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要有三把刷子

 新用户9913Bpb0 2021-08-30

都要有三把刷子

第十天  12月6日  晴

到了北京,才知道北京的名校长和名校之多,真的还是出乎我的意料。

上午,又是一名高手。他就是王建宗校长,是一名已经退休,又被民办学校聘请的老校长。他讲课时声音洪亮,动作敏捷,思维活跃,似乎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要有活力一些。

王校长说,当校长要做到三句话:做,要做得有智慧;说,要说得出道道;写,要写得成文稿。尤其是“写”,是最重要的。任何名师名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写。

他在课上和我们互动得很好,是这次培训中唯一的一次互动性培训。让我们提出最希望讨论的话题和遇到最大的困难,然后引出了校长的专业就是面对两件事:人和事。他认为,如何去管理人和带领大家做事,校长们都有两把刷子,即校长的灵性和经验,就是所谓的两把刷子。不过,就这两把刷子是不够的,校长还要有第三把刷子——懂得管理学。

接着,王校长用他自己办学的例子来谈如何使用管理学,把一所所普通学校做成名校。说实话,之前我也看过了一些管理类的书籍,我觉得那些都是技巧。一直固执地认为最好的管理是校长的以身作则,甚至对这些管理技巧还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但是,今天听了,我觉得管理学真是一门值得好好学的学问。更何况,王校长说学管理学,不是为了去管理别人,而是学会管理自己,然后协调他人。要当好校长,这第三把刷子必须得要有。

不仅校长要学管理学,老师也可以学。我们经常听老师说,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没有自学能力,小组合作无法操作。王校长告诉我们,不是无法操作,而是老师们理念不到位,没有组织和管理方法。他还现场给我们演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他先带领一个小组读记一段文字,然后告诉这个小组学员,利用一两分钟时间,大家合作着把这段文字背下来。接着,大家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合作背诵。不一会儿功夫,大家果然都背下来了。

管理,真的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下午,我们又走进一所名校——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著名作家冰心、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琇瑛、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等一大批女名人,都曾是这所学校的学子。它在北京的地位就自然可想而知了。在交流中,该校校长谈到他们学校的生态课堂。她认为,只有课堂改变,学校才会发展;只有课堂高效,学生才会优秀;只有课堂创新,教师才会成长。

这三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是小班化学校,但是除了人数比别人少一点之外,课堂由多少与他人不一样,有没有体现小班化的理念。去年,我带了几位老师到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去学习他们共同体学习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我们小班化教学,可是回来之后,没有老师改变原有的课堂模式。课堂没有改变,自然也就不会改变课堂效果。我一直在反思或者说思考:为什么这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无动于衷?我该怎样做,才能推动老师们去改革。

看多了学校,见多了各种课堂改革,我也害怕水土不服。前段时间,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向我咨询了合作学习的课堂样式,并且在班级里做了尝试。因此,我想是不是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去动员大家呢?今天的学习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小班化学校一定要抓住小班的特点,改变课堂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进行学习。

我相信,我们的课堂要是改变了,学校真的就会发展起来;学生真的就会优秀起来;教师真的就会成长起来。

不但校长要有三把刷子,老师亦是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