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周教师批注阅读体会

 新用户9913Bpb0 2021-08-30

第九周教师批注阅读体会

本周由李亨老师推荐的文章是《为什么要当一个“不着急”的聪明人》,以下是读完文章后的一点体会。

(一)有理念+有行动

一直在读大家推荐来的关于孩子的教育文章,我发现许多理念大同小异,只是随着作者的不同标题在不断地变换。

但是也有一些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不同,比如本篇文章的“聪明的孩子不着急”一样。我们往往认为,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聪明的天赋,就应该让他多花时间去发展他的兴趣和天赋。可是,本文中的父亲,却认为孩子在数学方面较有天赋不急着学,而应该让孩子多去学习不足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

看到这,我突然想到前几年看过的一篇报道:日本的家庭是不赞成孩子有独立学习的房间,而是要让孩子在客厅里学习。他们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能自己管理自己,要在大人的监管下养成学习的习惯。很有意思的是,在我们中国,大部分的专家都提倡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两个国家,对待同一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理念截然不同。

我总结出了一下,两种方式其实都是可以的。

关键之处,就是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他们都是有理念的。有理念的家长必定对教育是有思考的,不会让孩子随波逐流的,一定会在各种形式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不赞成设立独立学习空间的日本家长,必定会在客厅中摆放桌椅的同时,还会有其他的动作;鼓励孩子有自己独立学习空间的中国家长,也不会把孩子关在自己的房间就什么都不管了,而是会更加关注孩子平时的学习习惯。看吧,我认为两种方式都可以,因为家长到位了。

因此,读完这一段,我就突然想到,不管做什么样的教育,一定要有理念,还要有行动。

(二)一定要有阅读

在“少年时的科普,对一生都影响深远”一节中,提到了那个小图书馆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

现在的微信传播实在很厉害。

有关阅读重要性的文章在朋友圈里频频转发,已经成为大家所共识的一个理念。既然大家都已经形成共识了,是不是阅读就做得很好了呢?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大家都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都没舍得时间让自己去阅读,没舍得时间去做学生的阅读。根据研究,一个人阅读习惯的养成,最迟的时间点是14岁。过了这个点,就像我们所有不爱读书的成人一样,可能今后就与书无缘了。从时间点来看,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理所应当是我们小学老师应该关注的事情。

作这样一个比较吧。一个天天只有刷不完作业的学生,和一个做完作业还有大量时间看书的学生相比,后者的精神世界要远远比前者丰富得多,学习动力也要比前者强得多。

我们应该要成为学生们的引读者、代读者和共读者。要成为引读者,就应该经常支招诱惑学生,让他们觉得这本书有趣。要成为代读者,就应该在学生还没感兴趣时,选择一本较为有故事情节的童书,哪怕是在课前给他们读上5分钟,也是很有必要的。要成为共读者,那就是要求我们一定和孩子们共同读一本书。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孩子们在读什么,什么话题孩子们会感兴趣;因为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觉得阅读真的是很重要。

最后,当你成为孩子们的“三者”时,你必将收获的远远比你付出的。你会突然发现,孩子们的书(儿童文学)是这么有意思的。慢慢地,你也会热爱上读书。

(三)要有点偏好

我们本地有一位科学老师,用魔术来上科学课,已经小有名气了。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师用魔术来教英语,课堂上学生好不认真、好不积极。

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老师有自己偏好,而且把自己的偏好用在了教学上。四川有一位著名的高中语文老师,人称“背着吉他上语文”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夏昆。在他的语文课上,或吟诵、或弹唱,把古诗词教得有滋有味。我们能想象这样的课堂吗?再看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觉得毫无生趣呢?

我曾经给体育老师们做过一个讲座,讲到体育老师要经常在学生面前露一手。这一手可能就会让学生喜欢上我们,喜欢上我们的课。那么,老师们,我们每一个人有没有东西可以在学生们面前露一手呢?

读完这篇文章,由此想到了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