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给教师的建议》(2)

 新用户9913Bpb0 2021-08-30

共读《给教师的建议》

封信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本周的共读任务是第五条到第十条,不知道大家读完这些建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欢迎各位在公众号上进行留言,与大家进行互动。

“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第一套,我们是很好的理解的,也正是我们的教学任务。而第二套大纲所指的课外阅读资料,不是泛指平时的课外阅读书目,而是与第一套大纲所要求熟记材料相匹配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已经讲清楚了。

在这里,如何去准备第二套大纲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老师们的要求就高了,自己没有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材料提供的。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老师,我们都要熟悉自己本学科的课外阅读书目。科学学科的《神奇校车》《儿童百问百答》;数学学科的《不一样的数学》《幻想数学大战》;英语学科的《日有所诵》《牛津阅读树》;艺术学科有《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体育学科的童书一定有,诸如体育健将的成长故事,只是我没有去读过而已;语文学科就更不要说了,我们有大量的儿童文学书,但是除了我们平时推荐的整本书之外,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些期刊和杂志,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读者》等。

我觉得老师们应该要有这样的底气,当学生或者家长问我们有哪些书可以推荐的。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推荐他们读自己本学科的书,而且告诉他们书中的某个细节。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提起来了。他会觉得老师都觉得好看,我一定要好好看。

近几年,“全科阅读”被时常提起,这一定是未来的发展一个重要方向。阅读,不应该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而是要让所有学科都参与进来;不应该是课外时间阅读,而应该是提供足够的课内的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不应该是“身外之物”,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一门课程。

在第六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对待“后进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他的阅读范围。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提到如何达到“读写自动化”的几个关键因素。本学期,我教的五年级语文,有好几个学生都属于这一类“后进生”。我想尝试降低阅读难度,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我非常相信苏霍姆斯基所指的这条道路,它一定能够帮助到我们的学生。

关于第七条建议: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知识,就意味着能够运用。我们的教育大多时候,就是把知识当成了目的,并没有把它当成手段。所以,当高考结束时,目的已经达到,不管考得怎么样,反正书已经读完了。于是,学生们开始厌恶学习、厌恶知识。他们就是带着这种心情,走进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大学。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园里,每天看见的是同学们手捧着笔记本电脑学习的场面,或许这是一个名牌大学的缘故。但是,我也去了他们的职业技术学院,发现每一个学生手头上,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玩游戏。

这真的是一个值得众人思考的问题呀!

这次的开学课程演讲会系列活动,更是让我看到了知识在运用中的魅力。学生们的演讲稿,完全区别于平时的国旗下讲话,一篇篇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手。邀请函、演讲活动海报等图文设计的东西,经过美术老师的指点,然后运用到自己班级的活动中,尤其是班主任更会觉得学点美术才能,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学生也一定会觉得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的有意思!

同样是演讲,国旗下的演讲和这次演讲会的演讲,带给学生的精神成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知识不仅是是目的,更重要的还是是手段。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完成一项任务,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那么,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呢?在苏看来,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是一种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而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6页第一段中,苏还指出他需要的是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而不是个别回答,有的旁听的表面积极的样子。他经常采用的是,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是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我想,我们推行的共同体学习课堂模式,也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来,而不是与个别学霸秀恩爱的课堂。我们的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充分自学,然后才是组内交流,最后才是全班交流。老师的作用,就是在旁边倾听,在关键时刻给孩子们提供帮助。

在我接的这个五年级,不管是去年的数学还是今年的语文,我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比较弱。他们有一个习惯,总想等待别人的答案,自己迟迟不敢在书本上写下点什么。所以,我就得要让他们养成下笔的习惯,不管对与错。下笔,意味着他们需要动脑思考。我想,这就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样子。

在第十条建议中,老苏说有经验的老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的完成作业的。并且走到困难的学生当中,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想共同体学习的模式也正是追求这样一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协助等形式,让学生学习教材。

而我们平时大多数课,教师只是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很少关注学生是怎么样独立完成的,更少关注帮助困难的学生学习。其实,课堂可以没有小手林立,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思考。大部分时候,学生都是可以根据学习任务,自己来完成学习的。而这种由自己主动完成学习的经历,对学生而言可能更为难忘,对他们的成长也必将更具有促进作用。

本次的共读就先分享到这里,很高兴看到陈璋怡和张丽娜两位老师,也用这种读后写体会的形式,参与这次共读。希望老师们自己读过,然后听过我的分享,再去看她们写的读后体会,最后也能有自己的一点小体会,来见证自己的阅读历程。

下一次共读任务第十一条至第十五条。

祝大家一周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一九年九月十六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