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事(2)

 新用户9913Bpb0 2021-08-30

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事(2)

山城

这是《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的第二章内容,所谓山城,就是昆明。这里的气候民情、田园风光都给了联大师生们留下了美好的人生记忆。同时,他们在这里编织着一个个故事,如今读来似乎也能感受到那般情境。

吴宓为《红楼》砸饭馆之事就发生在这里。据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的讲述:一天,吴宓教授路过青云街上,见一家新开张的饭馆,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抬头一看,上面挂着大匾,却是“潇湘馆”三个大字。里面吃酒划拳,烟雾腾腾。吴宓来到柜台:“我不是要吃饭的,我要见你们掌柜的。”一会儿,饭馆的老板出来了。见到吴宓,便拱手道:“先生,有何见教?”吴宓说:“能不能我给你点钱,你把这饭馆的名字改了?”老板诧异道:“为什么?”吴宓说:“林妹妹会不高兴的。”书上的故事就到这里,我查阅了百度:吴宓说服不了老板,于是十分恼怒,就用手杖一顿乱砸,逼得老板只好把“潇湘馆”改为“潇湘食堂”,吴宓这才作罢。

看到这,不知您有何感受?这就是当年的联大教授,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的吴宓先生。

这个暑期我在成都大学参加培训,在我们的教室外面就是几个阅览室。每一个阅览室里都坐满了学生,看他们认真刷题,眼睛盯着平板看老师讲解的样子,真是让人回想起学生时代。而在昆明,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李政道说:“茶馆可以早上去,很便宜的,我们清早就去。他那个方桌子,有板凳,可以一边坐两位,就是八个位子。你去,可以泡杯茶,茶杯你就搁在那里,他们放水而且不用你加钱。你可以待到晚上,我们的工作都在茶馆里面。原因之一,它晚上有汽灯,所以晚上可以在这里读书的。”几乎所有的联大学生都有过泡茶馆的阅历,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昆明是一个怎样的场面,那样的文化才是校园外化的外显。如今的大学校园周边都是些餐饮和宾馆,那场面就像是“潇湘馆”一样吃酒划拳,好不热闹。

乡绅,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地主。如今还有“斗地主”的游戏,斗地主是半个世纪前的一个运动。而这里,我们看到了最先迎接联大师生们的人,为他们腾房、让价的人,本质上多事乡绅。这些乡绅阶层竭尽全力保护着他们来到云南。在这里,他们把联大师生奉若上宾,延之于室,敬之以酒,让之与宅,尊之为师。可以说,这个特殊的阶层为联大是做出了大贡献的。

过去,这个群体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绅衿论》,同治壬申五月一日《申报》)。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乡绅,已成为过去。

联大的师生们在昆明这座山城中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如“跑警报”“定胜糕”等都是当时特有的一种现象,不仅给人故事感,更是给人力量感。

题外话:

行文至此,才一千多点字,但是断断续续整整花了我一天的时间。近段时期,不管是外出还是在家,几乎都是药不离身,成了药罐子了。胃不好,荨麻疹真是弄得我好不难受。胃好些了,荨麻疹又疯狂得很,从头到脚,奇痒无比。

总算完成了。“51读写”或许就需要点让人折磨的东西,方显得更加有意义。有老师说,自己写得不好,要放弃了。那真是太可惜了,我们写的文章不是为了发表,只为自己换一种方式过一个假期。坚持下来,就是给自己最大的收获。

真实面对自己,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