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连级规模的战斗,枪械的战损率是多少?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思明居士 2021-08-30

在经济学家眼中,科学研究,超级工程,自然灾害这是让人类社会花钱最多三大地方,前两者是人类的主动行为,第三个则是被逼无奈的自救行为。

但是在这三大行为之外,有一种“吞金兽”是可以彻底击垮社会经济稳定性的存在,那就是战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战争对人类的破坏性就慢慢赶超了天灾,在进入工业时代后,它的经济消耗远超“科学研究”和“超级工程”,“枪炮一响,黄金万两”绝不是说说而已。打仗不仅需要人,还要大量武器去武装人,士兵打出的每一发子弹,每一发炮弹都是花钱的。

一场连级规模的战斗,枪械的战损率是多少?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以全世界装备量最大的AK47为例子,一把最便宜的阿富汗生产AK47需要500美金,折合人民币3000多块,而一发AK子弹是1元人民币左右。1把AK47约等于阿富汗人的年平均收入,看来在那些游击队眼中,枪是家里的“大件”,稍有损伤都会让普通人破产。

在军队里,大到飞机坦克,小到步枪、机枪都有“战损率”,这些武器的价格肯定比AK47贵,损伤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损伤率”是浮动的,根据战场局势随时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军队人员和武器的“损伤率”更低。那么假设发生一场连级规模的战斗,军队的枪械战损率是多少呢?这个比例的浮动有无规律?现代战争里,“枪械损伤率”是否重要?

一、枪是怎样“战损”的?

大多数人的常识里,枪械是铁造的,又精密又结实,在战场上都能挡子弹,怎么会战损呢?

其实任何武器在战场上都会损伤,损伤程度取决于战事的激烈程度。军队说的“损伤”并不一定是坏了,而是指失去战斗力。

一支军队统计战役的“战损”包括士兵和武器装备。士兵的战损有受伤,阵亡,失踪,被俘四种,一部分轻伤可能不会被统计进去。而武器和物资的战损有毁坏,遗失,被俘三种,无论是武器被击毁,或者自毁,丢失,抑或被敌人抢占都算损失。

这样来看,武器的损失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以枪支为例,重伤员和阵亡者遗失枪支是有可能的,毕竟命都不保,谁能去管武器。战死或者重伤的士兵可能丢枪,被俘人员可能丢枪,炮弹、炸弹轰炸可能毁坏枪支,完好无缺的士兵才能保持武器完好。

所以战场的枪支的损伤率一般是接近人员损伤率,而且比它更低。

一场连级规模的战斗,枪械的战损率是多少?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二、枪械损伤率的界限:15%

如果是一个连级单位在正面作战,它的枪械战损率应该以连队人数来综合计算。

现代军队的一个连有100人上下,除开少量文职和指挥人员,一线携带步枪的士兵在90人。连队一般由3个排组成,每个排有3个班,这90多人分在9个班,使用的的武器包括步枪,手枪,机枪,迫击炮还有肩扛火箭炮。手枪是指挥和文职人员配备,剩下的步枪人手一把,机枪每个班一挺,也就是近100支枪。

如果是普通正面作战,战场上肯定分为进攻和防御,在战斗力相近的情况下,进攻方的伤亡是远远大于防御方的,比值超过1:3。按照美国陆军研究的最大伤亡比例,一支步兵连伤亡20%,其战斗力就已经缩水了一半,伤亡超过30%,也就是30多人时,部队就会彻底失去战斗力。

军队打仗时的伤亡比接近1:3,出现1个阵亡往往伴随着3个受伤。

一支在前线血战的连队在失去战斗力时,伤亡30多人内有接近15人阵亡或者重伤,以此推断,进攻方的枪械损伤率低于15%,而防御方的枪械损伤率是其三分之一,低于5%。

防守方占据阵地,他们的伤亡能立即得到补充,在没有丢失阵地的情况下,枪械的损伤率是极低的。只有一种情况会导致枪械损伤率超过士兵伤亡率,那就是“不对称战斗”。

一场连级规模的战斗,枪械的战损率是多少?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三、军队的地狱:不对称战斗

最大15%的枪械损伤率,是基于两部队战斗力相同时分析的。但当两支军队的实力差距过大,可能导致防御方的伤亡超过进攻方,而枪械损伤率跟伤亡率相差无几的情况发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鲜战争时期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时,美军用猛烈炮击和轰炸做前奏,用坦克和喷火器开路,后面才跟着步兵收尾。这样的打法给我志愿军了巨大的伤亡,早期防守上甘岭的部队全部被打残,伤亡率在8-9成。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点,上甘岭战役开始,联军进攻上甘岭上的两个志愿军加强连,共600名士兵。

战役进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7点钟,联军的进攻宣告失败,但这两个坚守阵地的志愿军加强连,共伤亡500多人,弹药被全部打光,基层军官全部牺牲。在“反斜面作战”开始之前,上甘岭战役的伤亡率高得吓人,大部分伤亡来自敌方的轰炸,地面阵地全毁。这种打法让志愿军枪械损失率接近人员伤亡率,可能在80%左右。

这个枪械损伤率是战场的极限,仅次于全军被俘或者被围歼。

一场连级规模的战斗,枪械的战损率是多少?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四、今天谈“枪械损伤率”,是否还有意义?

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出现,人类战争形态彻底变化,优势方对劣势方出现“代差”。优势方的伤亡率极低,枪械的损伤率也降到了忽略不计的水平,用“枪械损伤率”评价战斗已经失去意义。

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此时步兵在战场的身份已经不是“冲锋队”,而是“扫地机”。

美军在开战前有空军轰炸,远程导弹轰炸,将敌方的重要目标瘫痪,然后用装甲部队穿插,驱赶并消灭敌军大部队,最后才是步兵登场。 在这种战争形态下,美国步兵的伤亡率大大降低,一次战役的牺牲人数低至两位数。

整个海湾战争里,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军多达66万,结果只阵亡300多人,受伤600多人,伤亡率小于500分之一,而枪械损失几乎忽略不计,66万人损失了几把枪,这个比例无限趋近于0。

伊拉克军队就比较惨了,海湾战争时它有70多万军队,最后付出10万人的伤亡,伤亡率接近15%。伊军大量士兵溃逃,武器装备被遗弃或毁坏,其枪械损伤率肯定远超伤亡率可能达到20%甚至30%以上。

一场连级规模的战斗,枪械的战损率是多少?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美伊军队这种巨大的“代差”前所未有,“枪械损伤率”对比也极为夸张。

在工业生产已经过剩的今天,枪已经不是稀罕东西,俄罗斯和美国工厂能造的枪,阿富汗的作坊也能造。除非是没有补给的游击队,否则军队损失的枪械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现代军队最值钱的东西是飞机、坦克、导弹,枪支作为轻武器,其地位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作为“士兵的生命”,枪械损伤率依然能精准反应一线战斗的惨烈程度,能体现战场的具体伤亡情况,在小规模的军事计量和特种作战中有一定价值,所以依然被各国军队保留。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武器装备战场损伤评估》,汪伦根、曹银、李秀亮、陈精卫

2、《美军从上甘岭得何经验使其海湾战争》,林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