被湮,李麟惧追责,强命平山造城。80年后,叶县感叹,百废待兴,“硕人遗迹,概亡所考”“旧城虽积水化为氵夸池,予常绕堤观望,真形家指谓造物气所聚者乎!新城即称爽垲,弗如也!当其时不议穿渠修堤,误持细人(阿谀小人)苟且之言,遂议卜迁,万世鸿基,一朝废置,怀古者有余哀矣!”由此可见,李麟的一错再错。)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洪水湮城,既由天灾,亦咎人禍。
“旧城在县治西三里,成化十四年(1478),衡漳衍溢,漂齧城墙,城中水深数丈,官民廨舍尽没。”有邑人时任礼部尚书的白钺撰文《遊旧城潭记》,开篇便说:“成化戊戌,大雨水,漳河溢灌南宫。坏城郭、公署、县民以万计。方数十里,汇为巨浸。”在另篇《新迁县治记》中说,“官舍、民居、神祠、儒校,举沈溺汪洋中。既数日,稍露洲渚,败瓦断株,鳞次水际,其激射处,皆成深渊,氵羔渺极目,殆类湖泺。”
何曰“人禍”?对大堤,“居民侵而耕之,几为平地,识者恨焉。”“城外旧有堤,高坚可恃,以岁久无怀襄灾。且有司不戒,而民亦慢视之,畚锸者往焉,陶埴者往焉,日以颓缺,而交午为车马道。至是,遂仓促无以御,奔流如建瓴。由南门入,直抵北城下,官舍、民居、神祠、儒校举沉溺汪洋中。”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当政不作为,乱作为,遗患无穷。
对李麟其人,嘉靖志这样评价他:李麟,霍州人,举人,成化十二年任。故老云:赋性迟缓。十四年,衡漳北灌,水势滔天。民奔吁曰:水且至矣!请南塞大堤之口,东开北注之渠,庶免于患。不听。是夜大水决堤,冲城下射,官民庐舍,沈没不见顶,故议迁新城,非下民本意,至今憾之。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弃古城迁新城后对地下文物的严重破坏:
旧城,在新县西二里。城郭、市井、廨署遗迹,俨然沉湮。未既,山川郁纡,风气凝结,人至今思之。改邑之后,遂为瓦砾之场。先年,百姓撤屋掘土,深入丈余,辄得磁甕、瓦甓,其中皆金银珠贝。或大窖贮古青钱至数石。儒学明伦堂前出银二窖,未计其数。盘、碗、盆、盎,画以蛟龙。至于玉盂金鼎,间或一得。而簪珥跳脫,不可胜校。自成化十七年(1481年)发至弘治年间(1488~1505),其藏始尽。每掘获一物,人必纠众持梃呼号,昼夜攘夺,斧钺莫能禁也。今田父野老时拾一二小物,及考,其器名图象皆侯王之制,此其故,殊不可晓矣。
(录自《嘉靖版-南宫县志》卷一地理古迹篇)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南宫古城“峙屏列嶂,”风调雨顺,土地肥美。周围除三山环护外,尚有大堤,“在废县南三里,唐显庆元年筑,高四五丈,阔十数丈,防衡漳北溃之势,草树蓊郁,烟云明灭,出郭南望,如峙屏列嶂,州志谓之浊漳堤。”还有长堤: 在废县北,直抵冀州海子。(“即今衡水湖”)高一丈,阔数丈,唐开元时筑。由此可见,四围有三山及堤防环护,古城虽处盆地,并无忧虞。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南宫城池的变迁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